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元汇率的今昔对比
在过去 10 年里,曾在澳大利亚生活、工作或学习过的人想必都有这样的感受:澳元怎么又跌了?2011 年是澳元的巅峰时期,1 澳元可兑换 1.1 美元或 7.1 人民币,那时澳大利亚人出国可谓风光无限。然而如今,1 澳元只能兑换 0.64 美元或 4.6 人民币,跌幅堪比中国过去两年的房价。这意味着在澳大利亚辛苦赚的钱,回国花就不那么值钱了,出国旅游时,酒店、餐厅等消费也都变得昂贵。澳元的下跌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对生活质量的悄然掠夺。
货币升值与贬值的基本原理
在正式分析澳元多年来持续下跌的原因之前,先来谈谈一个基本问题:一个国家的货币为何会升值或贬值?经济学中有许多关于汇率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购买力平价理论。该理论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原理其实很简单。核心观点是,如果一个苹果在中国卖 5 元,在澳大利亚卖 1 澳元,那么人民币与澳元的汇率理论上应为 5:1,即 1 澳元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购买力应相同。因为若不同,就会出现套利机会,人们可以在便宜的地方买苹果,再卖到贵的地方赚钱。从长期看,这种套利会推动汇率和价格变化。不过,苹果的价格并不准确,因为不同商品的价格差异会不同,所以需要选择多种商品,并给每种商品一定的权重,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一篮子商品。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国家,其货币购买力下降得更快,会慢慢贬值。因此,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也会面临严重的货币贬值。例如,2018 年委内瑞拉通货膨胀失控,1 美元在黑市可兑换数十亿玻利瓦尔,当时在委内瑞拉人人都能成为亿万富翁,却什么都买不到。疫情前 10 年,澳大利亚平均通货膨胀率为 2.1%,中国为 2.6%,美国为 1.8%。
但购买力平价理论有很多假设,比如所有商品都可交易,包括理发等服务;贸易无成本,贸易公司员工不需要工资,运输和仓储也不需要成本;贸易完全自由,世界上没有关税或任何贸易壁垒。显然,这些假设并不合理。所以,购买力平价理论更像是两种货币汇率长期均衡的参考框架,而非预测货币趋势的工具。
如何判断汇率趋势
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货币视为商品,汇率就是货币的价格。因为无论是美元、日元、欧元还是澳元,每天都像商品一样在外汇市场上被买卖。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量超过 7 万亿美元,远超石油、黄金和股票的总交易量。由于交易量巨大,外汇市场也是最难操纵的市场。看看以做空货币闻名的金融大亨索罗斯,要成功做空一种货币都非常困难。
既然是商品,货币的价格即汇率就会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只要弄清楚一种货币在未来几年的供求关系,就能知道这种货币的汇率走势。
外汇市场上澳元的需求来源
外汇市场上澳元的需求来源有哪些呢?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若想去澳大利亚旅游,需要用澳元支付在澳大利亚的住宿、餐饮和租车费用。如果这个人是中国人,就需要用手中的人民币购买澳元,这就创造了对澳元的需求。
有些人可能认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去澳大利亚,就不会对澳元有需求。其实不然,只要购买澳大利亚生产的商品,就会对澳元有需求,甚至不需要直接购买。比如,中国人过去喜欢炒房,建房需要钢材,而澳大利亚是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钢铁公司从澳大利亚购买铁矿石时,对澳元的需求也会增加。在澳大利亚旅游的花费和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都属于购买澳大利亚商品,也是澳大利亚的出口。因此,澳大利亚出口越多,世界对澳元的需求就越大。
顺便说一下,美元之所以是世界货币,是因为许多国家在贸易时使用美元。即使在菲律宾,一些当地商贩除了接受菲律宾比索外,也会接受美元现金支付。所以,世界对美元的需求远远大于其他货币。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困难之一就是让更多国家接受人民币支付。
另一个主要需求来源是购买澳大利亚资产。比如,许多中国名人喜欢在澳大利亚买房,周杰伦的妻子昆凌就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买了几套房子。虽然昆凌本人有澳大利亚国籍,但她赚的钱应该主要是人民币和新台币,所以她也需要先购买澳元,再用澳元支付购房款。同样,还有股票、债券等。澳元是世界第六大货币,许多国家的央行在进行国际投资时,都会购买一些澳大利亚政府债券作为风险分散配置。澳大利亚政府债券几乎都是以澳元计价的,要购买就必须先买澳元。因此,资本流入也能推动澳元汇率。
外汇市场上澳元的供给来源
