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簡介
大家好!我們是水尢水某。今天要介紹一部突破天花板的時代劇影集——《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全劇共5集,講述二戰末期在馬來西亞北婆羅洲,一群跟隨日本軍隊工作的臺籍戰俘監視員被國際法庭指控屠殺戰俘的故事。影集以“到底誰是真兇?”的調查線貫穿,探討臺灣人在戰時特殊身份下的求生與認同衝突。此劇在還原史實、塑造角色、探討議題和營造戲劇效果等方面都再創新高,是臺灣人必看之作。
解析劇中角色與歷史
在本節目中,我們將通過解析劇中主要角色,以及主創團隊在紀錄片《漂流之海》和 podcast 節目《5分鐘聽海湧》所分享的田調結果,來理解這段陌生卻觸動人心的歷史。
新海三兄弟:國族之戰
新海三兄弟在高雄長大,因不同動機前往北婆羅洲,擔任殖民國在當地戰俘營的僱員,賺取物資補貼家用。他們其實非親兄弟,來自不同家庭,因都能看見大海,取了“新海”的日本姓氏。故事聚焦他們戰時工作及戰後受審時互相扶持的兄弟情。
-
大哥阿輝:希望打入日本軍隊圈子,成為真正日本士兵。他積極表現,很快受拔擢,從戰俘監視員升為二等兵,管理所有監視員。但他的前程與兩個弟弟安危綁定,當被要求只能帶一個監視員開路時,他難以抉擇,最終留下小弟德仔,間接造成其悲劇。阿輝對日本認同根深蒂固,為被肯定,無視中華民國領事夫婦處境。戰後雖被律師和上級犧牲,幾度落淚,仍在意死後為國家戰死的光榮名聲。取名“新海”前,他本寫的姓氏如豐臣、德川、長谷川等,反映其抱負與野心。他軍涯短暫,體悟到臺籍日本兵的可悲,死前卻盡力為阿遠帶來光明,讓阿遠相信槍裡沒子彈,卸下罪惡感,在國族認同悲劇裡活出“新海輝”的意義。
-
二哥阿遠:戰俘監視員的工作對他來說是爭取愛情的途徑,天真以為能獲得女友父親青睞,卻不知人家早有回日本的安排。來到前線,他發現心軟帶來危機,可能拖累兄弟,與領事夫婦發展出怨懟與感念之情,自己也差點走向死亡。阿遠自認為是殺人兇手,又被律師誤導犧牲可拯救兄弟,一度失去求生意志。直到發現小弟德仔已死,阿輝被判重刑,才決定說出真相。他是全劇最富有人性的角色,會表達對阿輝欺負領事夫人的不滿,陪伴弟弟聽海浪聲思念家鄉,向上級要求更清楚的責任說明,同情俘虜處境。但也因太過天真,暴露營區位置,間接害死領事夫人,被領事指控殺人。然而,正因保有善良人性,他不至於瘋狂,還受到年輕律師渡邊的幫助。
-
小弟德仔:只有14歲,大哥阿輝與二哥志遠對他來說如同父母。一個教他堅強,一個教他聽海思念家鄉。德仔為家人謊報年紀應徵,一直想在兩個哥哥面前展現自己已能獨當一面。但兩個哥哥不在身邊時,他只能服從命令,被迫成為瘋狂的加害者。發現自己被判重刑,無人可依賴的德仔衝到海邊聽家鄉的聲音,卻被當作畏罪潛逃,當眾被槍殺身亡。
劇中日本指揮官親自示範打巴掌懲戒士兵,要求下屬互相呼巴掌,震撼力十足。歷史上,這種打巴掌的高壓管理方式在當時日本軍隊中很常見,對臺籍軍屬和外國戰俘都是極大的羞辱與恐懼,可能導致他們為生存做出極端行徑。
日本律師與澳洲檢察官:法庭之戰
-
澳洲軍事檢察官威廉柯爾:因在俘虜營地發現大量戰俘被屠殺掩埋,請求國際法庭調查真相。親眼見證同袍死傷,讓他堅定要日本人負責。證人指向臺籍戰俘監視員新海志遠,因志遠位階低下,威廉覺得可疑,抽絲撥繭過程中陸續給三兄弟定罪。他起訴的動機不僅是為了真相,也因戰俘營部分軍官已戰死,復仇之痛無處釋放,只能將怒火轉向剩餘小兵,間接造成小弟德仔的死,迫使志遠出來翻供。他堅持在法庭上延續戰爭,最終將指揮官定罪。
-
日本辯護律師:
-
老律師高橋:領軍人物,見證過明治維新、軍國主義發展過程,對國家未來感到憂心,認為犧牲臺灣人是法律攻防中的“最佳利益”。
-
