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垃圾堆撿電腦到 AI 創業的起點
草創時期的硬體挑戰
TQ 在美國的大學時期,實驗室經常將電腦丟棄。他和夥伴們便像螞蟻搬家一樣,從垃圾堆裡撿拾零件,拼湊出大約六台機器。這些機器被放在宿舍裡,卻經常造成宿舍跳電。
因興趣而生的創業想法
在 2011 年左右,TQ 因為覺得實驗室的研究項目過於枯燥,萌生了創業的想法。當時他能夠做的項目有限,因此選擇了自己熟悉的電腦視覺領域。他與合夥人利用撿來的電腦架設伺服器,開始了創業之路。
第一次創業:Orbeus 與亞馬遜的收購
從計算機視覺 API 出發
TQ 的第一次創業是在 2011 年至 2012 年,成立了一家名為 Orbeus 的公司,主要業務是計算機視覺 API。2015 年,Orbeus 被亞馬遜以大約 5000 萬美元收購。
亞馬遜 Rekognition 的幕後功臣
加入亞馬遜後,TQ 主要負責開發亞馬遜的計算機視覺平台 Rekognition。現在 AWS 上使用的計算機視覺服務,很大一部分是由 TQ 團隊當年所建立。
第二次創業:Wyze 與 Huhu AI
打造 Wyze 的技術團隊
在亞馬遜工作三年半後,TQ 加入西雅圖的攝影機新創公司 Wyze,擔任 CTO,負責建立技術團隊。在他的帶領下,技術團隊從一個人擴展到一百五十多人。
Huhu AI:時尚產業的 AI 解決方案
目前,TQ 擔任 Huhu AI 的 CEO。Huhu AI 主要為時尚產業提供 AI 解決方案。這是他的第二次創業。
早期計算機視覺的發展與挑戰
2011 年:計算機視覺的發展前夜
TQ 在 2007 年開始接觸計算機視覺,當時該領域主要聚焦於 SVM 等線性模型。神經網路在當時的課程中只是一個選修的知識點。
ImageNet 競賽的突破
2012 年,ImageNet 競賽開始受到重視,但當時的準確率平均只有 40% 多。直到 AlexNet 的出現,準確率才提升到 64% 左右。直到 2016 年 ResNet 等技術出現,計算機視覺才真正開始進入實用階段。
命運的推動與創業的選擇
德州蝙蝠洞的追蹤研究
TQ 在波士頓大學攻讀博士時,參與了一個追蹤德州蝙蝠洞蝙蝠遷徙軌跡的研究項目。但他認為這個項目商業化應用前景有限,加上不喜歡德州的蚊子,因此選擇離開學術界。
OPT 期間的創業嘗試
在找工作期間,TQ 利用 OPT 身份的彈性,在業餘時間開始創業。他和合夥人拼湊出六台機器,放在宿舍裡,並利用當時新興的雲計算開源項目,將計算機視覺算法組合起來,提供圖像識別服務。
創業的轉機與 Techstars 的 Offer
參加創業競賽與孵化器
TQ 的項目逐漸獲得關注,他們參加了波士頓當地的創業競賽,並申請了 Techstars 等孵化器。他們成為第一個進入 Techstars 的華人項目,並進入 YC 的 final list。
選擇創業的關鍵
在獲得 Techstars 的 offer 後,TQ 面臨一個重要的決定:是否放棄工作,全職創業。他們最終認為,進入頂尖孵化器的機會難得,決定放手一搏。
低利率時代的 AI 創業模式
以出售公司為主要盈利模式
TQ 認為,在十多年前的低利率時代,AI 公司的盈利模式並非透過銷售產品,而是透過出售公司。當時的投資環境較為激進,而 AI 技術尚未完全成熟。
大廠收購 AI 新創以獲取人才
許多大廠意識到 AI 的潛力,但內部缺乏相關團隊,因此選擇收購外部技術較好的新創公司,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人才和技術能力。這種現象在 2017 年英特爾收購 Mobileye 後逐漸終結。
狐狸與刺蝟:創業者的不同性格
簡單專注的重要性
TQ 以「狐狸與刺蝟」的故事來比喻創業者的不同性格。刺蝟型的人只專注於一件事情,而狐狸型的人則會嘗試不同的機會。他認為自己和合夥人是刺蝟型的人,專注於自己熟悉的電腦視覺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