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上流社會背後的辛酸與成長
初讀書名的誤解
各位,未看先猜。我本來以為,這是一本揭露上流社會富豪生活的書。內容不乏滿身名牌的貴婦、明星接小孩的場景,還有那些讓人嚮往的奢華生活。但就在我硬ㄍㄧㄥ著讀完幾頁之後,幸好接下來的內容,開始不斷地瘋狂打臉我最初膚淺的猜想。
怎麼也想不到,本書觸碰的議題橫跨三個世代。作者的人生故事,讓讀者在嘴角失守和眼泛淚光的雙重衝擊下,時不時地回憶自己那滿是共鳴的人生跑馬燈。
工作機會的誘惑
不過,別的話不說。如果現在有一份不拘經驗的工作,你可以領有和刑法無關的基本年薪 200 萬,出入不用自己掏錢買的豪宅,還有不時搭遍各種名車,會讓你心動嗎?等等,先別衝動,看完下面的故事再考慮。
書的簡介與作者背景
大家好,我是青茶。本集要分享的書,是《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本書在去年 2024 年是亞馬遜的暢銷書,出版後,也引起了各大網站和媒體的報導,在國內的書網上也是默默進榜。
但和開場說得一樣,根據書名,我原本是壓抑著羨慕嫉妒恨開始閱讀本書。誰知道這居然是一本給人力量,而且帶有點療癒的書。但也同時不放過沒錢的無奈和有錢的荒誕。
作者叫做 Stephanie Kiser,是一名自稱出身底層的美國公民。我想她誤解了「底層」這兩個字。大學畢業後,她用 7 年給富人小孩當保母。
大家可能會認為本書在講在有錢人底下工作的辛酸,但其實保母的工作到哪裡都差不多。反而書中更聚焦她的成長經歷和保母見聞的對比,所帶出來的種種社會議題,包括……還有那些她與家人的噴飯對話。
上東區貴婦的日常
史蒂芬妮,前面正站著喜劇演員史蒂夫·馬丁和他太太,旁邊是好萊塢巨星茱兒·芭莉摩和他的親友,他們正在排隊接小孩。下一秒,她照例聽著貴婦們的聊天,內容早就聽到幾乎都會背了。
這些人全都一個樣,手提愛馬仕包,全身行頭 30 萬起跳,戒指閃閃發亮。對了,這集離不開錢,以下都用台幣計價。她還發現,貴婦們彷彿對陽光過敏,清一色都戴著粗框墨鏡。
忽然有一位貴婦開口:「出去」,指的就是離開紐約的上東區。那裡就是所謂的高級住宅區,豪宅、精品店、名校林立。而所謂的「玩」,就是去漢普頓,俗稱紐約人的後花園,有豪華別墅、私人海灘、頂級餐廳,是上流社會的度假勝地。
然後,史蒂芬妮總能猜到接下來的對話。接著貴婦們就異口同聲地說:「她常覺得貴婦的委屈雖然可笑,卻還是愛聽,邊聽邊想,要是這是她的煩惱,日子該有多甜。」
在現場一邊是上東區貴婦團,一邊是保母團,而史蒂芬妮卻站在哪一邊都格格不入。突然,身高 195(公分),酷似夜店圍事的幼稚園保全,推開厚重的實木校門,讓這群尊貴的家長們進去接小孩。
史蒂芬妮第一次來時,只覺得這保全真的高得離譜,但一想到這裡的家長不是政客、名人就是體育明星,也就不作多想了。
初入社會的挫折
她的思緒突然回到大學畢業半年後,那時候她和好友萊拉一起搬到治安堪慮的東哈林區。背著 18 歲就申請的百萬學貸,她滿懷夢想,想找到與大學主修的電影和電視創作相關的工作,並成為知名編劇。
誰知道一踏入社會,現實就是一記痛擊。娛樂圈的基層薪水比速食店還低,為了生存,她一個月至少要賺 8 萬多元,才夠付學貸、房租和生活費。
她後來就選擇了替有錢人帶小孩的高薪工作,因為比起面子,活下去更重要。
