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伊朗核协议风云:一场秘密外交的终局之战!」伊朗核协议 | 阿曼 | 秘密外交 | 奥巴马 | 中东 | 特朗普 | 核谈判 | 秘密渠道 | 以色列压力 | 以伊冲突

伊朗核協議秘辛:阿曼密使、以伊衝突與未竟的終局之戰?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想了解伊朗核協議的幕後秘辛嗎?這份摘要將帶您揭開這項複雜協議的談判歷程,從阿曼的秘密外交到維也納的艱難談判,剖析各方勢力的角力,以及協議達成後對中東局勢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聚焦華爾街日報的首席外交記者傑伊索羅門的調查著作,帶您認識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 快速掌握:

    • 探索阿曼在中美伊三方之間扮演的關鍵調停角色。

    • 了解美國總統奧巴馬如何透過秘密管道與伊朗展開對話。

    • 揭露法國、以色列等國對協議的強烈反對。

    • 認識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談判中的複雜角色。

    • 探討核協議達成後,中東地區權力格局的變化。

無論是國際政治愛好者,還是想深入了解中東局勢的讀者,這份摘要都將為您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您理解伊朗核協議背後的複雜故事。

特朗普推文与美伊局势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最近特朗普在 Twitter 上发了很多关于伊朗的推文。从各种迹象来看,美国很有可能会加入以色列的行列,对伊朗进行军事行动。不过,是否会对伊朗全面宣战,这还要看国会的投票。

美以对伊军事行动理由

以色列和美国要对伊朗进行军事行动的主要理由,就是针对伊朗的核计划。其实,美国和伊朗在 2015 年签署了一项核协议,这份核协议当时被视为奥巴马总统最大的外交遗产,成功避免了中东陷入新一轮战火,还被认为是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该协议是通过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这 5 常,加上德国以及欧盟多方共同谈判达成的,对伊朗核活动有严格限制,包括削减离心机数量、限制铀浓缩浓度、接受原子能机构核查等,还得到了联合国安理会和大多数国际社会的认可,被视为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和地区稳定的里程碑。

核协议起源:阿曼

这份协议的真正起源并非维也纳豪华酒店或日内瓦谈判桌,而是在炎热神秘的阿拉伯半岛国家阿曼的宫殿里。阿曼足球队是少数中国足球队早年能够拿捏的队伍。本期节目聚焦华尔街日报首席外交记者杰伊索罗门的调查著作,为您揭开伊朗核协议签署背后那段不为人知、长达数年惊心动魄的历史。

阿曼苏丹卡布斯

卡布斯 1940 年出生在阿曼首府塞拉莱,他爸是阿曼国王。卡布斯童年非常压抑,他爸禁止他玩游戏、与他人无关学习的谈话、去海边泡妞,还搞了很多奇葩政策,如禁止公众戴太阳眼镜、踢足球、公开吸烟。1956 年,18 岁的卡布斯被送到英国私立学院就读五年,学会了骑术,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兴趣。1962 年从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毕业,成为英国陆军步枪队军官,并在西德服役一年。1964 年回国后,因进步理念被他爸软禁宫中长达 6 年。1970 年,在英国政府帮助下,卡布斯指挥忠于自己的陆军官兵团发动宫廷政变,软禁他爸,推翻保守政权,将国民从马斯科特苏丹国改名为阿曼苏丹国。随后在伊朗陆军和英国皇家空军协助下,击败来自也门的共产党游击队。他爸被流放到英国,两年后去世。

卡布斯与伊朗的渊源

卡布斯从未忘记伊朗的恩情。即便 1979 年伊斯兰革命后,德黑兰变成反君主制、反美的中心,卡布斯依然是少数能和伊朗传教士政权直接对话的阿拉伯君主。阿曼处于霍尔木兹海峡咽喉,距离伊朗海岸仅 150 英里,任何冲突都会给阿曼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充当华盛顿与德黑兰之间的桥梁既是地缘政治策略,也是生存之道。

人质事件与阿曼渠道

2009 年,奥巴马入主白宫,承诺与美国敌人展开对话,用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给阿曼一个历史性契机。然而,三名美国伯克利大学毕业生在伊拉克旅行徒步时,无意中跨越没有明确标记的边界,被伊朗边防军以间谍罪名逮捕。

