Video thumbnail for 「腦邊緣資本主義」來臨,Z世代成為最憂鬱世代?社群媒體透過損害年輕人心智來賺錢?社交障礙、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數位上癮! 書來面對EP56《失控的焦慮世代》

Z世代憂鬱真相:社群媒體如何偷走年輕人的快樂?破解「腦邊緣資本主義」的成癮陷阱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心理學家發現,自2010年以來,青少年憂鬱、焦慮及自殺率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攀升。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本摘要將帶你了解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的新書《焦慮世代》中提出的驚人解釋,探討社群媒體手機成癮如何影響Z世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快速重點:

  • Z世代(1995年後出生)是史上第一個童年時期大量接觸手機的世代,長時間沉迷螢幕正悄悄地損害他們的大腦。

  • 2010年至2020年,美國高中生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比例翻倍,其中女孩的增幅遠高於男孩,自殘住院案例也顯著增加。

  • 研究顯示,手機普及化改變了青少年的社交模式,導致社交能力下降、睡眠不足、注意力分散,甚至出現成癮現象。

  •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會針對青少年大腦尚未成熟的弱點設計成癮機制,導致年輕人對網路世界產生依賴,難以自拔。

  • 色情資訊和網路遊戲的成癮也對年輕男性產生影響,讓他們更可能隱居在家,逃避現實生活中的風險。

  • 學校和家長可以採取措施,例如禁止校園內使用手機、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以及限制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來幫助青少年擺脫手機成癮,擁有更健康的身心發展。立法限制未成年使用社群媒體也是一種解法。

為何Z世代成為失控的焦慮世代?

青少年心理問題攀升

近年來,心理學家發現自2010年起,全球青少年的憂鬱、焦慮和自殺率不斷上升。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美國心理學家強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其新書《焦慮世代》中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解釋。Z世代(出生於1995年後)自幼生活在一個被手機包圍的世界。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整個世代的孩子在童年時期脫離現實,把時間花在螢幕上。這無形中損害了年輕人的大腦,導致全球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問題激增的現象

從2010年到2020年,美國高中生患有重度憂鬱症的比例翻了一番,而且女孩的增幅遠高於男孩。過去一年中,四分之一的高中女生經歷過憂鬱症。這讓心理學家好奇為何在青少年群體中病例激增,而 older generations 卻沒有這個問題。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這只是因為人們對心理疾病的污名化減少了,人們更願意承認自己有憂鬱症,所以才有了上升的趨勢,並不是因為2010年後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但作者認為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在過去的20年裡,美國青少年因自殘而住院的病例在2010年後也顯著增加,而且女孩的增幅更大,達到了三倍。在全球37個國家,包括加拿大、英國、澳洲和北歐,都發現了同樣的趨勢。2010年後,Z世代年輕人的心理健康開始崩塌,這是一個真實的現象。

智能手機的流行

作者認為,一個關鍵因素是在2010年至2015年間,智能手機開始在年輕人中流行。2010年是iPhone 4推出的一年,這是第一部帶有前置攝像頭的手機,可用於自拍。同年,IG也推出了。2011年,只有23%的美國年輕人擁有智能手機,77%使用傳統手機。但到了2016年,79%的年輕人已經擁有智能手機,平均每天花7小時在社交媒體上,四分之一的人說他們整天都在線上。這種注意力的轉移給年輕人的人際關係帶來了重大變化,作者稱之為「童年大重置」。

童年發展的進化機制

在智能手機流行之前,人類的孩子都過著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這種類型的童年已經延續了數十萬年。但2010年後,人類的孩子開始轉向以手機為主導的童年。孩子們對現實世界的興趣減少了,忽視了屏幕外的活動。擁有智能手機似乎是一種技術進步,但它已經開始影響孩子們的思想。因為孩子的童年要正常發展,實際上有一套進化設計機制。人類孩子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區別在於,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後代以穩定的速度發育和成長,但人類孩子在青春期前發育緩慢,然後在青年期加速成長。換句話說,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有一個非常漫長的童年。為什麼進化會這樣設計?難道成長得更快不是更有利於生存嗎?因為當人類進化為智人時,文化發展了,孩子們需要學習文化知識,這需要更大的大腦容量和更長的學習時間。所以人類逐漸進化為擁有長童年的生物,以方便孩子們學習。

