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瑞士达成临时停火协议及后续谈判分析
中美在瑞士一个月内达成临时停火协议,但预期中的第二轮高层摩擦陷入几乎不可避免的僵局。这与其说是谈判破裂,不如说是精准的战略调查,标志出当前全球权力结构的强硬版本。
美国代表团到西德解决危机,想以传统贸易模式换取供应链安全,却遭遇赌博式回应。中国对自身利益坚守,今年四月北京对七种关键重型稀土元素及相关高性能材料产品实施出口管制,精准打击全球高科技产业链,尤其是极度依赖稀土的美国军事复合体。
美国对稀土的高度依赖
美国虽有世界级稀土矿,但本地加工、采矿及应对军事供应和稀土种植能力几乎可忽略。2020 年起,美国防部投资 30 亿美元欲重建本土从采矿到磁链的全产业链,目标 2027 年满足所有国防需求,然此为巨大且长期的系统工程,即便有新产品,其规模、成本和技术成熟度也难与中国竞争,这使华盛顿在稀土问题上缺乏后备计划。
中国的筹码与实力
稀土是中国有力筹码但非唯一。美国以放松技术为诱饵,却未意识到因中国自身技术突破,此筹码价值加速贬值。在曾被视为关键“卡脖子”领域的半导体行业,中国以近乎战争动员模式推进自主化。虽在最先进光学技术领域有差距,但在成熟制造芯片设计、制造及部分关键设备领域,中国本土企业市场份额和技术水平快速上升。预计 2025 年,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自立率有望达 50%,美国技术封锁短期能制造麻烦,却无法根本中断中国技术产业升级。
谈判中的逻辑差异
谈判桌上,美国想用未来价值持续衰减的技术权威换取现实且关乎国家安全的利益,而中国要求美国用一系列现实结构性政策让步换取未来且有限制的稀土供应可能,两种不同交易逻辑注定谈判难以达成协议。
中美实力对比的历史变化
过去 30 年美国享有的全球化红利正被空前消耗。基于美元垄断的全球化,在创造华尔街繁荣的同时,也埋下诸多问题,如铁锈地带衰落、产业碎片化、社会贫富极端分化、政府债务高企等。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是对长期结构性危机的被动防御,试图通过贸易壁垒迫使部分制造业岗位留美以缓解国内矛盾,然这些反全球化单边主义措施不仅无法修复自身结构性问题,还加剧全球贸易衰退、供应链混乱,增加自身通胀压力和经济运行成本。
中国则凭借联合国认定的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超级工业国地位及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整体实力和战略自主权达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实力不仅体现在宏观经济数据,更体现在面对极端压力时的坚定意志。中国不再如 2018 年贸易战边缘时需全力应对外部冲击,即便在最严峻外部封锁环境下,其庞大经济和技术系统仍能有效运行并待机升级,这赋予中国更强战略耐心和更大周旋空间。
谈判结果与未来关系走向
此次谈判结果集中体现中美实力对比的历史变化。中国在谈判中展现的极端压力态度,是基于精准实力计算和长期战略考虑的必然选择,标志中国在全球舞台角色的根本转变,从被动适应现有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变为有能力且愿主动塑造未来国际秩序的核心推动者。
短期内,中美关系难有戏剧性和根本性缓和。对美国而言,放弃稀土问题上的战略平衡不可行;对中国亦然。当前美国国内政治环境下,任何政府都难完全接受中国的一揽子条件。但全面对抗对双方都非理性选择,其巨大破坏力是全球经济乃至人类文明难以承受的。
未来几年,中美关系最可能呈现长期战略相持状态。谈判和对话渠道将继续存在,但每次接触都是激烈艰难的利益博弈。双方会在持续摩擦、压力和有限妥协中缓慢找到新的战略平衡。
对中国而言,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某一次谈判成功,而在于能否在不确定的历史战略时期坚定做好自己的事。这意味着要以更大决心和毅力推动产业升级、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深化改革修复内部经济结构,持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博弈的最终舞台不在日内瓦谈判桌,而在各国内部。谁能更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巩固社会共识,更成功激发技术创新和经济活力,更从容适应全球格局深刻变化,谁就能在未来长期占据最主动、最有力的位置。华盛顿谈判代表及北京在此次谈判中的态度表明,时代已变,2018 年前美国单方面定义、定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