露比與紗夏家
接著,史蒂芬妮回過神來,正帶著剛從幼稚園接回來的露比去買薄荷巧克力冰淇淋。只要天氣不冷,露比幾乎天天都有冰淇淋吃,這讓她想起了童年,爸爸偶爾帶她們去沃爾瑪,才有機會失心瘋吃上一支冰淇淋。
史蒂芬妮從小住在破舊的公寓,衣服和鞋子都是從 K Mart 分期買,而且付清才能取貨。家裡都是以吼叫來代替溝通,而且她 3 歲就學會比中指了。
而現在她帶著露比,吃的是精品超市的美味三明治,搭的是 Uber,逛的是紐約的博物館和美術館。相較於她的童年,只有債主上門和餓著肚子入睡的日常,露比的媽媽(紗夏)絕對是上東區貴婦中的奇葩。
不僅美貌聰明,35 歲就富到流油,爸媽是耶魯(大學)畢業,自己和老公也是。史蒂芬妮甚至相信,她家的哈瓦那犬去考也會錄取。
但上東區的富家女去讀名校,不是為了工作。對她們來說,教育是身份的象徵,不是謀生的手段。職業婦女也少見,在貴婦圈中地位不高。
史蒂芬妮想起去見紗夏的前幾天,爸媽才唱衰她,不帶小孩就得離開紐約。她覺得唯一比換尿布更糟的,就是告訴爸媽,被你們說中了。
第一天她到了紗夏家,對方開的價碼,就是目前工作的薪水 47,000 的兩倍。聽到頭昏眼花的同時,還得記住一大堆的行程,露比的午餐聚會,杭特的乳糖不耐症,還有所有小兒科醫生、佣人、門房的名字。
偏偏玄關掛著一副價值 160 萬的畫,她光想著是不是在哪裡見過,就已經無法專心聽紗夏的話了。
到了露比的房間,就是精緻的裝潢和用心布置的兒童房,讓她既感到夢幻,又令人醉心。紗夏的豪宅讓史蒂芬妮看呆了,不是因為奢華,而更因為溫暖,她忍不住地想,在這裡長大會是什麼感覺呢。
接著,史蒂芬妮走進客廳,露比坐在鋼琴前燦爛微笑。一台山葉鋼琴搭配古董家具,這畫面放進高級居家型錄,都嫌太優雅。
她接著試著了解露比,沒幾分鐘就明白,這孩子是所有父母夢寐以求的天使寶寶。當下的露比翻著琴譜,雖然看不懂,但還是紅著臉試彈,音符也是亂七八糟,可能需要練習多年才可以順暢,但沒有關係,她不缺資源,也會有人鼓勵,總有一天也能彈出完整的曲子。
史蒂芬妮當下回想 5 歲的自己,不禁後悔嘆氣,如果當時擁有露比的一切,她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呢。相較於 5 歲的她,露比在智慧、情緒管理和社交能力都遠勝於她。
紗夏的教育方式
有一次,史蒂芬妮和露比把廚房變成畫室,家中所有的美勞用具全部都被翻出來,所以馬克筆、顏料鋪滿了餐桌,著色紙散落在地上。露比戴上紙皇冠後,要史蒂芬妮做紙夾腳拖,但史蒂芬妮其實不知道有固定的款式。
結果露比第一次發怒大喊「不對!」紗夏聽聞,就走過來對露比說:「別人是第一次做紙夾腳拖,你要有耐心,告訴別人你要什麼,否則別人會難過,就不想跟你玩了。」
紗夏接著示範做法,讓露比穿上,並讓露比向史蒂芬妮道歉。接著時間就到點,紗夏就示意史蒂芬妮下班,但她(史蒂芬妮)堅持收拾,因為她深知有些貴婦對保母要求嚴苛,所以這讓她更感激紗夏,她認為紗夏近乎完美,熱衷於當媽媽,全心投入。
而紗夏唯一的問題,就是雇用了這個 22 歲徬徨失措的自己,但那是因為露比還有一個正在學走路的弟弟杭特,因為忙不過來,紗夏才會請保母。
兒童晚宴的見聞
有一次,紗夏全家去參加自然史博物館一年一度的兒童晚宴。在會場裡,勞勃·狄尼洛頭髮亂、衣服皺,配上恐龍背景,幾乎認不出他是大明星。
在出發前,史蒂芬妮還特地問紗夏晚宴的服裝規定,紗夏回答:有人會隆重打扮,但大多都穿牛仔褲,只要舒服就行。