有需求就有供给,供给是需求的反向。如果澳大利亚人去其他国家旅游,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或资产,就需要卖出澳元,购买其他国家的货币,这就会增加外汇市场上澳元的供给。
自 2011 年以来,澳元持续贬值,就是因为卖澳元的人多,买澳元的人少。为什么会这样呢?背后有很多因素,包括经济结构因素、国际政治因素和市场情绪因素等,但以下内容只分析过去导致澳元贬值的最重要的长期因素,理解这些因素足以让我们判断澳元在未来几年的走势。
导致澳元贬值的长期因素
商品货币属性
澳元是典型的商品货币,即某些商品的价格会严重影响澳元的走势。这是因为澳大利亚是主要的矿业出口国。2023 年,澳大利亚矿业出口创下 4550 亿澳元的新高,矿业出口占总出口的 2/3,占 GDP 的 13.6%。当这些矿产价格上涨时,其他国家若想购买,就需要先购买更多澳元,这会增加外汇市场对澳元的需求。
以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商品铁矿石为例,在过去十年里,铁矿石价格与澳元兑美元汇率高度相关。那么,未来铁矿石价格会如何呢?根据许多权威机构的预测,如澳大利亚工业部、高盛和 BMI,未来五年铁矿石价格将呈温和下降趋势。预计到 2030 年,铁矿石价格将下跌 30% - 40%。一方面,中国城市化进程放缓,钢铁回收率提高,未来 30 年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可能下降 40%。虽然印度、越南和菲律宾等国经济增长迅速,但它们对钢铁的需求与中国不在同一水平,短期内难以取代中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全球铁矿石供应正在增长。几内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优质铁矿石,铁含量约为 65.3%,甚至高于澳大利亚铁矿石的质量。预计到 2025 年投产,到 2028 年年产量将达到 9000 万吨,占澳大利亚总产量的 1/10。可以想象,这将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出口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世界上另外两个生产优质铁矿石的地方澳大利亚和巴西也没有闲着,新矿不断投产。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铁矿石价格下跌将不可避免。这意味着从铁矿石价格的角度来看,未来五年澳元将承受相当大的贬值压力。
制造业萎缩
与矿业不同,制造业不依赖天气,不会随商品价格涨跌,它就像国家经济结构中的压舱石。但在澳大利亚,这块压舱石轻得有点像泡沫。根据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最新数据,制造业占澳大利亚 GDP 的比例为 5.9%,是经合组织国家中最低的。
那么,澳大利亚制造业未来还有希望吗?当然,澳大利亚政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在上一财年批准了未来 10 年投资 227 亿澳元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计划。听起来很多,对吧?但对比一下,这个数字约为英伟达未来四年在美国计划投资的 3%,与中国相比更是天壤之别,还不到中国政府每年工业政策支出的零头。显然,这有点像粥里加了一把米。
更关键的是,澳大利亚制造业面临两个根本问题。一方面,成本太高。澳大利亚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包括劳动力、材料、租金、管理等,约为中国的 2.5 倍。另一方面,产品竞争力不强。在没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产品需要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台湾的芯片、韩国的电子产品或意大利的汽车等。然而,澳大利亚制造业缺乏这样的产品。给你 3 秒钟,能想到一个澳大利亚制造的品牌吗?这导致澳大利亚高科技产品出口占 GDP 的比例不到 2%,远低于经合组织 7%的平均水平。
高成本和产品质量不足导致澳大利亚制造业出口远远落后于矿业和农业。要改变这种状况,仅靠政府补贴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私人投资流入制造业。但过去由于澳大利亚制造业投资回报率太低,资金都流向了矿业和房地产,风险投资也倾向于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这有点像恶性循环,投资越少,制造业越难形成规模经济和技术突破,投资回报率就越低,投资就会进一步减少。在过去 20 年里,澳大利亚制造业投资占 GDP 的比例从 1.4%持续下降到 0.6%。
现在世界掀起了生产浪潮,各国政府都在推进工业化和发展制造业,但澳大利亚似乎对外界的热潮有点无动于衷,只专注于自己挖矿。因此,未来几年澳大利亚制造业很难支撑澳元。
国债利率持续下降
先说说基本逻辑。如果你想投资一个国家的资产,并且想以最低风险稳定赚钱,你会投资哪里?答案是购买该国的国债,这是最安全的选择,国债利率是一个国家的无风险回报率。资金会流向利率高的地方。因此,当澳大利亚国债利率高于其他国家时,大家都会购买澳大利亚国债,对澳元的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在过去十年里,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澳大利亚 10 年期国债利率一直在缓慢下降。这导致澳大利亚国债不再那么有吸引力,澳元也随之下跌。
