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線患者的自救書》:擺脫拖延症,提升生產力的實用技巧
大家好,我是 Vincent。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死線患者的自救書》這本書,並以較特別的方式來分享。書中提供了許多提升生產力及擺脫拖延症的方法,我親身實踐後,想特別提出幾個心得與大家分享。
什麼是死線患者?
回想一下,小時候寫暑假作業,明明有兩個月時間,卻總是在最後兩個禮拜才焦頭爛額地趕工,甚至跟同學借抄、請父母幫忙,這可能就是死線患者的初期症狀。工作後,也可能專案有三個月期限,卻在前兩個月都不想理會,直到最後一個月才開始加班完成。
這樣的做事方式,讓我們無法發揮百分之百的能力。原本可以拿到甲上的暑假作業,因為趕時間只能拿到乙上;原本可以拿到 85 分的報告,只能拿到 70 分。因此,這本書提供了四個方法來幫助我們改善這種情況。
方法一:記錄時間使用方式,找出無意識的工作型態
將你的工作時間使用方式記錄下來。可以使用 Excel 表格,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七點,記錄每個小時做了哪些事情。但切記不要每個小時都記錄,以免增加工作量。可以在中午休息時及下班前,稍微填寫一下。
記錄約一到兩個禮拜,觀察是否有無意識的工作型態出現。例如,每次開始工作前,是否會先做某些事情,而這些事情是否真的需要在這個時候做,是否會浪費注意力?或者,完成一件工作到換到另一份工作的中間間隔,是否沒有好好利用,反而滑手機?透過如實記錄,可以發現過去從未注意到的習慣。
- 重點: 好習慣和壞習慣都是漸漸養成的,但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
我自己在試用這個方法後,發現了一個拖延的症狀:在錄音、看書整理書籍、製作影片等工作之前,我會先逛各大線上書城,看看有沒有新書或讀者書評,這個過程竟然耗費了 30 分鐘!
雖然感覺像是在工作,但記錄下來後,我發現太浪費注意力了。一天下來,可能只有 5-6 個小時的注意力,卻白白浪費了 1 個小時。我發現這是一種拖延,因為錄音或製作影片等工作很龐大,會帶來壓力,所以想先做些小事來獲得成就感。
針對不同的拖延習慣,書中也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式。
-
如果是因為任務太大而逃避: 可以將任務拆解成小的部分。例如,年底想要離職,需要更新履歷表,可以將「更新履歷表」這個大任務拆解成「更新作品集」、「更新個人網站」、「更新自我敘述」等小任務,放到待辦事項中,這樣壓力會比較小,也更有機會完成。
-
如果是完美主義導致拖延: 不要等到設備升到最頂級、環境完全安靜、身體狀況完美才開始行動。
方法二:向成功人士學習,克服完美主義
-
村上春樹: 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寫作五到六個小時,寫完後跑步十公里或游泳一千五百公尺,每天堅持。他不追求靈感或最佳狀態,而是堅持每天寫作。
-
史蒂芬·金: 每天至少寫三千個字,寫完後可以休息,但每天都要寫。
當我們不追求靈感或最佳狀態才創作時,雖然可能寫出來的東西不能採用,但仍然可以每天練習基本技能。而且,每天都會有不同的點子,即使不特別好,記錄下來後,往後有一天想到,就可以拿回來使用,豐富寫作內容。
方法三:設定時間壓力,追蹤工作進度
如果你是一個沒有感受到時間壓力就沒辦法動工的人,可以為你的工作設定追蹤進度,以及設定自己的上下班時間。
-
設定上下班時間: 避免隨時隨地都在工作,減少拖延的藉口。例如,限定自己早上九點到晚上六點是上班時間,這個時間之前與之後都不能工作。
-
追蹤工作進度: 將工作進度從 0% 到 20% 到 30% 記錄下來,讓自己覺得有在進步,更有成就感。
方法四:睡前 30 分鐘的魔法時間
作者發現,即使日程安排得再好、再自律、專注力再高,如果前一天晚上沒睡好,隔一天基本上就報廢了。因此,睡前 30 分鐘的安排非常重要。
-
步驟一: 花 10 分鐘記錄今天完成了什麼事情,即使還沒做完,也可以記錄完成的百分比。
-
步驟二: 花 10 分鐘安排明天要做哪些事情,要有大局觀,瞻前顧後,思考如何安排才能更完善。
-
步驟三: 花 5 分鐘準備明天出門上班的東西,例如文件、合約、雨具、衣服,放在門口或床頭櫃,減少決策精力。
-
步驟四: 花 5 分鐘想像明天照著安排去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這個最後 5 分鐘的想像,是我覺得最神奇的部分。當我隔天在工作時,會忽然想要去貼合昨天所想像出來的畫面,想要拖延或偷懶的衝動就會減小。那股拉力會把我拉回去,繼續貼合昨天的安排。
結語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兩個技巧,以及我的心得。我喜歡嘗試這些提升生產力的書籍,因為我覺得投資效益很高。即使嘗試的東西效果平平,但如果發現了一個好方法,例如記錄日程,一天可以省下 20 分鐘,一年下來可以省掉很多時間。這也是我喜歡看這類書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