結果,史蒂芬妮發現這一年一度的兒童晚宴上,家長們是用各式的方式比拼身份和財力。這些極盡奢華的細節,無不彰顯上流社會的虛榮與誇張。光是門票就難搶與昂貴,家庭套票更是從 80 萬起跳,而且只有在貴賓的名冊上才能購買。
史蒂芬妮突然覺得自己穿得格格不入,很怕出糗。她將自己的 Forever 21 包反拿,擋住 Logo,心想早知道,就借用好友萊拉的 Marc Jacobs 包了。
接著紗夏讓她獨自帶露比去別區玩,史蒂芬妮壓力山大,卻勉強保持冷靜,故意假裝前面的一切不足掛齒。經過服務生送的小點心,她視而不見,連贊助商的禮品也全都拒絕。
她暗自嘀咕自己算哪根蔥,拿得越多,得不到的也越多。這些貴客拿得越多,未來卻擁有更多。
後來她在晚宴上遇到唯一的熟人,就是保母愛麗莎。那是在一次帶露比去參加一堂 16,000 元的課程而認識的。愛麗莎 70 歲,來自秘魯,每週依舊工作 60 個小時。
她們的保母圈會分享帶孩的酸甜苦辣,彼此安慰。愛麗莎說:「這些人給你什麼,就好好享受,因為我們花不起這些錢,非靠他們不可。」
史蒂芬妮心想,難道靠努力賺錢,就不能成為這晚宴的嘉賓嗎?但這裡的嘉賓大多不滿 12 歲,卻生來就在名冊上了。
下一秒,愛麗莎笑著拿出今晚的戰利品,名牌壓力球、潮牌 T-shirt,還用餐巾紙包了很多點心、餅乾。史蒂芬妮此時陷入了短暫的沉思。
工作的收穫與反思
每週五下班後,紗夏會給她一週的工資,這份薪水比她媽兼職秘書一個月還要高。剛滿 23 歲的她,比起原生家庭,算是小富婆了。
但在紐約,隨時可能花 6000 塊買一件只穿一次的洋裝,並且約好友萊拉一起到夜店狂歡,或在下一秒就花數千元買演唱會的門票來犒賞自己,也就是賺得越多,花得越多。
有一次暑假,紗夏邀請她到佛羅里達棕櫚灘外的小島,與超有錢的娘家一起住進可容納 20 人賓客的面海別墅。那是她第一次見到紗夏的爸媽和弟弟。
當時 HBO 有一部大戲熱映,拿過兩次金球獎,身價破億的女主角正是紗夏的弟妹。她親切溫柔,讓史蒂芬妮十分緊張,但是這位弟妹卻提醒了她,上流階級的財富往往掩飾了一件事。
不論是進口跑車、渡假別墅或私人飛機,只要靠得夠近,有錢人也是凡人。
一陣寒暄後,史蒂芬妮環顧別墅,愛麗莎曾說過的話突然在她腦袋裡盤旋。在場的賓客全是年長的白人,膚色較深的,大多是廚師、雜役、維修工等等。
他們動作俐落、默默無言,非必要不會現身。史蒂芬妮曾猜想自己擁有的白人紅利,但如今才是首次體會到。而紗夏的弟妹,難得為這浮華的世界增添一絲人味。
童年回憶
1996 年,史蒂芬妮 5 歲,身邊的大人留著狼尾頭,喝可口可樂。她的爸爸離婚後常交新女友,媽媽和爸爸總是分分合合,她則像是坐旋轉木馬一樣被帶來帶去,早就已經習慣了。
爸爸年輕時痴迷賽車,寧可不付電費也要買化油器,爸媽兩人就是常因改車費而吵架。兩人離婚後,法院裁定星期六為父女會面日,但爸爸總是在賽車,所以在週末,史蒂芬妮常常與爸爸的那些愛喝冰啤酒和賭賽車的朋友共度。
運氣好時,奶奶和姑姑會出現,買爆米花和大杯的雪碧給她。有一次,人潮散去,奶奶把她抱在肩上,她驚訝地發現,奶奶雖然不高,但卻力氣驚人,畢竟奶奶一生辛苦,不強壯也不行。
相比之下,外婆更是對她無微不至。那個時候,媽媽在診所工作,一放學後總是外婆接她回家,一進門就變出三明治餵飽她。
通常午餐後,外婆、外公會教她各種技能。有一次,她還因為不會打蝴蝶結而崩潰大哭。
