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輕人的孤獨現象:一個社會問題
近年來,日本年輕人「不想結婚、不願生孩子,寧可一個人孤獨,也不願與他人相處」的現象日益普遍。這種孤獨感不僅影響個人,更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孤獨的世代
-
統計顯示,日本年輕人已成為最孤獨的一代,甚至超越了老年人。
-
世界衛生組織於去年11月宣布「孤獨」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不再僅僅是老年人的困擾。
-
自2021年至2023年以來,日本的孤獨率指數逐年遞增,其中20至39歲的年輕人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孤獨的一代。
孤獨的成因與影響
這種孤獨感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弊病:
-
抑鬱率上升
-
結婚率下降
-
生產力下降
-
社交焦慮加劇
孤獨感蔓延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讓許多人感到窒息。
個人案例:與孤獨和平相處
艾莉表示自己早已習慣與孤獨和平相處,她享受獨自用餐的自由,不用顧及別人的口味,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享受美食。她認為一個人獨處時,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思考,更有利於個人成長。作家邁烏米也抱持相同看法,並出版了一本關於女性獨居的書,後來被改編成電視劇,她稱自己為「獨處女人」。
獨處經濟的興起
隨著獨處的人群增多,為單身人士量身定制的產品和服務不斷開發升級,例如住房、金融及旅行等等。這對於日本社會而言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人際關係的疏離
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教授石田光典指出,相較於其他國家,日本社會是一個沒有朋友,甚至沒有人可以交談的地方。激烈的同行競爭、害怕麻煩、不願給他人添麻煩等因素,都導致了人際關係的疏離。
-
年輕朋友的見面頻率正在減少,他們因為怕麻煩而盡量避免與別人產生過多互動。
-
一些正在服用藥物的老年人,因為不願給他人添麻煩,也不願意與別人接觸。
「不要打擾別人」似乎成為一種生存的基本法則,人們在交往時小心翼翼,生怕因為說錯話讓別人產生負面印象,或者不小心給別人帶來麻煩。
科技的影響
現代智能手機的普及,讓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斷開都變得簡單,但這種交流模式也極其容易破裂,無法給人們帶來安全感,且在無形中滋生了一種慢性孤獨。
社會結構的挑戰
日本正經歷少子化和人口老齡化的雙重挑戰。雖然正式員工數量仍在增加,但工作卻變得更加不穩定,參加當地社區活動的人數也在減少。內閣府的調查結果顯示,孤獨人群中以20多歲的女性占比最多。此外,對於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年輕人呈現出來的願望和動力都越來越不足,這無疑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健康運轉。
對比與失落
很多人想結婚,但卻不想為此付出代價,例如養一個孩子要花很多錢。在日本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男性工作養家,女性做全職家庭主婦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透過社群媒體,人們容易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的收入無法支撐與他人同等品質的生活,這種對比和失落加重了孤獨感。
孤獨的漸進過程
天普大學人類學教授堀口博士認為,孤獨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最初與他人接觸時感到不適,到逐漸拒絕人際交往,然後陷入抑鬱,甚至產生消極行為。
蟄居族現象
隨著「蟄居青年」一詞的流傳,一個自我封閉在家中不願出門的群體逐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他們的年齡大多在15到40歲之間,比例從2016年的1.57%上漲到2023年的2.05%,且這一趨勢仍在增長。學校中頻繁發生的教師體罰孩子的暴力行為,讓一些學生選擇輟學,將自己關在家裡。
文化因素
除了日本,韓國、新加坡、義大利、法國及很多歐洲地區都存在類似的文化現象。
重回溫情
哈托爾在東京生活後感到失望,最終重回山裡搞起了事業,他認為相比大都市的繁華迷人眼,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連接更重要。
援助與希望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對這些孤獨症患者進行援助及干預。一些人透過這些組織的幫助,開始慢慢融入社會,與別人進行連接,並開始期待自己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應對孤獨
宮崎如今是一個青年照顧者協會的會長,他致力於幫助更多的人扭轉孤獨感,減緩這一「年輕殺手」增長的趨勢。
早稻田大學的石田光典教授認為,現代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會感到孤獨,它正在不斷蔓延並在未來持續加劇。艾莉認為,學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擁有處理情緒和解決麻煩的能力和韌性至關重要,不讓孤獨感左右生活是她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宮崎鼓勵所有隱藏在陰影中生活的孤獨青年們,不要因為自己與其他人的生活方式不同而擔心,花些時間利用這段獨處的時光理清思緒,或許人生會在這個卡點上迎來一場新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