伊朗当时局势

2009 年 6 月,伊朗刚进行总统大选,时任总统内贾德宣布获胜,但改革派对手支持者指责选举存在严重舞弊,引发大规模街头抗议,即绿色运动,这是 1979 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爆发的最大规模骚乱,迅速遭到政府强力镇压。德黑兰指责华盛顿煽动内乱,试图搞颜色革命,美伊关系更加雪上加霜。尽管奥巴马政府多次向伊朗释放善意,但双方互不信任根深蒂固,美国针对伊朗核设施的秘密网络攻击计划“奥运会计划”也在持续进行。

阿曼特使的努力

苏丹卡布斯和他最信赖的特使萨利姆本奈萨尔伊斯梅利登场。伊斯梅利是拥有美国和英国多个学位的商业奇才和外交顾问,肩负苏丹使命在华盛顿和德黑兰之间秘密穿梭。他向白宫传达德黑兰的愿望清单,包括释放因违反制裁被西方国家监禁的伊朗公民、增加伊朗学生赴美留学配额、要求美国将一支在巴基斯坦内攻击伊朗革命卫队的武装组织称为恐怖组织等。

人质交换成功

经过伊思梅利团队近一年的努力,德黑兰首先释放了健康状况堪忧的沙拉舒尔德,阿曼为此支付 50 万美金保释金。一年后,在另外 100 万美金保释金支付之后,法塔尔和鲍尔这两位人质也获得自由。作为回报,那些被西方关押的伊朗人也悄悄被释放。这场人质交换的成功,向奥巴马政府展示了阿曼渠道的价值和可靠性,一个直达德黑兰权力核心的绝密通道正式启动。

约翰克里与秘密外交

受到这个机遇的还有时任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的约翰克里。2011 年 12 月 8 号,克里为了一次秘密任务甚至缺席了参议院一项重要的投票,他登上飞往海湾的商业航班,第二天出现在苏丹卡布斯的宫殿里,两人进行了超过两小时的密谈。克里在会谈中通过苏丹向伊朗传递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但未经白宫正式授权的信号:他个人相信美国最终可以接受伊朗在本土保留一定程度的铀浓缩能力,只要能确保其和平用途。这个暗示为未来的妥协埋下伏笔,秘密外交的大门被阿曼的钥匙悄然打开。

初期接触与伊朗政治转变

虽然秘密渠道已经建立,但初期的正式接触却令人失望。2012 年 7 月,奥巴马的代表秘密飞抵马斯科特,结果发现伊朗派来的是一个无权做任何决定的中阶外交官,只会重复先解除制裁再谈其他的陈词滥调,美方沮丧离开。

鲁哈尼当选总统

一年后的 2013 年 6 月,伊朗政治风向标发生决定性转变,温和派教士哈桑鲁哈尼在总统选举中意外获胜。鲁哈尼深知强硬对抗只会让国家经济走向崩溃,他的竞选口号是理智与温和,承诺结束伊朗的国际孤立,挽救被西方制裁的民生。

伊朗独特的政教合一制度

伊朗搞的是独特的政教合一制度,又叫伊斯兰共和国。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最高领袖手中,他掌管军事、安全、司法等重要机构。除最高领袖外,伊朗还有民众选举产生的总统负责日常行政事务,但很多关键决策最后拍板的还是最高领袖。此外,伊朗还有宪法监护委员会,由宗教法学家和法律专家组成,负责确保议会通过法律符合伊斯兰教义和宪法精神,审核总统和议会议员候选人资格。

鲁哈尼的外交动作

鲁哈尼上任后,任命贾瓦德扎里夫为外交部长。扎里夫在美国学习生活近 20 年,英语流利,对西方文化和政治运作了如指掌。他上任后立刻用 Twitter 用英文向全世界犹太人祝贺新年,向世界传达伊朗变了的信号,德黑兰的魅力攻势正式拉开帷幕。哈鲁尼上台让阿曼的秘密渠道重新焕发生机。

历史性通话与双轨外交

2013 年 9 月的联合国大会,奥巴马和哈鲁尼差点实现历史性握手,哈鲁尼最后以午宴提供酒精不符合教规为由避开。但在哈鲁尼乘车前往纽约肯尼迪机场时,接到奥巴马的电话,两位领导人进行了 15 分钟交谈,这是自 1979 年伊朗革命以来美伊两国元首首次直接通话。

双轨外交模式

通话后,谈判重心转移到瑞士日内瓦,一场精心设计的双轨外交大戏上演。公众聚光灯下,是时任副国务卿温迪谢尔曼领导的美国代表团在日内瓦洲际酒店与 P5 加一各国的外交官以及伊朗公开代表团进行艰难拉锯战。城市另一端,另一家五星级酒店里,由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和总统顾问杰克苏利文领衔的阿曼渠道秘密团队与伊朗核心人物进行更深入、更实质的谈判。这种双轨模式让美国在面对盟友和国际社会时能声称立场强硬,在密室中又能做出关键妥协。