小學的時候,她被診斷出學習遲緩、識字慢,老師甚至說她過胖,讓媽媽憂心不已。但外婆總是安慰她:「我的孫女只是骨架大,你外公也不喜歡瘦皮猴。」
媽媽討厭外婆,總是替她找藉口,但不可否認,外婆家才是她最安心的地方。
家庭的變故
長大後媽媽成功勸爸爸回家,兩個妹妹相繼出生。有一天,史蒂芬妮在爸爸的衣櫃下找到一張寫著「給親愛的你」的照片,顯然這張照片上是另外一個女人。
她拿給媽媽看,結果媽媽爆哭,爸爸再次離家。之後媽媽因為消沉而患上了厭食症,連帶三姐妹的三餐都變成限量版。
結果,史蒂芬妮多次進廚房偷吃,還在學校求同學分食,甚至請打飯阿姨多免費給一點食物。到了學期末,她總共欠下了 1,300 多元的餐費,把媽媽氣得半死。
13 歲那一年,爸爸又回來了,這次就再也沒有離開了。當時的史蒂芬妮不太懂,因為爸爸本來就常年不在家,有他沒他都一樣。
後來在外婆的幫助下,爸媽買了第一間房,家境開始改善。往後的 10 年,爸爸打雜工,天天加班,包攬別人不願意做的活,終於晉升管理,甚至有一次在工廠救火,獲得了老闆給的 1,600 元餐費。
又在 8 年後,他升上了運輸經理,終於家裡生活穩定。
轉學經歷
中學的時候,史蒂芬妮展現籃球天分,爸爸居然拿出少有的積蓄,讓她參加林肯女校的籃球夏令營。幾天後,教練建議她轉學到林肯女校,但也要在體育組長來的時候表現出色。
但是那天她只顧著享受打球,卻連續贏了 6 場比賽,隔天就收到入學通知。這女校一年的學費就相當於爸爸一年的薪水,但因為有獎助學金,所以幾乎全額抵免。
但當時的她卻不禁想著,為什麼自己會來到這種學校。本來她唸的高中,一個年級有 951 位學生,只有一位導師。轉學到林肯女校之後,一個高一年級居然只有 33 人。
入學當天,校園附近居然名車成群,就她家的克萊斯勒 PT Cruiser 最顯眼。她一踏入教室,就馬上遭遇眼神霸凌。班上有一群自稱九公主的酷女團,帶頭的女生甚至直接當面嘲笑她說……
當時原本只會拳腳相向的史蒂芬妮,第一次學會了成熟的忍氣吞聲,而這個習慣也持續了 10 年。而真正讓她最意外的是,後來她的一生摯友萊拉,居然就是當時九公主之一。
轉學後的幾個月內,史蒂芬妮因為三件事而鬧得全校人盡皆知:不寫功課、愛逛沃爾瑪、罰球百發百中。而學校浮誇的午餐,成為她每日唯一的期待。
有一天萊拉邀她放學後來家裡玩,令她大吃一驚。史蒂芬妮心想:跟自己做朋友,身價肯定必跌。後來她初次造訪萊拉家,她發現一切美得像電影。
臥室的天花板上畫著雲,壁爐上有布蘭妮的簽名照,牆上掛著一系列爺爺畫的滑稽小熊,還有對面擁有大量藏書的靜謐書房。而那天見到萊拉媽,是一頭金髮,身材高挑,珠光寶氣,但卻是滿手刺青,時不時口爆粗話,令她又驚又逗趣。
後來的她才明白,眼前這位媽媽,是她遇過最不圓滿的女人。之後有一天,換萊拉造訪史蒂芬妮的家。在休旅車上,萊拉靜靜地坐在旁邊,聽著這一家人吵鬧,粗話連篇,叫囂不斷,嚇得她全程默不作聲,保持警戒。
晚餐的時候,全家的話題也都圍繞在籃球。萊拉在學校打球,沒有勝負心,看到史蒂芬妮全家如此在意籃球,她以為大家都瘋了。
萊拉一直都是學霸,不滿 10 歲就已經去了 8 個國家。她和萊拉活在平行宇宙,卻意外相遇,成為朋友後,史蒂芬妮第一次感受到嫉妒,因為這是她首次親身感受到身邊的人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
