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請參考以下的文章:
文學的衰退:一場正在進行的「大潰敗」
近期,關於文學式微的討論甚囂塵上。本文將探討此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它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
文學專業的困境
-
院校縮減或取消相關專業: 復旦大學宣布將縮減人文學科的招生比例,清華、吉大、中南等高校也已取消法語、哲學、中文等專業的招生。中國傳媒大學於2023年撤銷了英語、傳播學、考古學等專業,東北林業大學和山東師範大學也分別撤銷了漢語國際教育和葡萄牙語、廣播電視學等專業。甚至有如南航直接撤銷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系。
-
教育部審核撤銷專業: 2019年至2022年間,教育部審核撤銷了超過1422個專業。
-
招生困難與就業困境: 文學專業招生困難,直接原因是就業前景不佳。國內招聘平台數據顯示,人文社科類碩士生的錄取率連續墊底。聯合國的數據也顯示,美國失業率最高的領域多為文學相關行業。
全球範圍內的趨勢
-
哈佛理工學院: 取消了超過30門秋季課程,其中大部分來自歷史與文學系。
-
英國大學: 宣布將逐步淘汰藝術、人文、新聞等課程。
-
韓國外國語大學: 暫停了英語、中文、日語等口語和寫作專業。
文學衰退的原因
-
與現實脫節: 文學過於接近真理,卻遠離金錢。人文社科所產生的許多價值難以量化,導致這類學科被忽視。
-
外部賦予的意義: 文學的意義,如同鑽石和鋼琴,有時是真理、有時是美學、有時是地位、修養與教育。但在生存壓力下,這些象徵意義顯得蒼白無力。
-
高等教育擴張的影響: 1999年中國大陸高校擴招,一方面是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企改革帶來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也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外語、外貿等文科專業因此興起。然而,在擴招浪潮下,一些高校倉促開設文科專業,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文學教育的現狀
-
教學內容空洞: 課程內容陳舊、照本宣科,缺乏實用性。老師上課只會唸PPT,或是分享個人經驗,難以提供學生實際幫助。
-
實習機會不足: 學生難以獲得實習機會,即使找到實習,也可能因為學校干預而難以持續。
-
市場需求不匹配: 文學領域的學生,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我們真的不需要文科生嗎?
-
社會需要深度報導: 社會需要深入調查的記者,需要具備人文素養的記者去完成。
-
人文教育的價值: 有些老師會啟發學生從人文角度思考社會文化,幫助學生擺脫僵化思維和激進主義。
令人擔憂的現象
-
學術環境的壓制: 老師因在課堂上講解政治學基本概念而被舉報、處分,導致教學氛圍緊張。
-
學生淪為KPI工具: 學校為了提高畢業率,欺騙學生簽訂短期的研究助理協議,實際上卻讓學生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甚至影響其未來的就業機會。
AI的衝擊
- AI寫作的崛起: 連廣告文案都開始使用AI撰寫,壓縮了文案人員的生存空間。
文學生的出路
-
就業方向受限: 大部分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只能進入小型公司、電商公司或培訓機構工作。
-
歷史的變遷: 1989年畢業於上海某重點大學的學生,其同學多進入國企、世界500強企業或知名公關公司工作,與現在的就業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結語
在熱鬧的六月,我感到一陣寒意。我承認選擇文學這個話題是自媒體的狡猾。但每一位受訪的學生都非常真誠地對待我,思考他們所見、所聞、所想。因此,在製作過程中,我感到肩負著一項使命。我希望呈現的結果能帶有一點點更深層的影子。我希望這裡的每一位朋友都能看到,不同的行業互相鄙視和低估對方。我們被互相攻擊的標籤分散成原子。這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沒有藝術性,但這正是其他人想看到的。我希望各位能在混亂中保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