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我們拋棄了新聞,卻愛上了更危險的網紅?一場信任的集體雪崩| 思想實驗室 Video Podcast ep44

新聞已死?網紅崛起!解讀數位新聞報告:台灣媒體信任危機與資訊焦慮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是否也感到迷茫?這份摘要將帶你快速了解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機構最新發布的《2025年數位新聞報告》,揭示全球閱聽人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逃離傳統媒體,轉向YouTube、Podcast、TikTok等個人意見領袖平台,以及這場「大逃殺」背後的原因與影響。我們將探討人們不再信任主流媒體的原因、網紅崛起的秘密、新聞迴避現象,以及AI在新聞傳播中扮演的角色,特別著重於臺灣的獨特媒體生態。

  • 全球閱聽人正快速逃離傳統媒體,轉向網路意見領袖。

  • 社群與影音平台已成為主要新聞來源,權力結構轉移。

  • 網紅提供新聞媒體給不了的溫度、立場和共鳴感。

  • 高達40%的人會主動避開新聞,尋求情緒慰藉。

  • AI新聞應用興起,但人們對其可信度仍存疑慮。

  • 臺灣新聞迴避比例低,但對新聞的信任度也極低,反映出政治對立下的戰鬥姿態。

  • YouTube在臺灣已超越Facebook,成為新聞閱聽首選平台。

  • 呼籲建立基於專業而非立場的新信任關係,共同打造更健康的資訊環境。

主流媒體的式微與新資訊生態圈的興起

如果今天你想了解川普到底在想什麼,你是會打開CNN,還是點開Joe Rogan的Podcast呢?又例如,若想知道加薩的最新衝突,你會先看路透社的深度報導,還是在TikTok上面滑開一則讓你情緒激昂的短影音呢?這不是假設性問題,而是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的真實選擇。

根據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最新發布的2025年數位新聞報告,全球閱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逃離傳統新聞媒體,如電視、報紙和新聞網站。但他們並未停止關心世界,而是轉身投入由YouTuber、Podcaster和TikToker等主宰的個人意見領袖時代。

弔詭的是,同一份報告指出,當被問到誰是創造假消息的最大威脅時,最多人指認的恰恰是這些網路意見領袖和政治人物。這帶來了極度矛盾的現象:一方面不再相信傳統媒體,另一方面又在其實知道可能更不可靠的前提下,依靠這些新興資訊來源。

思想實驗的緣起與核心問題

這場思想實驗源自涵蓋全球48個市場、近10萬份樣本的2025數位新聞報告。這份報告不只是媒體產業的變遷地圖,更像是時代的集體心電圖,充滿焦慮、矛盾和自我懷疑。

報告數據顯示,在美國,社群與影音平臺作為新聞來源的比例首次超越電視和新聞網站,佔54%,電視為50%,新聞網站為48%。這不僅是媒介的轉換,更是權力結構的轉移,過去由新聞編輯室決定的標題,正被演算法和直播主的個人魅力取代。

我們要拆解的核心問題包括:為什麼不再使用主流媒體,卻在關鍵時刻相信它?網紅和意見領袖提供了哪些傳統新聞給不了的東西?當不看新聞變成保護機制,我們是否失去了什麼?AI會成為拯救我們的解藥,還是壓垮信任的最後一根稻草?

傳統新聞媒體的困境

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力衰退,真的只是因為做得不夠好嗎?報告數據顯示,過去十幾年,電視新聞收視率持續下滑,線上新聞網站使用率也在下降。

川普第一次當選時,有所謂的“川普震撼”,各媒體流量上升。但第二次當選時,紅利只流向社群平臺和影音創作者,主流媒體未分到一杯羹。

然而,當懷疑資訊真假時,橫跨各年齡層,最多人選擇的查證終點依然是信任的新聞來源,如BBC、路透社和各國公共電視臺。這不像是分手的怨偶,更像是平常懶得聯絡,出事卻會打電話確保安危的家人。

這讓人懷疑,傳統新聞媒體面對的可能不完全是信任危機,而是關係危機或使用情境的危機。我們不是不相信其專業,而是覺得它在日常生活中不夠有趣、及時、懂我們。相比之下,意見領袖提供的或許不是最準確的資訊,但更有溫度、立場和陪伴感。

新興意見領袖的崛起

主流媒體步入黃昏,登基的新王是活躍在YouTube、TikTok、podcast上的個人品牌。例如,在美國有22%的受訪者上週看過或聽過Joe Rogan評論新聞,高於很多主流新聞臺的觸及率。在法國,年輕YouTuber Hugo Travers的頻道HugoDécrypte在35歲以下年輕人中的新聞觸及率高達22%,與法國主流電視臺平起平坐。

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也有同樣現象。泰國網紅Kanchai Kamnerdploy從演員轉戰新聞評論,六成泰國受訪者上週看過他評論新聞。