10 年後,萊拉與她在紐約街道散步回憶。萊拉接著對她說:「而且你知道最誇張的是什麼嗎?」史蒂芬妮問:「什麼?」萊拉就回答:「第一次去你家,我才知道自己家有多富有!」
保母生涯的轉折
持續來到當保母的第二年,杭特和露比即將入學,這意味著史蒂芬妮該說道別了。她回想起與露比在小島度假的日子,竟然發現自己超乎想像地深愛著這份工作。
兩年下來,眼前的露比居然長得這麼大了。即使紗夏委婉建議她可以兼職照顧,史蒂芬妮最終還是狠下心離開,因為現實本當就是如此。
然而那時候禍不單行,她因為經常跑夜店而不慎懷孕。在生下來和打掉之間,她無視家人的建議,選擇了後者。罪惡感開始如山一般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她想著不當保母,孩子可以自己帶,但又沒有收入,所以怎麼能選擇不要自己的孩子,卻又幫別人帶孩子呢?她口口聲聲說要比家人成功,卻重蹈父母的覆轍,懦弱地不正視錯誤。
紐約的工作豐富了她的人生,也讓她開始質疑自己的定位。究竟她來幫別人忙,還是讓別人來幫忙呢?在億萬豪宅裡換尿布,難道就是她的巔峰嗎?
什麼是壞媽媽?是那個帶著小孩跌跌撞撞自己的媽媽,還是那個自私到連孩子都不肯要的自己呢?她陷入極度焦慮,開始封閉自己,甚至嫉妒天生勝利組的萊拉,隨後兩人天天爭吵,最後分道揚鑣。
史蒂芬妮不斷怨天尤人,本想證明自己,卻連方向都不清楚。如果這本書是小說,這時或許會有一個人出現來拯救她。然而這就是現實,最終她還是打開電腦投履歷,試圖用工作遠離內耗。
在這期間,她面試過不少奇葩的家庭。有那種 17 歲的孩子還堅持請保母的家庭,也有讓她在試用期間跟著高爾夫球車跑 60 秒的經歷,還有溺愛 6 歲孩子、只教不管的貴婦媽媽。
那個孩子整天和史蒂芬妮作對,總是叫她史蒂「肥」妮。二十幾歲時,她以為自己的困境獨一無二,只想知道學貸究竟何時還完,卻感覺永遠還不完,像是阻止窮人翻身的新招。
她開始認清,大學是給繳得起學費的人唸的。她看盡繁華,也曾心懷感激與驚奇。然而無論她多疼愛自己照顧的孩子,如今只剩下怨恨。
恨他們有機會實現志向,恨他們不用為了養活自己犧牲熱情。他們有的是錢,未來想做什麼都可以。
甚至到後來,史蒂芬妮透過幾次面試和試用期發現,帶露比的順利全因紗夏親力親為,還管教自己的孩子,但並非所有貴婦都是紗夏。
不過還好,紗夏家的工作經歷讓她在面試時被另眼看待,因為其實紗夏家在每個雇主眼裡是高淨值家庭。這裡就可以看出,金字塔頂端的世界是多麼不尋常,重點不在於帶小孩的技巧,而是幫過誰帶小孩。
同時,史蒂芬妮也了解到,曼哈頓保母的全薪可達 240 萬到 320 萬,還包含醫保與(額外)年終獎金,遠超紐約郊區的管理階層。
新的工作與反思
輾轉之下,她來到一個 30 多歲的律師家庭。夫妻都是律師,住在飽覽紐約風景的豪宅。因為妻子黛凡經常出差,所以要請保母帶兩名一歲和三歲的孩子。
黛凡在介紹環境時,史蒂芬妮的思緒飄回當初為什麼在大學要主修電影創作。高中畢業那年,她到爸爸管理的運輸中心打工,每天要上足 9 個小時班,週薪 1 萬 3,對一個青少來說是一大筆錢,但對單親的爸媽和老人而言,這筆錢僅夠糊口。
她環顧四周,發現這裡的工人大半輩子都在運輸中心工作。在休息的時候,她看到 15 位大媽邊抽煙邊抱怨,站了一整天,下背在痛。
這些見聞讓她嚇壞了,更令她恐懼的是,她爸爸剛出社會,也就是做這種工作。因此她決定唸大學。
