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誰?—探索個人的本質〉
引言
科幻影集《神秘博士》中,博士的每個化身都有截然不同的身體、舉止、喜好與厭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有不同的記憶。那麼,他們如何都是博士呢?這個問題不僅在科幻情境中引人深思,在現實生活中,「誰是誰」的議題也同樣撲朔迷離。上回我們談論了身份認同,也就是使物體隨著時間推移仍保持同一的要素。而當討論到我們自己或他人的身份時,這個概念會變得更為複雜。
身體理論
大多數人傾向於身體理論,認為個人身份之所以能在時間中延續,是因為從出生到死亡都保持著同一個身體。然而,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並非由出生時完全相同的物質組成。皮膚會不斷更新,紅血球的壽命約為四個月,骨骼也在持續重塑。就像博士或忒修斯之船一樣,我們不斷被新的身體版本所取代。那麼,如果我們就是自己的身體,究竟可以改變多少才不會變成另一個人呢?理髮、體重劇變、留鬍子,甚至像約翰·屈伏塔那樣換臉,這些改變又該如何看待?
思想實驗:威廉斯的提問
20世紀英國道德哲學家伯納德·威廉斯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假設你和我被一個瘋狂科學家綁架,他表示明天早上要將你所有的心理內容(信念、記憶、性格等)轉移到我的大腦,並將我的心理內容轉移到你的大腦。之後,他會給其中一個身體一百萬美元,另一個身體則會遭受酷刑,並讓你選擇哪個身體受折磨,哪個身體獲得金錢。這個選擇能讓我們思考個人身份究竟存在於何處。
洛克的記憶理論
約翰·洛克並不認為人最重要的本質是身體,而是非物質的意識。但他也意識到,我們在一生中並非保持著單一意識,每天睡覺醒來後,仍能記得昨天的自己。因此,洛克提出了個人身份的記憶理論,認為身份能在時間中延續,是因為能保留不同時刻的記憶,且每個記憶都與前一個相關聯。雖然我們無法記得每個瞬間,但可以透過一連串的記憶鏈回溯到更久之前。然而,記憶理論也有問題,例如沒有人記得出生,這意味著我們在最初的幾年並不存在身份。此外,失智症患者失去記憶後,是否就不再是原來的人?還有,記憶本身就很不可靠,目擊者對同一事件的描述可能大不相同,那麼錯誤的記憶又如何影響身份呢?
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個人身份認同不只是一個概念上的謎題,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有深遠影響。例如,我們相信對特定的人有義務,但如果這些人的身份不持續存在,我們的義務可能也會消失。同樣地,老闆是否該給你加薪,取決於她和你是否還是當初承諾時的那個人。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和社會都是建立在個人身份會持續不變的期望之上。
結論
今天我們探討了個人身份認同,思考了身體理論和記憶理論這兩種主要觀點,並發現了它們各自的問題。同時,也了解到身份持續存在的重要性。下次,我們將繼續探討是否真的需要一個隨著時間推移而持續存在的「你」。希望屆時你能繼續與我一同探索。
節目製作單位
本集《哲學速成課》由Squarespace贊助播出。Squarespace是一個讓你建立網站、部落格或線上商店的平台,擁有友善的使用者介面、客製化模板和24/7客戶支援。前往squarespace.com/crashcourse可獲得特別優惠。此外,本節目由PBS數位工作室協力製作,你可以到他們的頻道觀看其他精彩節目。本集節目在Cheryl C. Kinney博士的速成課工作室拍攝,並得到眾多優秀人士的協助,圖形團隊則是Thought C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