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度必讀:《人生最後一堂理財課》書評
大家好,我是 Neko 嗚喵,歡迎回到說書時間。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我認為顛覆了「財富自由」定義的書——《人生最後一堂理財課》。 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理財書,更帶領我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和目標。
傳統理財觀的迷思
提到財富,很多人會聯想到延遲享樂、記帳等等,但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議題。 作者喬丹・格鲁米特以安寧照護醫生的身分,透過與患者的對話和自身經驗,寫出這本與眾不同的理財書。 作者希望透過臨終者的遺憾,讓讀者們將遺憾降到最低。
本書架構與內容
本書分為三大部份,共七個章節,每一章節的最後都有一個小練習。 書中也談到了一些保險觀念,但由於國情和保險產品的差異,建議讀者們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謹慎評估。 接下來,我會穿插書中最重要的概念——一個三兄弟的預言故事,來闡述作者的金錢觀。
三兄弟的預言故事
-
大哥: 將人生視為一條直線,為了盡快抵達終點(財富自由)而犧牲享受,全力衝刺。
-
二哥: 將旅程分段處理,累了就休息,恢復體力再繼續前進,雖然比較慢,但精力充沛。
-
小弟: 悠哉地享受旅程,體會人生的酸甜苦辣。
作者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在這三條道路上。他自己前半生像大哥,後半生像二哥,現在正朝著小弟的方向前進。
三種不同的道路:財富自由的追求
-
大哥之路: 與高薪和不愛的工作硬碰硬,或是利用地理套利,搬去消費水平更低的地方。 這條路需要犧牲,容易過分在意金錢,忽略生活和興趣。
-
二哥之路: 透過被動收入提升總收入,例如投資股市或經營自媒體。 這條路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時間和資源,且充滿風險,更適合冒險者和企業家。
-
小弟之路: 享受當下,追求有意義的目標,即使不富裕,也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熱情與工作的平衡
很多人追求被動收入,想要達到財富自由,但往往忽略了背後需要付出的代價。 當興趣變成工作時,可能會失去放鬆的機會。 我們要避免將內部動機轉變為外在獎勵,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熱愛的工作萬一沒有安全網,生活可能會變得危險。
財富自由的真諦
很多人以為財富自由的最終目的是不用工作。 但作者認為,自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成就感和相信自己能改變一些事情的信念。 書中舉例一位女士,即使不富裕,在得知自己生命有限後,仍持續創作寫詩,追求有意義的目標,最終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懷念。
人生的追求:超越物質的滿足
追求財富和物質是社會鼓勵我們的行為,但我們不應忘記人生的更高層次需求。 錢不是目標,而是我們往金字塔上面走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這個目標可以是完完全全為了你自己的。 當一個人開始調整目標和身份,自然會吸引價值觀一致的人。
臨終者的遺憾與啟示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臨終者的五大遺憾,這些遺憾都透露出延遲滿足的危害。 我們不應該相信「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所以當下應該要做到... 等到完成了成就就可以去...」的迷思。
總結
《人生最後一堂理財課》就像是大人版的《你想為誰賺錢?》,作者的觀念沒有那麼極端,他肯定每一種努力的方式,並依據每一種個性提出適合的道路。
購書建議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這本書,推薦先去書店看完第四章再決定是否購買。
結語
人生不是有了大房子就幸福,也不是有了多少錢就有底氣。 錢的唯一用途就是無論何時都讓生活過得舒舒服服。 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不被這個工具綁架,從而變得不舒服。 當然,隨時都能轉彎改道再來一次,這就是人生最大的魅力,因為它不只一次。
喜歡我的影片,請訂閱支持,或是幫我按個喜歡。 如果有餘力,歡迎加入會員,我會非常感激你的。 我們就下個星期說書時間再見囉,大家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