而作家的夢想來自於她在林肯女校參加寫作課的時候,她第一次喜歡上籃球以外的事物。高中三年,她除了打球之外,就是在練習寫作,甚至畢業典禮的致詞,也是選自她的稿,由她自己朗讀。
而畢業當月,學校月刊刊登的校長信中,稱讚她代表學校希望成就的一切,證明只要環境正確,任何學生都能欣欣向榮。
回過神後,她立刻決定在黛凡家當保母,因為存款已經見底了。從此,她每天陪伴 3 歲的小蕾和 1 歲的睿司長達 12 小時,週末才休息。
小蕾不像露比,既固執又愛挑戰她,常常拿她和前任保母比較,有時候甚至會尖叫:「我討厭你,你好凶!」這時候睿司如果來湊熱鬧,她更是精疲力盡。
這個過程當中,讓她深刻地體會到全職媽媽的孤獨與枯燥,她不禁開始懷疑自己的母親年輕時是不是也是一樣。
然而,小蕾的吵鬧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減少。每當前任的保母因思念探訪後,小蕾總會大鬧一場。但史蒂芬妮決定不學前任保母,以吼叫來代替管教,因為她比誰都清楚,以火攻火只會讓局面越燒越旺。
終於有一天,史蒂芬妮拿了一本哈利波特給小蕾,從此小蕾進入了魔法世界。只要史蒂芬妮一句「葛萊芬多的學生會這樣嗎?」小蕾馬上就含淚安靜下來。
同時前任保母因事搬家之後,她和小蕾的感情越來越好,甚至工作忙碌的黛凡因為想要找人抒發,也漸漸和她成了朋友。
但這些都無法撫平史蒂芬妮內心的不安。隨著黛凡的第三胎誕生,史蒂芬妮終於到達了極限,因為就算是資深的保母,一打三也是相當的棘手。
27 歲的她開始體力不支,不禁感慨與這三隻小孩感情雖然深,卻讓她覺得還未到過這種生活的年紀吧。自由的日子也快不多了,怎能就這樣揮霍呢?
同時她與黛凡越來越親近,也讓她更在意自己的工作表現。而且週末的時候,雖然有時間練習寫作,但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時她覺得自己已經徹底變成了保母,未來不知何去何從。
她反思,請不起奶媽、保母、家教、佣人的人當媽媽是什麼滋味。即使是像紗夏那般富有,當媽媽也是如此困難,更何況是未成年或單親媽媽。
史蒂芬妮每天帶小孩超過 9 個小時,回家已累得半死。那麼那些沒有伴侶、資源和後援的媽媽,要如何應付這些繁重的工作呢?想到這裡,她突然靈光一現,為什麼不去問她(自己的)媽媽呢?
雖然史蒂芬妮很愛小蕾和睿司,但卻也不想再當他們的保母,同時也有一種不願讓陌生人去照顧他們,但自己又無法繼續(的矛盾)。最終她寫簡訊告訴黛凡,要離開了。
同時在她的心中浮現了疑問,大城市的成功究竟證明了什麼?她只有十幾萬的存款和滿腦子的工作,雖然比童年的日子過得還好,但到底是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是真正過上了好日子,還是那些比她有錢的人欺騙她,讓她自以為過得不錯。
就在她打好簡訊,按下發送鍵時,她內心豁然開朗,而那時正是 2022 年 2 月底,疫情隨後爆發。
疫情期間的經歷
正當紐約封城後,富人們大多回到渡假別墅隔離。有良心的雇主會帶著所有佣人同行,但大多的佣人有家室,不可能棄家而去。有的保母無力答應,有的則沒本錢拒絕。
史蒂芬妮決定顧及交情,但黛凡一家住進漢普頓的別墅。雖然她住在別棟,但工作和生活依然分不開,下班後不到一小時,馬上又得回來和大小老闆共進晚餐。
儘管不是一個人,但她還是孤單、寂寞、覺得冷。她忍不住想,如果這波疫情爆發時,她還是個孩子,她的媽媽又會怎麼樣呢?