這些網紅成功的原因有:有人味,會犯錯、說髒話、有偏見和情緒,讓觀眾覺得更真實;提供社群歸屬感,訂閱頻道像加入俱樂部;提供確定性,在充滿雜訊的世界中,直接告訴觀眾事件是怎樣或應該怎樣想。

X平臺的轉變與啟示

在所有社群和影音平臺中,Elon Musk接手後的X(前推特)的轉變最戲劇性。馬斯克入主後解僱大量內容審核人員,恢復許多爭議帳號。很多人認為假消息會氾濫,內容品質下降甚至走向衰亡,偏自由派的用戶發起#Xodus逃離X,轉向Threads或BlueSky。

但報告數據顯示,X在新聞上的使用率不僅沒有下降,在許多國家反而持平甚至上升,尤其在美國,一年內暴增8個百分點。原因在於用戶結構的變化,右派用戶數量翻了好幾倍,左派用戶大幅減少。X從自由派精英聚集的輿論廣場,變成右翼保守派與反建制聲音的大本營。

這給了我們殘酷的啟示:一個社群平臺的存活靠的不是客觀中立、開放平等,而是能否成為特定族群最有歸屬感、最敢說話的同溫層。但BlueSky的例子也說明,同溫層太厚可能導致言論品質和活躍度下降。

新聞迴避現象

報告還有一個創歷史新高的數據:新聞迴避。全球有高達40%的受訪者表示會經常或有時候主動避開新聞,比2017年高出十幾個百分點。

大家不看新聞的理由很人之常情:39%的人認為新聞對情緒有負面影響;31%的人認為新聞資訊量太大,讓人疲憊;30%的人認為有太多關於戰爭和衝突的報導。

年輕世代迴避新聞的理由更進一步,18%的年輕人認為新聞跟生活無關,20%的年輕人認為就算知道了也無能為力,這是一種深層的無力感。當一個世代普遍認為關心公共事務徒勞無功時,民主社會賴以維繫的公共參與根基就不復存在。

這也讓人反思,新聞業是否該為此負責?新聞媒體是否太執著於報導問題,而在提供解方的篇幅上不足?是否太擅長呈現衝突,而拙劣於描繪合作和希望?

AI在新聞業的雙面性

在我們對人類製造的資訊感到厭煩和失去信任時,AI登上舞臺。報告首次將AI聊天機器人納入新聞來源調查,全球平均只有7%的人每週用它看新聞,但在25歲以下年輕人中,比例已達15%。

AI對新聞業來說是雙面刃。正面看,它或許是解決新聞迴避或資訊過載的解藥。閱聽大眾對AI的個人化應用有興趣,如用AI生成文章摘要、翻譯新聞、根據個人興趣推薦新聞等。這些功能讓新聞更容易消化,更貼近個人需求。

反面看,AI也可能是新的毒藥。大多數國家的民眾對AI主要製作的新聞內容抱持高度懷疑,普遍預期AI會讓新聞製作成本更便宜,但也會讓可信度下降。這反映了時代最深層的不安,連人寫的新聞都無法完全信任,又如何信任程式碼和網路數據餵養出來的智慧?若AI只是重新包裝和餵養網路上既有的偏見、錯誤和對立言論,它可能成為更高效的同溫層製造機。

臺灣的獨特媒體風景

報告針對各國市場做了個別分析,在臺灣部分,新聞迴避比例最低,只有21%,但民眾對新聞的整體信任度也很低,只有30%,在全球48個市場中排名倒數第十。

這代表臺灣民眾對新聞的態度不是冷漠,而是戰鬥姿態。臺灣媒體環境持續受到統獨政治的嚴重兩極化影響,看新聞很多時候不是為了獲取客觀資訊,而是確認政治立場、找到攻擊對手的彈藥或在同溫層取暖。新聞成為永無止境的代理人戰爭的延伸,不信任媒體成了政治正確。

臺灣媒體更早且更像網紅式媒體,更加黨同伐異,也更不被信任,但更受到有既定立場者的支持。在平臺消漲方面,YouTube已成為臺灣排行第一的新聞收看平臺,46%的人表示會用YouTube看新聞,第二名是LINE,第三名是Facebook。

不過,臺灣也有一些積極的例子,如天下、商周推出高附加價值的專業社群服務,非營利組織報導者透過群眾募資和深度調查走出獨立媒體的存活之路。

結語:與真相的距離

2025數位新聞報告更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時代在資訊海嘯中的集體焦慮和矛盾。傳統媒體失去光環,意見領袖全面崛起,我們在深夜滑手機時選擇關掉令人沮喪的新聞,轉而去滑無關緊要的短影音。

留給大家和我自己的思想實驗是:當下一次打開YouTube或Podcast,沉浸在喜歡的頻道所描繪的世界裡時,不妨問問自己,是想要知道什麼,還是想要感覺到什麼。知道和感覺到之間的距離,或許就是我們這個世代與真相之間最遙遠、也最難跨越的距離。在這樣的資訊環境下,我們個人該如何自處?信任是否正在被嚴重撕裂?歡迎在留言區分享看法。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