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中的創世敘事與老子的“道”
在我們古老的神話故事中,有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填滿天地。印度神話裡,普魯沙的居所是萬物起源。古埃及神話有太陽神或混沌水神創造世界的不同版本。兩河流域文明中,戰神馬爾杜克殺死水神,用其居所創世,以血和黏土造人。北歐神話裡,豬神殺死祭司尤米爾,用其居所創造萬物。猶太神話中,獨一真神通過神語直接創造光暗,按自己形象造亞當。瑪雅神話提到眾神合力創世,成功用玉米造人。世界各地在解釋自然終極問題時,都有相似敘事結構。首先,人們從自身知識推斷起源應有相同屬性和人格,認為源頭會說話,有個人想法、主觀意見。其次,所有故事都確立了領導者和被領導關係。
老子的不同敘事
春秋時期,老子提出完全不同的敘事。他描述的源頭不是人,而是“道”。什麼是“道”?大家好,我是清華道生。今天通過東西方文化碰撞,分享我對“道”的一些入門理解。
道的特性
在21世紀的這篇評論中,我分享過總結比較。老子稱萬物本性為“道”,認為其有一些外在表現特性,即“有無相生,不生不滅”。道生萬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道不駐於萬物。道使萬物運作,卻不親力親為;滋養萬物,使其生長發展,卻不控制萬物。而自恃、控制一切是人的本性和自然欲望。老子的解釋與世界各民族對神的人格化產生強烈思想碰撞。
與西方主流宗教文化比較
過去,世界各國都認為有創造萬物的源頭,只是敘事情節不同。《聖經》中,源頭是意志,一切屬於這意志和真神。埃及著名故事中,摩西帶以色列人逃離埃及,被紅海阻擋,摩西求神幫助,神吹強風分開紅海,並讓以色列人警醒,要崇拜神,記得神的好。這就是外國人說“祝福你”的原因,他們認為一切順利是神的祝福。在我們文化中也說“謝天謝地”,但他們的敘事更直接,神會明確表示這是祂的功勞。主體很明確,神是統治者,地球上的居民如昆蟲。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這句話很現實,符合人們直觀感受。颱風、暴風、地震、海嘯來臨時,人會感到自身渺小、軟弱和絕望。無論科技多先進,在自然面前,人都不堪一擊。《聖經》將這種可怕的自然力量歸於有主觀意志的領導者。世界上大多數神話故事的主角都有人格化特徵,比如希臘神話。而老子認為本源沒有這種仁慈表現,提出本源無善無惡。這兩種敘事風格碰撞強烈且鮮明。
道可道,非常道
接下來繼續從文化角度,將這一章分為四小節。前三節先看西方歷史文化中主流人群如何看待萬物本性。西方主流神學對起源的看法很難有統一答案。最早是異教徒記錄的創世故事,這是聖體。這裡我用太陽代表萬物統治者。但公元一世紀,一些異教徒記錄了耶穌的故事,說神派下兒子拯救人類。這個故事從中東猶太人的故鄉傳到歐洲,最終形成基督教。基督教和猶太教對神的解釋有很大不同。70年代,阿拉伯人記錄了穆罕默德被上天撫養的故事,這就是伊斯蘭教。這三種描述的起源都是萬物創造者,但各自敘事非常不同。隨著時間推移,不同時代和地區的人產生更多分歧,支持者的解釋也不同,人們的陣營不斷變化,但都堅持自己對萬物的理解是唯一正確、真實的。
思想分歧帶來的戰爭
當這種不容他人的思想用於治理國家,並得到政治舞臺支持時,結果就是戰爭。這在中世紀歐洲歷史中非常明顯,人們為爭奪對起源的解釋權而戰,爭論誰最了解起源。近代早期,最具破壞性的戰爭是17世紀歐洲天主教和新天主教國家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傷亡人數佔當時中國人口的30% - 50%,也直接加速了歐洲社會格局、政治制度、哲學思想等的重塑過程。
中世紀與近代歐洲社會的變化
中世紀歐洲社會是基於神權的社會,當時的封建制度下,君主和國王統治社會的權力和合法性來自神。神從哪來?來自另一邊,一個看不見、摸不著,人們相信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天堂的神。祂是否存在?不知道。另一邊的世界是否真實?沒人知道。但人們相信另一邊存在。中世紀之後進入近代,歐洲社會進入重塑過程。現代思想對傳統權威發起挑戰,有人開始質疑:為什麼要相信坐在教堂裡的人僅靠對經文的解釋、邏輯推斷和想象得出的結論,就是對這個世界最真實的定義?統治者和人民的權力為什麼是他們定義的神所賦予的?為什麼要聽從這些權威和統治者的命令,為爭奪對另一邊的解釋權而互相殘殺?
