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經驗與財富觀:從個人歷史到長期策略
清潔工人的啟示:長期投資的力量
那位清潔工人 Rona Ryd,將他七十年來省吃儉用的微薄積蓄投入市場。投資標的包括美國電報電話(AT&T)、美國銀行、CVS、Deere、奇異(GE)、通用汽車等知名企業。 這證明了 長期投資 的力量,以及投資於自己熟悉的、有派息的公司的重要性。 長期下來,這種策略甚至可能超越專業投資者。
個人經驗的局限性
相較於從他人經驗中學習,個人經驗往往更深刻。 但同時也可能帶來偏見。例如,2022年才加入股市的人,可能認為股市下跌一年後就會開始上漲;2020年加入的人,可能認為崩盤後會有強勁反彈;2009年加入的人,可能認為每次拉回都是買點。
然而,2008年金融海嘯時加入股市的人,每次下跌都可能感到恐懼,甚至錯失2009年之後的大反彈機會。 我們的經驗只佔所有事件的極小部分,卻可能影響我們對世界運作的看法。
個人歷史與投資決策
個人歷史會深刻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在大蕭條時期長大的人,投資股票的可能性比在經濟強勁的1960年代長大的人低一半。 在1970年代高通膨時期長大的人,投資債券的可能性比在1950年代低通膨時期長大的人低三分之一。 個人投資者的風險承受意願,取決於他們的個人歷史。
思考未來十年的規則
投資決策取決於投資者所處時代的經驗,特別是在成長時期。 最重要的問題是:現在的規則在未來十年是否仍然適用? 當我們思考風險時,往往成為自己過去經驗的囚徒。因此,不要只關注個案研究,更要關注普遍性的模式。
與大師比較:認識自己
許多人認為自己的投資表現可以超越巴菲特,但一年只有兩天的機會,其他時間要做什麼?重要的是,誠實評估自己的投資績效。每年計算自己的績效,並與大盤比較,這是走向正確道路的第一步。
如果你的績效每年都超過20%,並且持續擊敗巴菲特,那你可能就是頂尖的投資者。 但大多數人並非如此。 即使有幾年擊敗大盤,長期下來可能仍然落後。
持續性與長期視野
專業投資者可能每週工作80小時,持續30年,仍然無法擊敗市場。 重要的是找到一種能讓你長期堅持的投資方法,而不是追求最高的報酬率。
Wuyi Fuxing的創始人 Jim Simmons 自1988年以來,每年成長66%,遠高於巴菲特的22%。 但他的財富仍然遠低於巴菲特。 原因是巴菲特從11歲就開始投資,並且從未停止。 持久力才是致富的關鍵,而不是單一年度的報酬率。
投資的本質:耐心與紀律
投資領域中,沒有學歷、背景、經驗的人,往往能勝過擁有最佳背景、學歷和經驗的人。這是其他行業難以想像的。 計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當計劃出錯時該怎麼辦。
即使你不投資,也應該聽聽巴菲特和查理·蒙格的建議。 他們都強調耐心和紀律的重要性。
財富的真諦:獨立與自由
不要只追求財富,更要追求獨立與自由。 累積未花的財富,能讓你掌控自己的時間,讓你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降低期望值
史蒂芬·霍金曾說,他在21歲時將期望值降到零,之後的一切都是額外收穫。 如果你的期望值增長速度快於收入,你永遠不會對你的錢感到滿意。
買回時間
与其追求奢华的跑车,不如将资金投入股市,从而获得财富和自由。 現在的我只想要買回我自己的時間,不用工作,每天都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投資的行為學
投資不一定取決於你知道什麼,而是取決於你的行為。 行為很難教導,即使是對聰明人來說也是如此。 一位軍事天才,是在周圍的人都失去理智時,仍然能做出正確判斷的人。 投資也是如此。 重要的是在市場崩盤時,你是否能冷靜思考並做出決策。
個人投資的目標是安心入睡,而不是追求最高的報酬率或尋找下一個熱門標的。 找到一種能讓你安心入睡的投資策略,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