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My Favorite Unit of the Year

原神珐[娜]全面攻略:機制、配隊、武器聖遺物詳解!告別選擇困難症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想了解《原神》新角色安妮法嗎?這段影片深入解析了安妮法的技能組、天賦,以及她作為「雷電充能艾米莉」的獨特之處。影片將帶你了解如何組建適合安妮法的隊伍,並測試不同隊伍的實戰效果。探索安妮法的被動技能,包括月相充能,以及它與傳統雷電充能的差異,解析安妮法的裝備選擇,從武器到聖遺物,助你打造最強安妮法。

Quick Takeaways:

  • 安妮法的月相充能反應,雖然機制複雜,但能提供穩定的傷害來源。

  • 她的技能組讓她成為靈活的隊員,能適應多種隊伍配置。

  • 安妮法的A1天賦是主要輸出手段,需注意攻擊力、暴擊和元素精通的平衡。

  • 武器選擇方面,匣裡滅辰是不錯的選擇,聖遺物可考慮鍍金套。

  • 安妮法在多種隊伍中都有發揮空間,包括激化隊、超載隊、蒸發隊等等。

關於 Electrocharge Emily 與 Ana 的深入解析

介紹與視頻目的

She's Electrocharge Emily. 當然,我喜歡她。大家好。這次的視頻可能和以往有些不同,因為我昨晚剛抽到了 Ana。雖然我對她的技能組有一定了解,但還沒機會像我希望的那樣充分測試她。所以,這就是這次視頻的目的。我會嘗試一些我覺得可能很酷的隊伍,看看它們是否真的酷。

Ana 的技能組概述

首先,Ana 是那種技能組有點複雜的角色,但其中有很多小細節對於正確使用她非常重要。所謂的 electrocharge Emily,是指她是一個在 X.8 版本推出的中女性模型長柄武器角色,通過技能在場外造成傷害,並且需要特定反應才能造成大量傷害。她的技能超過 100% 的持續時間,大招在替換技能的同時造成一些傷害。

Lunar Charge 反應

被誤解的被動

觸發 Electrocharge 時,如果 Ana 在隊伍中,會將其轉化為 Lunar Charge,在敵人頭上召喚雷雲。雖然有漂亮的閃電視覺效果,但實際上和 Electrocharge 類似,會慢慢消耗敵人的電和水元素氣場造成傷害。Hoyo 對 Lunar Charge 有很多描述,可能讓人覺得它比實際更好,而 Ana 的設計也讓人誤以為 Lunar Charge 傷害更高。

與 Electrocharge 的比較

Lunar Charge 和 Electrocharge 在觸發反應和造成傷害方面沒有太大區別。Lunar Charge 攻擊速度稍慢,每 2 秒觸發一次,而 Electrocharge 觸發速度不固定,最快可達每秒一次。最大的區別在於傷害計算方式。Hoyo 指出的兩個主要區別是 Lunar Charge 可以暴擊,且多個不同角色可以為其傷害做出貢獻,而不僅僅是最初觸發反應的角色。

然而,Lunar Charge 並不一定比 Electrocharge 傷害高。多個角色貢獻傷害時存在遞減效應,貢獻最大的角色通常是元素精通(EM)最高的,其傷害全額計入 Lunar Charge 觸發,第二大貢獻者只有一半傷害計入,第三和第四個角色的貢獻傷害也會減少。此外,Lunar Charge 的基礎傷害和 EM 加成都低於普通 Electrocharge,綜合來看,兩者傷害大致相似。

Lunar Charge 的優勢

Lunar Charge 為 Taser 隊伍帶來了自始至終都缺乏的一致性。Taser 隊伍一直存在一致性問題,因為反應觸發頻率不穩定,很難針對某個角色進行特定的反應觸發構建。而 Lunar Charge 確保了貢獻最高的角色始終貢獻最大傷害,觸發更穩定。

另外,Lunar Charge 的攻擊間隔固定為每 2 秒一次,這使得它在單目標戰鬥中更具可行性,同時在多目標戰鬥中也不會完全失去效果。

Ana 的技能與大招

使用 Ana 的技能會放置一個可移動的機器人 Berga,並創造一個基於她攻擊力的盾牌。盾牌不算特別強大,但能承受幾下攻擊,提供不錯的防禦效用。Berga 會自動傳送到敵人附近並造成範圍傷害,且持續時間長於技能冷卻時間,因此 Ana 的輪換時間比較靈活。

Ana 的大招會造成範圍傷害並重新召喚 Berga,刷新其持續時間。如果能在冷卻時間內充滿能量大招,她可以進行 15 秒的輪換,但考慮到盾牌與技能相關,要使用盾牌的話,至少需要 16 秒的輪換時間。

