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將整理一位在日中國創業家的訪談內容,著重於其在日本的生活、工作,以及對中日兩國 IT 產業、社會文化差異的觀察與思考。
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看法
犧牲與個人選擇
講者認為,未來 10 到 20 年,90 後、00 後可能面臨較大的犧牲。他個人選擇跳脫這個環境,追求更好的生活,待中國發展更好後,再考慮回國。他坦言,這可能被視為「精緻的利己主義」,但他認為人一生只能活一次,必須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中國經濟現況
講者觀察到中國可能已進入債務週期。他認為早期負債的人享受了消費的樂趣,但現在的情況不同。
旅居日本的經驗
選擇日本的原因
11 年前選擇來到京都,是因為京都的寧靜氛圍。講者從小在上海長大,不喜歡大城市的擁擠感。
日本與中國城市的比較
講者認為,北京雖然在某些方面不如一線城市,但擁有年輕人想要的一切,這非常難得。
日本的環境整潔
日本的環境非常乾淨,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是島國,灰塵較少;二是工程建設會用布料覆蓋,減少揚塵。
回國頻率與工作模式
講者平均每月回中國一次,因為公司主要在深圳,並在揚州、上海也有業務。目前主要採線上辦公模式,偶爾與供應商進行內部會議。
在日創業與市場選擇
面向中國市場的原因
公司的業務主要面向中國人,原因在於法律上的考量。要在日本市場發展,可能需要重新註冊日本公司。
雲端運算業務
公司主要從事雲端運算業務,提供價格相對親民的服務,例如針對個人開發者提供 99% 可用性的服務,價格遠低於大型廠商。
取得日本永久居留權
講者表示已申請日本永久居留權,但結果尚未出爐。
對日本 IT 產業的觀察
日本 IT 產業的落後
講者認為日本的 IT 產業相對落後,許多大型企業需要將業務外包給中國團隊。
在日 IT 工作建議
講者建議中國人可以考慮來日本從事 IT 工作。日本決策速度快,但有門檻:
-
良好的英語能力。
-
學習日語。
-
獲得日本公司的工作簽證,證明該職位無法由日本人替代。
工作簽證的困難
取得工作簽證並不容易,需要公司說服日本外務省該職位不可替代。
日本職場文化與生活
薪資與工作彈性
講者提到日本 Google 的薪資很高,但工作相對輕鬆,沒有 996 等過勞現象。
語言選擇
講者認為學習英語比日語更划算,但日本是一個保守的國家,英語的普及程度有限。
生活節奏與文化
日本的生活節奏較慢,文化與中國有相似之處,適合居住。
日本網路使用習慣
日本人習慣使用 Yahoo! Japan 搜尋引擎,即使 Google 更好用,也難以改變他們的使用習慣。
謙虛的重要性
在日本,只要保持謙虛,就能獲得應有的回報。
生活目標
在日本生活,可以輕鬆實現擁有汽車、房子、家庭的目標,但難以賺大錢。
不融入日本社會
講者表示,不完全融入日本社會,因為日本社會過於壓抑,規則太多。只要不打擾到他人,保持自己的生活習慣即可。
關於日本電動車發展
電動車普及率低的原因
-
油電車的油耗低。
-
公寓停車場難以安裝充電樁。
-
電費較高。
對日本未來的看法
日本將走下坡
講者認為日本的發展將會走下坡,但這是一個需要 50 年的漫長過程。他認為與其擔憂日本的未來,不如享受當下。
子女的未來
講者認為子女有更多選擇,可以去其他國家發展,也可以回中國。
留學的價值
講者認為,花費高額學費讓子女出國留學是否值得商榷,因為回國後可能難以賺回留學費用。
富人在各國的生活
無論在哪个國家,富人的生活都很舒適。在中國,有錢甚至可以帶來更多的便利。
結論
講者分享了他個人在日本創業、生活的經驗,以及對中日兩國 IT 產業和社會文化的獨到見解。他的觀點或許帶有個人色彩,但對於想要了解日本、或是在日本發展的讀者來說,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