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簡介與推薦
歡迎來到我們的節目。今天,我們要探討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AI 及其與我們未來的關係。近期關於此的討論眾多,觀點紛呈。我們整理了大量信息,包括一些 AI 行業領軍人物的看法,這可謂是一種警告,還涉及一些研究、分析和市場觀點等。
在深入聊之前,先介紹一下,我們這個音頻節目是 WOW 的 YouTube 視頻頻道製作的。大家若感興趣,可在 YouTube 上搜 atwow.insight,很容易找到,然後點個訂閱。其視頻內容更豐富,有很多視覺化的東西。若對我們談論的話題感興趣,想看到更全面的內容,看完或聽完這個後,去 YouTube 看看他的視頻,絕對值得一看。
AI 對就業的影響
Anthropic 首席執行官 Dario Amadei 的警告
要說最引人注目的,或讓人有些心痛的,不得不提 Anthropic 的首席執行官 Dario Amadei。他從事 AI 工作 10 年,注意到其進步速度極快。兩年前,AI 還處於聰明高中生的水平,如今可能已達到聰明大學生的水平,甚至更甚。
一方面,AI 有很多積極作用,比如能幫助治療癌症、阿爾茨海默症等重大疾病,提供更便宜的能源等。但另一方面,AI 擅長的諸如總結文件、頭腦風暴、整理財務報告等技能,讓他十分擔憂。他擔心金融、諮詢、科技等領域的初級白領工作,可能先被 AI 增強,不久後就會被取代。未來一到五年內,可能就會出現大的影響,AI 也許會取代半數初級白領工作,失業率可能升至 10% - 20%,這是非常高的危機水平。
Amadei 不僅給出預測,還提供了具體數字和時間範圍。他的話不能簡單視為微言,作為 Anthropic 的首席執行官,他是業內人士,在一線開發和推廣產品,必然看到了普通人看不到的趨勢或內部數據。他提到 AI 會先增強這些職位,幫助提高效率,但這個提升階段可能很短,接下來就是取代,尤其在金融、諮詢、科技等信息密集型行業。
Anthropic 內部員工的觀點
Anthropic 內部員工認為,即使 AI 技術停滯不前,僅利用現有技術,理論上五年內就足以自動化所有白領工作。他們的解釋是,關鍵不在於 AI 是否能達到人類的完美水平,而在於經濟效率。即使需要為每項任務手動訓練 AI,從經濟上看也是值得的。一旦訓練完成,AI 可不知疲倦地工作,且無需支付工資和社保,運營成本低得多。
Anthropic 首席編輯 Avital Bowit 的看法
Anthropic 的首席編輯 Avital Bowit 也寫了一篇文章表達類似關注。他個人預測,未來五年可能是他最後的工作年。這不是因為退休等個人原因,而是他認為技術變革可能會終結我們熟悉的就業模式。AI 的取代能力太強,每次更新都變得更強大、更普及,最終可能完成所有具有經濟價值的任務。他還指出,那些可以在線完成的工作,如寫文件、報稅、客服等,工作流程相對標準化且已遠程或在線進行的領域,將受到最大影響。
就業市場的實際信號
招聘趨勢變化
有信息顯示,UBI Works 組織發布了一條推文和一些相關文章,觀察到一些公司現在開始跳過招聘初級員工的環節,可能不是完全取代,但至少減少了初級職位的招聘,將基本工作交給 AI 處理。
求職難度增加
紐約聯邦金融銀行的數據顯示,近期大學生的就業狀況確實在惡化,失業率達到 5.8%,就業不足的情況也較嚴重。甚至一些頂尖商學院 MBA 畢業生等精英也面臨求職困難。另一個不尋常的現象是,申請法學院的人數在增加,分析師認為這類似經濟危機時代,人們尋求避險,認為律師等專業性強的職業可能更穩定,這從側面反映出其他一些傳統白領就業途徑可能在衰落。
經濟學家的分析
一些經濟學家在接受《紐約時報》等媒體採訪時指出,AI 特別擅長的工作正是許多年輕大學生剛進公司時做的工作。比如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助理,做大量文獻研究和信息收集工作;諮詢公司過去可能需要雇用大量研究生做數據分析和 PPT,現在可能只需幾個有經驗的員工和 XGPT 工具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