真實世界的玩耍對孩子的重要性

在數萬年的時間裡,孩子們通過與同伴玩耍來學習如何參與群體生活、合作和競爭。這些重複的遊戲幫助大腦建立神經連接。1959年,聯合國將玩耍列為兒童的一項基本人權。因為越來越多的心理研究發現,一旦孩子被剝奪了玩耍的經歷,就會對認知能力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手機對社交技能和自我認同的影響

2010年後,Z世代的年輕人把童年花在了手機上。網絡世界似乎開闢了新的體驗,但實際上卻阻礙了他們在現實世界的經歷。培養社交技能的真實世界互動越來越少。據統計,自2010年以來,美國學生每天放學後見朋友的比例大幅下降。學生們不再聚在一起閒逛,而是呆在家裡滑手機、玩網絡遊戲和管理社交媒體。美國女學生每周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超過20小時,而一周的工作時間是40小時,這些學生基本上把社交媒體當作一份兼職工作。

有些人可能會問,網絡遊戲不也是一種玩耍嗎?社交媒體不也是一種社交方式嗎?但這裡有一個關鍵區別。現實世界的群體遊戲和活動本身就是目的,每個人都只是想玩得開心,年輕人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社交,學習鍛煉各種社交技能。但在網絡遊戲和社交媒體中,如果你不開心,你可以屏蔽某人或把他們踢出群組,或者轉移到另一個社區,所以你無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人際交往技能。此外,在社交媒體上社交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你會考慮每個帖子會得到多少流量,就像建立一個個人品牌,而且你不能自由地做自己。

手機對自我認同的影響

以手機為中心的童年也影響了年輕人的自我認同。因為9到15歲是自我認同的形成期,也是學習文化的關鍵時期。日本人類學家美濃部洋子研究了移民到美國的日本移民,她發現如果他們在9歲之前移民,在加州生活幾年後,他們會認同自己是美國人。但如果他們在15歲之後搬去那裡,無論他們呆多久,他們仍然會認為自己是日本人,因為自我認同在15歲之前就已經形成了。

那麼9到15歲之間的自我認同是如何建立的呢?實際上是通過人際網絡,與同伴玩耍和互相模仿,把周圍的人當作榜樣。但Z世代的童年不是建立在現實世界的人際網絡上,而是建立在網絡社交網絡上,模仿的對象變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網紅。因為年輕人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而是看到同伴在追什麼,如果大家都在討論,而你不參與,你就錯過了當時參與社區的機會,你會感到與社區隔絕。

手機帶來的四種危害

手機中心的童年給Z世代年輕人帶來了四種危害。第一是社交剝奪。2010年後,美國年輕人在一起的時間大幅下降,每天與朋友在一起的時間減少,這讓Z世代年輕人感到非常孤立,沒有社區感。更糟糕的是,即使在家裡,他們也看到父母在滑手機。2014年,Highlight雜誌對1500名兒童進行了調查,62%的兒童說當他們想花時間和父母在一起時,父母被手機分心了。

第二種危害是睡眠剝奪。自2011年以來,美國年輕人睡眠不足(少於7小時)的比例逐漸增加。睡眠不足導致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最明顯的反映是美國學生的整體考試成績下降。熬夜滑手機是罪魁禍首。Netflix的首席執行官曾經說過,串流平台最大的競爭對手是睡眠,因此Netflix的設計是試圖讓用戶熬夜狂看。如果你是一個成年人,熬夜狂看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你的大腦還在發育,這會影響大腦結構,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緒不穩定,使你更容易患上憂鬱症。心理學家在實驗中發現,如果你在晚上9點後不使用3C產品,兩周後你的睡眠時間會增加,你會更早入睡,注意力也會提高。

第三種危害是注意力碎片化。研究統計,年輕人平均每天收到192條社交媒體通知,大約每5分鐘一條。這樣根本無法專心學習。心理學家甚至發現,在考試期間,只要桌子上有手機,就會降低學生的大腦認知能力,導致大腦疲勞,因為學生被手機分心,想知道是否有新的通知。注意力碎片化的一個嚴重後果是,在今天的年輕人中,越來越多的人有ADHD症狀。因為負責注意力的大腦額葉皮層要到青春期後才完全發育,而社交媒體公司利用了這個弱點。