中年律師小林:打過二戰,強悍面具下藏著對戰爭的恐懼與無奈,深知屠殺事件真相不重要,戰勝國只想復仇,戰敗方在法庭上毫無勝算,早已放棄掙扎,用熟悉的軍事命令要阿輝出來代罪。
-
年輕律師渡邊:因雙胞胎弟弟死於戰爭,自己假裝近視逃過一劫,對被起訴的同胞有深切愧疚感。發現專業在不公審判中無用武之地時,決定至少救下被誤導的志遠。
-
這三個不同世代的律師代表了日本戰後的三種情緒:憂慮、憤怒與羞愧。他們與三兄弟的互動模式像好警察與壞警察的手法,刺激阿遠與阿輝看清現況,為自己發聲。
領事夫妻:人性之戰
-
羅進福:中華民國派駐在北婆羅洲山打根的領事,與太太何景儀及11個月大的嬰兒被日軍俘虜,抓進營區被迫勞役。戰後,因與監視員新海志遠互動最密切,不僅被對方害得斷指,還誤解對方槍殺妻兒,指控新海志遠是屠殺案的唯一真兇。最終審判時,收到政府通知所有臺籍日本兵應被當作國民看待,不該在國際法庭接受審判,但他因個人經歷及對臺籍監視員的不理解,堅持審判結果,讓同屬一國的人民被判死刑。諷刺的是,因戰爭混亂和人性扭曲,他永遠不知道是自己通報美軍間接造成孩子身亡,也不知道妻兒曾受新海志遠照顧,手中遺物也是因對方私心被保存下來。
-
何景儀:多次受到新海志遠的照顧,受辱後加上孩子被炸死失去求生意志,反倒希望新海志遠把自己殺了。被丟到壕溝裡時,向阿遠道謝。她不知道自己的形象與筆記本在戰時成為阿遠的寄託,短暫互動卻成為支撐彼此活下去的希望。
羅進福與妻子在歷史上有原型,即抗日外交烈士卓還來與他的妻子趙世平。主創團隊主要參考俘虜監視員柯景星幫助領事夫人的情節,其餘重新發展設定。柯景星發現趙世平在戰俘營中因匱乏無法餵養嬰兒,用香煙換取雞蛋,偷塞食物給她。趙世平活下來,後代向柯景星表達感激之情,但領事卓還來不幸死在戰俘營裡。
歷史背景與現實意義
根據田調,二戰期間,總數20多萬的臺籍日本兵中,超過一半是軍屬(paramilitary,又稱軍伕),主要擔任後勤工作,如翻譯、勞動、技術或戰俘監視員。這些工作通過報紙或村落宣傳,被殖民者接下是因為能賺取收入,在社會上贏得尊重。當時整個社會被戰爭動員,他們參戰原因不能簡化成“侵略者的幫兇”。去到前線,可能因長官和同儕壓力及接近終戰時的刻苦環境,被迫以不人道方式對待戰俘。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在序中提到,臺籍老兵包括為日本政府作戰的台籍日本兵、為國民黨作戰的台籍國軍及為中國共產黨作戰的台籍解放軍,其中台籍日本兵最多。台籍日本兵經歷太平洋戰爭、台籍國軍經歷國共內戰,被共軍俘虜的台籍國軍轉身變成台籍解放軍,部分台籍解放軍還被送往韓國戰場。同為台灣人,卻在國際情勢劇變時分別為不同國家而戰。
新海志遠的原型是柯景星,他22歲為幫助家計去到戰俘營工作,戰後先被判死刑,後因日本長官坦承下令被改判10年徒刑。50年代回家後被當作“敵軍”,生活在情治機關的長期監控之下。政府估算,投入太平洋戰爭死在戰爭中或失蹤者共有5萬多人,當時臺灣總人口約600萬,每30人中就有1人從軍,從軍者中每4位中就有1位死亡或失蹤。不少家庭都有親戚曾是臺籍老兵,但因政權更迭下的失語或歷史洪流下的凋零,這些曾代表不同國家作戰的慘痛歷史鮮為人知,呼應歷代臺灣人不知為何而戰的悲哀。
反觀當下,我們離戰爭越來越近。即便過去幾個世代有不同國族認同,但只要擁有同一張身分證,就是最大公約數。就算像角色一樣有不同需求,只要都珍惜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就是最清楚的共識。
看完今天的節目,你對《聽海湧》的歷史背景是否有了更多了解?紀錄片《漂流之海》和 podcast 頻道《5分鐘聽海湧》還有更多補充,如日軍在北婆羅洲建營地的原因,或製作過程中的巧合與機緣。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