那么,未来澳大利亚国债利率相对于其他国家会如何变化呢?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澳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所以我们重点关注澳大利亚和中国。自疫情爆发以来,澳大利亚和中国 10 年期国债的利率差距持续扩大,但澳元兑人民币汇率并未持续上升。问题出在哪里?原因是中国实行外汇管制,人民币兑换澳元有很多限制。这意味着即使中国国债利率很低,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无法随意将人民币兑换成澳元来享受澳大利亚较高的利率。因此,中国的利率水平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不如其他国家大。
最好的例子是疫情期间的全球通货膨胀,主要国家的央行基本上都在疯狂加息,但日本却按兵不动,导致日元汇率暴跌。然而,中国比日本更夸张,由于各种经济问题,实际上还降息了,但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像日元那样大幅贬值。除了外汇管制,人民币能够保持坚挺的另一个原因是央行的干预。当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时,央行会大量买入人民币,卖出外币,以支撑人民币的需求。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国希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毕竟没人愿意接受一种动不动就大幅贬值的货币。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战给中国出口带来了更大压力,主动让人民币贬值也能刺激出口。因此,未来一两年澳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关键在于中国能否承受中美贸易战的压力。如果能承受,很可能会坚持人民币走强,澳元兑人民币汇率就很难上涨。但如果承受不住,出口持续疲软,那么中国可能也会允许人民币适度贬值,届时澳元兑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回到 5.4。
持续的资本外流
先说说养老金。根据澳大利亚养老金监管机构的数据,澳大利亚超级养老金目前每年净流入超过 600 亿澳元,其中 35%的新养老金投资于海外资产,股票占 26%,债券占 9%。因此,每年有超过 200 亿澳元的超级养老金资金流出澳大利亚。
其次,经常账户常年处于赤字状态。经常账户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收支平衡。你可能认为澳大利亚每年靠矿业赚那么多钱,收支平衡肯定是正的吧?可惜不是。澳大利亚经常账户赤字占 GDP 的比例甚至常年高于美国。这是因为虽然澳大利亚在贸易中赚钱,但在投资上给其他国家的钱远远超过它收到的钱。
以 2025 年第一季度为例,澳大利亚贸易净利润为 52 亿澳元,但投资赤字为 194 亿澳元,导致经常账户赤字约 146 亿澳元。比如,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 2024 年净利润为 79 亿美元,其中 38 亿美元以股息形式分配给股东,但这家澳大利亚公司的很大一部分股份由美国和英国的海外投资者持有,这些以股息形式分配的钱会导致澳大利亚的投资赤字。
无论是养老金外流还是经常账户赤字,每年都有数百亿澳元在外汇市场上被兑换成其他货币,这会压低澳元汇率。显然,这种情况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结构性和长期的。
澳元未来是否有反弹机会
至此,我们已经谈到了过去几十年来推动澳元下跌的四大长期因素:铁矿石价格波动、制造业长期萎缩、利率降低导致国债吸引力下降,以及养老金和经常账户赤字导致的持续资本外流。
有人可能会说:“老鲨,你分析一个国家的汇率怎么不提央行的货币政策?我认为这是影响一个国家汇率最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虽然货币政策,尤其是意外的货币政策,会对汇率产生短期巨大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央行会将货币政策维持在中性利率附近。如果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超出预期,使澳大利亚的利率远高于今天的中性利率,那么未来利率肯定会再次降低。因此,它只能被视为短期因素,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内。
那么,澳元未来还有机会反弹吗?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比如,铁矿石需求突然激增、制造业崛起、世界其他主要国家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等,这些都可能给澳元带来反弹机会。但截至目前,澳元要想长期上涨,不仅要靠运气,还需要澳大利亚自身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避免澳元下跌风险的最好方法是向澳大利亚养老金基金学习,将部分资金投资于海外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