現代哲學家的思考
現代哲學家在思考,人們對另一邊的嚮往帶來的是希望、和平與團結,還是絕望、戰爭與分裂?換言之,歐洲哲學家要做的是削弱另一邊的影響,將人們的注意力從另一邊拉回到現實。從以神為中心的社會轉變為以人權為中心的社會,歐洲開始談論人權。這種思想的轉變可以用康德的觀點很好地總結。我們要承認,人類的認知有局限,只能知道能知道的,比如事物的現象。至於事物的本質和起源,超出了人類感官和理性的範圍。換言之,神是全知全能的,而人不是。如果人能認識神,那人的本性就等於整個世界了。我們還是要謙虛地接受有些事情是無法認識的。
可言說與不可言說
人類認知的極限在哪裡?維特根斯坦從語言角度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他說,一切可言說的都能說清楚,一切不可言說的必須保持沉默。比如在一幅圖中描述桌上的聲音,圖中的物體和空間關係可以在語言中找到對應的粒子成分,這句話能清楚完整地呈現圖片信息,沒有錯誤。但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是有限的,只能在一定範圍、領域表達某些信息,比如現象。而有些事情、信息超出了語言能清楚表達的範圍,比如藝術和美。大家都熟悉,一首動聽的音樂,在安靜的夜晚獨自聆聽,那種美很難用語言描述,語言無法準確完整地傳遞信息,唯一的辦法是親自體驗。一旦用語言說出來,描述的就不是那動聽和美本身了,用語言構建出來的是片面、殘缺的。同樣,從維特根斯坦的觀點看,萬物本性問題的本質不是能用語言清楚表達的,他指出了語言的局限性。基於一種語言,會有一萬個哈姆雷特給出一萬種解釋,這就是宗教歷史上發生的事。人們用不同語言、文字、經文解釋不同的意思,然後聲稱某種對原始語言的描述是正確的。在維特根斯坦看來,人們實際上是在玩語言遊戲。總之,維特根斯坦說有些事情能用語言清楚表達,有些不能,對不能說的最好保持沉默。保持沉默是對事物本身最大的尊重,對一首音樂最高的尊重就是欣賞和體驗,不要用人的方式去解釋。
與神換位思考
我想到一個例子,超越時空和文化立場,和神換位思考。假如你是神,創造了萬物,卻發現造物們各執一詞,都說最懂你,繼承了你的意志,以你的名義為爭奪解釋權互相殘殺。作為造物主,看到這種情況可能會覺得有些傲慢,為什麼要被你們代表?怎麼可能被你們三言兩語說清楚?如果世界上真有任性的造物主,祂創造世界自有安排,作為安排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老實本分,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行事,保持沉默是對一切最大的尊重。
老子的“道”與歐洲思想轉變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無意中講完了道家思想。接下來看現代歐洲歷史中從神權到現實的思想轉變,這與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家思想是相通的,人類智慧是相同的。《道德經》開篇老子用12個字表達了對萬物本性的看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這句話有不同解釋,我分享一種常見的。前六個字意思是能用語言描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老子表明了態度,首先承認人類認知的局限性,指出語言的局限性。據我個人理解,老子認為世界上有一個永恒的源頭,暫且稱之為“道”。但我說出來的那一刻,我說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了。不是我不想說,而是人類語言說不清楚,怕誤導大家,怕大家陷入康德說的幻覺、維特根斯坦說的語言遊戲。所以老子對道沒有做太多描述。
從萬物中理解道
老子雖然沒能清楚解釋源頭是什麼,但他從萬物中找到了與道最相似的東西——水。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流向人們厭惡的地方,即貧瘠不繁榮之地。水成就萬物,卻不為自己。把第八章的水帶到第五十一章,水不生萬物,卻滋養萬物;水不居功,卻默默存在;水不生長,卻總在最低處。水在自然界中就像萬物背後的推動者,以無形的方式默默推動萬物進步。
總結道家思想
今天我們學習了《道德經》的三句話,通過這三句話可以勾勒出道家思想的輪廓。萬物有起源,老子稱之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道本身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我們不要太狂妄,想用三言兩語解釋起源。老子認為道有自己的安排和運作萬物的規則,我們無法說清楚、無法知道。那我們該怎麼做?老子說可以向水學習,水遵循自然規律,高低流動。人們能做且應該做的就是遵守自然規律,與萬物和諧共生。老子提出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思想概念,下次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