同時,黛凡家的一切都展現在她眼前。她常想其實沒必要窺探他人的隱私,但住進黛凡家的別墅後,公與私早已模糊,大家混在一起,成了混亂的幸福大家庭。
後來疫情放緩後,史蒂芬妮決定買一輛二手車,往返(老)家和紐約,同時避開大眾運輸的染疫風險。她接著請懂車的老爸幫忙前去選購。
當選中一台 MINI Cooper 時,銷售員因學貸問題而拒絕貸款。這時,在旁邊不發一語,也完全不懂車的媽媽,願意跳出來和她一起簽貸。
平時媽媽就常唱衰她,卻在關鍵時刻出手相助。她心想:她和媽媽或許永遠就不會像她希望的那樣親近,但媽媽的心一直都在,真心為她好。媽媽這一生也未必輕鬆,而她卻從來沒有想過,媽媽或許已經拼盡全力了。
告別黛凡家
疫情結束之後,在史蒂芬妮告別黛凡家前,小蕾到她的新住處過夜,還和她比賽限時寫作。突然間小蕾說:「有一天,也要住在這裡。」史蒂芬妮明白了,雖然她愛小蕾,但告別的時刻已到。
有趣的是,事後黛凡偷偷的告訴史蒂芬妮,最想念她的人就是小蕾,因為小蕾曾說長大之後要當作家。史蒂芬妮聽到這句話,認為這是五年付出的最好回報。
最後她重新找工作、搬家,重拾擱置多年的筆桿。她甚至去聯絡了分道揚鑣兩年的摯友萊拉,兩個人見面時,彷彿一秒鐘也未曾分離過。
萊拉坦言,這兩年累積了很多不愉快,並不像史蒂芬妮在她 IG 上看到的照片那樣的快樂。萊拉的母親甚至主動搞失蹤,家裡一直沒有媽媽,甚至萊拉在律師事務所當行政助理,一直未獲升遷,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早已迷失了方向。
這時,史蒂芬妮才發現,自己一直努力展現出最好的一面,卻從未真正看清萊拉的模樣。她根本不需要證明自己比萊拉好,因為有萊拉在,她的人生才完整。
對未來的感悟
史蒂芬妮當下不禁感慨,雖然自己 27 歲了,人生卡關,家裡混亂,戀情破裂,朋友又逐年減少,未來該怎麼辦呢?
也許大家的 20 歲都一樣,爸爸當年也是如此,媽媽二十幾歲就撫養三個孩子,甚至搞不好黛凡也都曾懷疑過自己的決定。
或許無所謂對與錯,搞不好她(史蒂芬妮)其實過得還不錯。後來她應徵了一家小型科技公司的行政助理,薪水雖然不如保母高,但她明白有捨才能得。
期間她也投稿多家出版社,發行本書。她反思這些年總想要更多,卻忽略了手中的收穫。雖然自己的家境不富裕,起步艱難,但爸媽跌跌撞撞地把她養大,還是讓她受了比他們自己還要良好的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
而那保母的工作幫助她逐夢,如今 30 歲的她無牽無掛,自由豐足,擁有真心閨蜜,一隻可愛的狗,一位疼愛她的外婆,以及一個座落在大城市的家。
她的人生豐盛而美好,社交圈也默默改變,需要名醫、律師她都知道找誰,而且還認識多位 CEO、創辦人和程式設計師,大家都說她是階級跨越的最佳證明。
結語
好啦各位,影片到這邊也差不多要結束了。事實上,本集影片就如同遊戲闖關一樣,地圖也才開發 30%而已。對於遊戲劇情的完整度,就有賴大家在書中開發剩下的 70%的地圖,尤其是史蒂芬妮一家的故事,更是笑中帶淚。
還有很多很多的議題,因篇幅的關係而無法觸及。另外要給這本書的翻譯一個讚,真的有台到,讀起來也太親切了。
最後有趣的是,雖然本書沒有明說,但大家應該也猜得到,基於很多原因,為什麼毫無經驗的史蒂芬妮會很容易被有錢人家錄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