角色構建與團隊搭配

角色構建

Ana 的大部分傷害來自她的升級一被動。如果附近有 Lunar Charge 反應產生的雷雲,Berga 攻擊時會造成額外傷害,這部分傷害被視為 Lunar Charge 傷害。與普通攻擊傷害不同,它忽略敵人的防禦力,且不受傷害加成百分比影響,而是受 EM 加成。

因此,Ana 的構建通常是攻擊百分比沙漏、攻擊百分比杯,她更關注攻擊、暴擊和 EM,而不是傳統的攻擊、暴擊和傷害加成。她的普通攻擊技能不需要升級太高,而技能可以考慮升滿。

團隊搭配

Ana 沒有直接的隊伍要求,只需要水元素來觸發 Lunar Charge 傷害。她的 A4 被動在使用大招後會根據她的攻擊力為自己和場上角色提供 EM 加成。

武器選擇

  • Katain Crossspear:高基礎攻擊力,EM 副屬性,元素技能傷害加成。被動在技能命中敵人後,每 2 秒恢復 5 點能量,持續 6 秒,共 15 點能量,且可以在場外觸發,能很好地解決 Ana 的能量需求。

  • Favonius Lance:高基礎攻擊力,副屬性和粒子能解決能量需求。

  • The Catch:低被動觸發時間,但高基礎攻擊力和 40% 攻擊加成,適合能量需求不高的隊伍。

  • Missive Windspear:被動觸發條件較怪,時間短,但提供 Ana 所需的好屬性。

  • Deathmatch:低基礎攻擊力,高暴擊率和攻擊加成。

  • Ballad of the Fjords:高基礎攻擊力,低暴擊率和 EM 加成。

  • Moonpiercer:與 Katain Crossspear 屬性相同,被動可為拾取者提供攻擊加成。

  • Engulfing Lightning:有助於能量恢復。

  • Jade Winged Spear:純屬性武器。

  • Calamity Queller:五星武器中表現突出。

  • Scarlet Sands:將部分 EM 轉化為攻擊力。

聖遺物選擇

目前 Gilded Dreams 四件套是 Ana 的最佳選擇,但優勢並不十分明顯。考慮到她可能在下個版本獲得專屬聖遺物套裝,建議先使用現有的優質二件套,任何 EM 和攻擊加成的組合都可以。如果一定要四件套,可以選擇 Gilded Dreams 或 Tenacity of the Millelith,不建議使用 Noblesse Oblige。

隊伍測試

Epha Taser 隊伍

  • Oruron:作為早期的 Electrocharge 角色,他的傷害與觸發 Electrocharge 相關,但他的傷害加成百分比對 Ana 作用不大,在單目標戰鬥中表現不佳。

  • Shing Cho:傳統 Epha Taser 隊伍成員,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因旋轉速度問題表現不如 Yalon。

  • Yalon:旋轉速度快,能提高隊伍整體表現。

  • Fina:能為 Yai 和 Fina 提供傷害加成,自身也有不錯的傷害輸出,但由於 Ana 不怎麼受益於其傷害加成,整體傷害提升不如預期。

Sethos 隊伍

Sethos 可以作為任何電系主 C 的代表,他的攻擊傷害與 EM 相關,與 Lunar Charge 有一定協同作用。隊伍搭配通常包括 Sucross 作為減抗角色,Yalon 作為水元素角色。Ana 的盾牌能為 Sethos 提供良好的防禦,使隊伍更易操作。

Huttowo 隊伍

Ana 在 Vape 隊伍中很有趣,原因有三:一是 Overvape 機制,電元素可以保護水元素氣場,使 Pyro 角色能觸發更多反應;二是她能為場上角色提供 EM 加成;三是很多 Pyro 角色喜歡盾牌。隊伍搭配通常包括 Shing Cho 作為水元素角色,Huttowo 作為 Pyro 角色。

Lenny 隊伍

嘗試將 Ana 加入 Lenny 隊伍,雖然 Lenny 的傷害輸出一般,但整個隊伍的玩法很有趣。

Sino 隊伍

Ana 的 20 秒場外技能持續時間讓人想到 Sino,嘗試了 Quick Bloom 隊伍。Ana 能為 Sino 提供能量,且與 Shing Cho 形成良好的防禦核心。

總結與感謝

Ana 是一個非常酷的角色,她可以作為電系或 Lunar Charge 隊伍中的通用 DPS,也可以進行有趣的反應玩法。她的盾牌提供了額外的實用性,且在隊伍搭配上比 Emily 更靈活。

最後,感謝 SJIS、Najodo、Dorselfin from twitch.tv/dorselfin1、Pegby、Penguin 和 Rumpeltas 成為頻道會員,他們的支持對頻道的未來至關重要。希望大家能從視頻中有所收穫,度過美好的一天。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ummarize a New YouTube Video

Enter a YouTube video URL below to get a quick summary and key takea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