谈判阻力

在外交棋盘上,从来没有顺风的棋局。当美伊在秘密渠道取得共识被摆上台面时,阻力从四面八方涌来。

法国的反对

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搅局的是美国传统盟友法国。2013 年 11 月的日内瓦谈判中,一份美伊秘密敲定的临时协议草案提交到 P5 加一时,时任法国外长洛朗法比尤斯感到被欺骗和背叛,认为草案对伊朗让步太多,他公开表示法国不能接受一份傻瓜的交易,让克里和美国代表团措手不及,差点让谈判破裂。

美国国内政治风暴

2015 年 3 月,在达成协议框架的关键时刻,47 名共和党参议员联名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称任何未经国会批准的协议只是总统与伊朗之间的行政协定,下一任总统可以废除,这让克里团队感到震惊与愤怒,担心摧毁伊朗人对谈判的信任。

以色列的反对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不顾白宫反对,亲赴美国国会向两院议员发表演讲,将正在成型的协议视为对以色列生存的威胁,是一场历史性错误。

哈梅内伊的态度

在整个谈判期间,哈梅内伊的角色神秘关键,他允许鲁哈尼和扎里夫与美国谈判,又不断在国内发表强硬演讲,提出相悖红线,他的真实意图无人能看透,给谈判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维也纳谈判与最终协议

2015 年夏天,所有玩家聚集到奥地利维也纳的科堡宫进行最后冲刺。谈判深入到最核心、最艰涩的技术细节领域,美国派出能源部长核物理学家欧尼斯特莫尼兹对抗伊朗核计划元老物理学博士阿里阿克巴尔萨利希。

谈判中的交锋

在谈判中,克里和扎里夫在酒店地下室爆发激烈争吵,声音大到整个酒店都能听见。在另一场交锋中,扎里夫试图推翻一项共识时,欧盟外交负责人默盖里尼警告可能建议各方打道回府,扎里夫怒目咆哮,让所有外交官感到寒意。

谈判主角的关系

尽管争吵不断,克里和扎里夫建立了复杂个人关系,他们共度数百小时一对一会谈,在谈判间隙一起散步。但这些画面传回德黑兰引发强硬派攻击,他们都承受着国内巨大政治压力。

最终妥协与协议达成

谈判最后焦点落在解除伊朗弹道导弹项目限制和买卖常规武器禁运这两个对伊朗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经过通宵达旦的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妥协,武器禁运将在 5 年后解除,弹道导弹限制将在 8 年后解除。2015 年 7 月 14 号,一份长达 159 页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在维也纳诞生。

协议后的局势

在宣布协议的记者会上,克里一度哽咽,奥巴马总统在白宫发表讲话,声称协议成功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在中东的灾难性战争。

伊朗的行动

然而,协议达成仅 10 天,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就飞往莫斯科,与俄罗斯国防部长会面,共同策划大规模军事干预拯救叙利亚阿萨德政权,这印证了协议反对者最深的恐惧。

美国国内及中东的反应

协议在美国国内引发激烈政治斗争,中东的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逊尼派国家感到被美国背叛,认为协议不仅未能遏制伊朗,反而让伊朗获得大量解冻资金扩张影响力,一场围绕地区主导权的逊尼派与什叶派代理人战争更加激烈。

协议的后续影响

伊朗战争一书的结尾留下一系列深刻疑问,伊朗核协议究竟是伟大成就还是短视交易。事实上,仅仅三年后,特朗普政府就撤出了伊朗协议,并对伊朗重新进行经济制裁。

相关人物的遭遇

伊朗外长扎里夫对西方保持友好的外交政策遭到国内强硬派和保守派激烈批评,面对内外压力,他多次宣布辞职。代表伊朗与美方谈判的物理学家萨利希在 2020 年被特朗普政府制裁,苏莱曼尼在 2020 年巴格达机场遇刺身亡。

如今的局势

川普总统重新夺回白宫后,重启与伊朗的核谈判,双方进行多轮谈判,正准备在本月中旬进行新一轮谈判。但在谈判开始之前,以色列突然对伊朗进行斩首行动,把核物理学家和首席谈判官通通斩首,美国对伊朗采用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大幅上升,这一幕与伊拉克战争发展史相似,中东的和平可能遥遥无期。本期视频就录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ummarize a New YouTube Video

Enter a YouTube video URL below to get a quick summary and key takea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