經驗差距問題
這不僅是工作崗位被取代的問題,還引出了更深層的經驗差距問題。傳統職業發展道路通常從初級職位開始,通過做基礎工作學習技能、積累經驗,逐漸成長為專家或經理。但如果這些初級工作被 AI 取代,年輕人或想進入該行業的人如何獲得必要的實踐經驗?未來又如何成長為高級人才?這可能成為長期的結構性問題。
企業策略的調整
Fiverr 首席執行官的內部郵件
Fiverr 首席執行官 Mika Kaufman 給員工的內部郵件非常直接甚至殘酷,主題是“AI 正向你走來”。郵件內容強調要激進和誠實,AI 對公司的每個崗位都構成威脅,包括程序員、設計師等技術含量高的職位。他提出 AI 會使簡單任務消失,困難任務變簡單,不可能的任務變困難,要求員工努力成為所在領域的頂尖人才,否則可能被迫轉行,且這一變化不是未來時,而是現在進行時,可能在幾個月內發生。他的建議很明確:立即快速學習如何使用 AI 工具;在專業領域深入挖掘,成為專家;爭取第一,因為第二可能沒機會。
其他公司的動向
Business Insider 等媒體公司也宣布裁員,比例達 21%,且影響所有部門,這表明 AI 優先可能成為更廣泛的趨勢。
其他行業的自動化進展
亞馬遜倉庫的機器人系統
亞馬遜倉庫的自動化進展很快,一直在推進各種機器人系統,如能像機械臂一樣抓取和移動的 Cardinal 系統、完全自動移動可在倉庫運輸的 Proteus 系統、能直接處理單個產品的自動化存儲和選取系統 Vulkan。亞馬遜高層表示,Vulkan 系統最終可能處理約 75%的倉庫產品,其目標是消除每個碎片化、單調和重複的工作。
科技界其他人士的觀點
DeepMind 聯合創始人 Mustafa Suleiman 的觀點
DeepMind 聯合創始人 Mustafa Suleiman 認為,短期內(如未來幾十年),AI 可能更多是增強人類能力、提高生產力的工具,但長期影響是個大問題。他擔心如果完全放任市場力量,AI 取代勞動力的本質最終會顯現,可能導致重大社會問題,因此需要引導管理和指導。
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的觀點
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在公開場合相對樂觀,相信人類的適應能力和新工作的出現。但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一位名叫 Gary Peters 的參議員透露,Altman 在私人對話中表示,AI 技術的發展最終可能消除高達 70%的現有工作。Altman 在聽證會上未直接否認這一數字,而是強調速度是 AI 引發的技術革命與以往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的關鍵區別。過去的技術變革,社會有幾十年時間適應,而 AI 發展速度太快,可能在幾年甚至幾個月內掌握新技能或顛覆一個行業,大大壓縮了社會適應的時間窗口。因此,他提出了“接力部署”策略,即盡早部署不完美的 AI 工具,讓社會和個人盡快接受、學習、適應和回應,並與 AI 共同進步。
Perplexed AI 首席執行官 Aravind Srinivas 的觀點
Perplexed AI 首席執行官 Aravind Srinivas 指出,AI 進步的直接後果之一是可能在短期內導致大量勞動力流失。他分析,使用 AI 完成相同工作所需的人數大大減少,很多大型科技公司不是裁員就是停止招聘。未來,一家價值數萬美元的公司可能不再像過去那樣需要雇用數萬名員工,也許幾百人甚至更少就夠了。他直接提出問題:下一代大學畢業生去哪裡找工作?人們如何提高技能以適應這種變化?他坦言沒人確切知道最終結果會怎樣。
其他觀點