第四種危害是成癮。為什麼3C成癮只發生在Z世代,而不是更早的千禧一代?因為90年代的童年經歷了台式電腦的普及。即使你沉迷於玩電腦遊戲,你也不能隨身攜帶電腦。但智能手機可以24小時隨身攜帶,就像隨身攜帶毒品一樣。所以歷史學家大衛·考特賴特在他的書《成癮時代》中指出,當代社會已經轉變為一種情況,公司不再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來運營,而是通過重塑消費者大腦的神經結構,鎖定大腦中負責控制情緒的邊緣系統,抓住年輕人的注意力,讓他們上癮。就像毒販利用毒癮賺錢一樣。所以即使Facebook和YouTube平台很糟糕,人們還是會繼續使用這些產品,就像中毒了一樣。

對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影響

目前流行的邊緣資本主義對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危害。女孩花更多的時間管理IG和Snapchat,而男孩花更多的時間在YouTube和網絡遊戲上。這使得女孩更容易受到社交媒體的影響,對自己的自我形象感到不完美。男孩更容易被遊戲公司利用,沉迷於網絡遊戲,退出現實世界。

女孩的情況

女孩使用社交媒體越多,患憂鬱症的比例就越高,但對男孩來說並不那麼明顯。為什麼社交媒體對女孩的危害更大?女孩在青春期特別關注自己的外表,因為整個社會對女性的外表有更多的要求,女性更容易有外表焦慮。為了應對這種焦慮,社交平台開始推出濾鏡功能,一鍵美化。《華爾街日報》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在TikTok上開設了十幾個13歲女孩的假賬號,幾周內,TikTok就會向這些假賬號推送減肥視頻,有各種極端的減肥方法,其中最著名的是「骷髏新娘減肥法」。

另一個更令人驚訝的發現是,憂鬱症可以通過女性傳染給他人。美國社會學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研究發現,當一個女人憂鬱時,她的朋友患憂鬱症的概率增加了142%,但當一個男人陷入憂鬱時,他的朋友不會受到顯著影響。原因是女性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感受,而男性不願意談論自己的感受。如果所有的女孩都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她們的抑鬱經歷,那麼算法就會把這些內容推給更多的女性用戶,抑鬱的情緒就會傳染給更多的女孩,而平台也可以從中賺取更多的廣告費。

2021年,世界各地的神經科醫生注意到,尋求醫療救助的年輕女性數量突然激增。這些人聲稱自己患有妥瑞氏症,症狀是身體抽搐,突然發出奇怪的聲音。但經過檢查,發現這些人沒有生理問題,而是心理問題。原來他們是在模仿TikTok上突然流行的網紅視頻,這個網紅患有妥瑞氏症。因為點擊率高,其他人紛紛模仿,想引起注意。在TikTok上,這種類型的視頻已經累積了超過60億的觀看量,相當於社交媒體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心理流行病。

男孩的情況

以遊戲為主的童年,男性通過面對面的互動建立友誼,但Z世代男性主要使用手機,更喜歡呆在家裡。2018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在30歲的年輕男性中,27%與父母同住,而女性只有17%。為什麼Z世代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呆在家裡?作者認為,網絡世界的出現改變了男性對風險的看法。在現實世界中取得成就需要長期的努力,你需要在學校和工作中表現出色才能被注意到。一個男人尋找關係,必須和女人約會一段時間後才會有結果。但無論你多努力,現實世界中仍然存在風險,你可能會被老闆解雇,可能會被女朋友甩。相比之下,網絡世界的風險很小,男性可以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男性不再需要女朋友,看色情片和買性玩偶就能提供滿足感。研究發現,在瑞典男學生中,2004年只有11%的男孩看色情片,到2014年,這一比例增加到24%。許多沉迷於色情片的青少年甚至覺得真實的女人吸引力不如色情片,看色情片比真實的性愛更刺激。除了沉迷於色情片,沉迷於電子遊戲是年輕男性的另一個現象。在虛擬世界中,男性可以像神一樣,採取行動後迅速得到回報,獲得成就感。事實上,適度玩電子遊戲對年輕人的大腦發育有好處,可以提高工作記憶力,提高認知能力,只有當玩遊戲成為一種成癮時才會成為問題。

遊戲成癮的法律案例

成癮的臨床標準是,當個人生活受到顯著損害和困擾時,就構成成癮。例如,2023年,加拿大一家法院裁定,當地父母可以起訴一家視頻遊戲公司Epic Games,因為他們的遊戲讓孩子上癮,導致孩子患上心理疾病。