前 Stability AI 首席執行官 Imad Mustaq 用“沙堆坍塌”來比喻 AI 可能帶來的失業現象,認為失業可能不是逐漸發生,而是先出現跡象,然後突然大規模爆發。前 OpenAI 員工提到通用 AI(AGI)或超級智能可能帶來的根本區別,在 AGI 出現之前,自動化通常取代某些特定任務或職位,人類可以轉向尚未自動化的新領域發揮創造性作用,想象新工作。但一旦 AGI 或超級智能出現,情況將完全不同,因為這種 AI 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太強,即使人類轉向自己想象的工作,AI 也可能快速學習並做得更好。
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
企業對 AI 的認識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都會發布一份關於未來就業的報告,對全球許多企業進行調查以預測未來就業趨勢。最新報告顯示,絕大多數(約 86%)的企業家預計 AI 和大數據技術將在未來幾年極大促進其業務轉型。
工作崗位的變化
報告預測,未來幾年將有大量行政文職工作流失,如秘書、會計、出納、電話銷售員等,這些與之前討論的容易自動化的職位一致。同時,報告也預測,雖然可能有約 9200 萬個工作崗位因自動化和經濟變化而流失,但也可能創造約 1.7 億個新工作崗位。不過,新創造的崗位和流失的崗位在特徵和要求上完全不同。新工作的增長主要集中在 AI 和機器學習專家、可持續發展專家、綠色技術專家、商業智能分析師、信息安全分析師、教育、農業、數字和醫療保健等技術含量高或需要特定專業知識的領域。
技能差距問題
報告強調,未來幾年,大規模的技能提升(upskilling)和技能再培訓(reskilling)將變得極其重要,因為超過 60%的員工感覺自己的技能跟不上。報告還列出了到 2025 年大家應重點學習和掌握的核心技能清單,前幾項是分析思維和創新、主動學習和學習策略、複雜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和分析、創造力、原創性和主動性等軟技能,以及技術使用、監控和控制、技術設計和編程、AI 和大數據應用能力等硬技能。
現實中的緩解因素與個人應對策略
緩解因素
首先,技術本身存在局限性,AI 在與人進行複雜交互、處理人的思維和情感、解決高度創造性和原創性問題、理解和判斷複雜模糊快速變化的場景等方面仍不如人類。其次,實際部署存在挑戰,實驗室技術與現實商業環境中的大規模可靠經濟部署是兩回事,涉及系統集成、數據隱私、安全、法律合規、員工培訓、流程修改等,需要時間和成本。最後,經濟因素也會影響,AI 系統的成本、維護成本以及提高效率所需的時間等,若成本過高或部署太麻煩,企業可能不會那麼快全面使用。
個人應對策略
第一,學習如何使用 AI 工具,了解哪些 AI 工具能幫助提高效率或完成部分工作,學會與 AI 有效溝通,如寫提示詞,了解 AI 的優勢和局限性,將其作為強大的助手。第二,注重發揮和提升人類獨特性的優勢,如創造力、批判性思維、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情商、同理心、溝通合作能力、邏輯判斷等,將 AI 的計算分析能力與人類獨特智慧相結合。第三,在選擇的領域專注深耕,成為頂尖專家,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學習,包括與 AI 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更深層次的思考
AI 可能是一種根本的勞動力替代工具,即使像 Sam Altman 這樣相對樂觀的人也提出了新的經濟系統,甚至討論了 UBI 計劃的可能性。那麼,僅靠個人努力適應和提升,從長遠來看,真的足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結構性和系統性變化嗎?我們的社會結構、經濟系統,甚至我們對工作本身的定義和價值認知,是否需要進行更根本的反思和調整?這個問題可能沒有簡單的答案,但值得每個人在關注自身發展的同時,開始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