有些人可能會說,你也可以通過電子遊戲交朋友。但如果真是這樣,今天的年輕人就不應該感到更孤獨。但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35%的美國男性報告經常感到孤獨,這種友誼的下降自2010年以來才出現。為什麼在網絡遊戲中交朋友仍然讓人感到孤獨?網絡遊戲和現實生活中的遊戲有很大的不同。現實生活中的遊戲需要團隊合作,需要同步的身體協調和互動,這種同步的身體體驗增強了社交聯繫,也讓人們學會面對失敗的風險。但在網絡遊戲的世界裡,這種同步的身體體驗不存在,你死多少次都沒關係,再玩一次就行了,沒有風險。換句話說,大規模男性隱居在家的現象並不是真的在逃避現實,而是在逃避風險。

社會和政府的角色

在這個邊緣資本主義勝利的時代,我們不能告訴年輕人不要使用手機,因為當所有人都在使用時,不這樣做就等於被社會孤立。

政府的措施

政府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是立法規範,比如2024年,美國佛羅里達州通過了一項新法案,禁止14歲以下的兒童使用社交媒體。澳洲國會也通過了一項新法案,禁止16歲以下的兒童使用社交媒體,違反法律的平台可被罰款高達新台幣10億元。

學校的措施

作者認為,學校可以從以手機為中心的童年轉向以遊戲為中心的童年,在校園內實施無手機政策,給青少年更多的自由時間進行互動。例如,在科羅拉多州的山脈中學,校長注意到青少年自殺率的上升,於2012年在校園內實施了無手機政策。進入學校後,手機被統一放在袋子裡,學生的10分鐘休息時間不再花在滑手機上,而是必須與他人社交,注意力碎片化的問題也得到了緩解,學生的整體學業成績也有所提高。

事實上,矽谷科技公司的高管,那些社交媒體平台的創始人,禁止自己的孩子使用手機,他們都把孩子送到矽谷的沃爾多夫半島學校,這所學校禁止使用數字設備。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實際上不會讓自己的孩子玩電腦,其他一些矽谷的父母也同意不再讓孩子把iPad當作奶嘴。因為設計這些軟件程序的人非常清楚智能手機的危險,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接觸這些東西。學校禁止學生使用手機也可以消除階級差異造成的數字鴻溝。數字產品帶來的危害實際上存在階級差異。在中產階級家庭,父母更有可能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但在工人階級家庭,父母沒有時間監督孩子,會讓他們玩手機。結果,工人階級的孩子注意力更分散,考試成績更差。所以如果學校禁止所有學生使用手機,實際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階級差異。

學校應增加學生的自由時間

但學校不能只是禁止,還必須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時間回到現實。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只有27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而美國監獄的囚犯每天至少有2小時的戶外時間,囚犯的自由時間比學生還多。如果學校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時間,可以增加學生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機會,也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因為人類天生就有親生物性,當人們處在自然環境中時,有助於穩定情緒,這是人類在數十萬年的狩獵和採集環境中進化而來的。相反,沉迷於3C產品的世界會導致各種憂鬱和焦慮。

家長的角色

那麼家長到底能做些什麼呢?作者認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發展階段。5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的大腦還在建立立體思維,這時應該盡可能少用電子產品。然而,如果孩子積極使用3C產品進行視頻聊天,實際上有助於語言學習。

小學階段的人正處於文化學習最敏感的時期,也是最關心同伴壓力的時期。家長應該增加孩子在現實世界的經歷,例如放學後的時間應該用於玩耍,而不是滑手機,或者讓孩子參加遠離數字產品的夏令營。家長也可以設置手機使用限制,例如魁北克政府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每天使用屏幕超過兩小時。

對於高中生來說,因為高中生已經開始有獨立判斷的能力,應該在使用手機方面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通過溝通協調不要過度沉迷。家長甚至可以和孩子商量,安排一個「數字安息日」,遠離數字產品,去體驗現實世界的活動,讓青少年自己探索。如果他們喜歡外面的世界,他們會獨立判斷,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現實中,而不是在手機上。

回顧歷史,在數萬年的時間裡,人類一直讓孩子在現實世界中玩耍中成長。Z世代是歷史上第一次人類的童年是在手機屏幕上度過的,這改變了年輕人的大腦結構,創造了最失控的焦慮世代。無論你是否有孩子,邊緣資本主義都會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所以我們都應該關注這個心理健康危機,思考如何讓年輕一代有更健康的發展。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tay Updated

Get the latest summarie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