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一口气了解美联储 | 全球权力最大的金融机构

一圖看懂聯準會 | 全球金融權力最大機構運作秘辛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聯準會(Fed)是全球金融市場最具影響力的機構。其政策曾引發20世紀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蕭條,也曾刺激美股長達十多年的牛市。12位成員的決策能影響全球經濟,這樣重要的機構竟有股東且每年派息。

Quick Takeaways:

  • Fed全名為Federal Reserve System,是美國中央銀行,負責美國貨幣政策,包括印鈔和制定短期利率政策等。

  • Fed的設計非常複雜,由12家區域儲備銀行組成,有一定行政自主權,但在關鍵貨幣決策上仍有集中決策。

  • FOMC是Fed的核心決策機構,由12人組成,負責制定所有重要貨幣政策,其決策影響全球金融市場。

  • Fed具有獨立性,其目標是穩定物價和最大就業,但兩者常衝突,需Fed平衡。

  • Fed主要控制聯邦基金利率,該利率決定市場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量,其他利率由市場供求決定。

  • Fed的政策對股市影響巨大,有「不要和Fed作對」之說。

  • Fed盈利除象徵性股息外,全數交給美國財政部,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向美國國庫貢獻900億美元。

  • Fed的政策工具包括利率、貸款、監管等,但隨市場成熟,主要依賴利率調控。

  • 2008年金融海嘯後,Fed推出量化寬鬆(QE),購買長期債券以降低長期利率,刺激經濟。

  • Fed的QE政策雖挽救了市場,但也造成股市泡沫等問題。

  • Fed的政策存在矛盾,一方面希望維護市場自由競爭,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出手救市。

  • Fed與市場保持充分溝通,每次FOMC會議後會公布「點陣圖」,透露12位成員對未來利率的看法。

  • Fed的網站提供大量經濟研究數據,如「褐皮書」,是業內必讀資料。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全球金融市場的關鍵角色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簡稱聯儲)是全球金融市場中最具影響力的機構。其政策問題曾引發20世紀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大蕭條,而一旦刺激經濟,又能帶來長達十多年的美國股市牛市。當監管出現鬆懈時,它還會引發多次金融海嘯。這12人的決定竟能影響全球經濟,如此重要的機構實際上卻有股東,且每年都派發股息。

聯儲的歷史與運作機制

美國自1776年建國以來的250多年中,超過一半時間根本沒有中央銀行。因為美國人不信任中央政府或集權力量,甚至在印刷貨幣方面也不想建立任何中央銀行。

在19世紀,許多私人銀行都發行自己的紙幣,基本上和貨幣一樣。當時美國注重自由競爭,但並不是隨便拿張綠紙畫個人寫個“100”就能花。雖然任何人都可以印錢,但真正能流通的貨幣必須有抵押品,如金銀或美國聯邦政府債券。

19世紀末,銀行間出現系統性危機,一有傳聞,大家就會跑去銀行兌換貨幣。最嚴重的危機發生在1907年,美國政府不得不請私人銀行家JPMorgan憑藉其個人威望和管理的資金來幫助市場渡過難關。

經歷這一切後,大家終於意識到自由競爭太可怕了,還是需要一個中央銀行,至少在商業銀行面臨擠兌時,有中央銀行來保護它們。於是,聯邦政府起草了《聯邦儲備法》,並於1913年正式成立了聯儲。

聯儲的全稱是聯邦儲備系統,而不是聯邦儲備銀行。它不是一家銀行,而是由12家地區儲備銀行組成的系統。這些儲備銀行各自有自己的管轄區,負責管理該地區的所有商業銀行。

聯儲的決策機構:FOMC

在聯儲的決策中,最重要的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這個只有四個字母的機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FOMC共有12人,他們是制定美國所有重要貨幣政策的組織,也是聯儲的核心決策機構。

這12人中,7人是理事會成員,其中1人是聯儲主席,現任主席是鮑威爾,主席職位每四年改選一次。其他6位成員的任期為14年。這7位執行成員,包括主席,均由總統任命,經參議院批准後即可上任。

剩下的5個席位由當地聯儲主席輪流擔任,每年每人都有機會。由於紐約聯儲非常重要,紐約聯儲主席常年佔據一個席位,剩下的4個席位由其餘11家地方聯儲輪流替換。

FOMC每年召開8次會議,即每兩個月召開一次,討論最重要的貨幣政策。會後,他們會發表聲明和會議紀要,比如聯儲是否會加息以及加息多少個基點,這些都是全球金融市場的絕對焦點。

聯儲的風格與影響力

在FOMC中,這些人一般分為鴿派和鷹派。鴿派主張放鬆、降息、刺激經濟、印更多的錢;相反,鷹派則傾向於緊縮。

每個地區聯儲的主席都會輪流參與FOMC,所以不僅要關注他們的風格,還要關注即將上任的四位主席的風格。例如,2016年上任的Kashkari就是一位無敵鴿派,他一當選主席,整個股市就上漲,可見這12人的影響力之大。

聯儲的權力制衡

FOMC的整個執行成員、地方聯儲和會員銀行構成了聯儲的簡化版本。這個框架反映的核心思想是政府和私人銀行之間的制衡。

每個董事會都有來自銀行和政府的人,底層完全由商業銀行控制。中央決策層FOMC是由政府任命的執行成員,但逐漸地,FOMC的7位執行成員由政府選出,他們有政府背景,但政府可能無法控制他們,因為一旦任命,政府很難撤換他們,需要國會三分之二以上的投票。

聯儲的獨立性與信任

聯儲建立如此複雜的運作機制,目的是確保其獨立性和決策的公平性。市場、聯儲,甚至美國政府都知道,聯儲的基石實際上是信任,因為它擁有巨大的權力,但這是建立在市場的基礎上的。全球市場越信任你,就會有越多的人使用你的貨幣,你的影響力就越大。

1979年,聯儲任命了一位名叫保羅·沃克的主席,他贏得了市場的信任,可以說是聯儲主席中的傳奇人物。當時,美國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為了抑制通貨膨脹,他承受著來自全社會的壓力,直接將利率提高到20%以上。

提高利率雖然可以抑制通貨膨脹,但也會抑制經濟活力。當時美國的失業率甚至超過了10%。不僅政府政客對保羅·沃克的極端政策不滿,公眾甚至向他發出死亡威脅,政府不得不派特勤局保護他的安全。

就連任命他的卡特總統也只任職了一屆就被趕下台。然而,沒有人能阻止沃克加息的決心。結果,美國在經歷了短暫的痛苦後,通貨膨脹真的得到了抑制,迎來了二十年的快速發展。

這場戰役也向世界市場證明,聯儲可以穩定美元,聯儲不會成為政客的傀儡,讓大家可以安心持有美元。他成功地幫助美國從金本位時代過渡到浮動匯率時代,美元稱王的時代,聯儲自然成為全球金融體系中最強大的機構。

聯儲的盈利與對政府的貢獻

雖然聯儲向這些商業銀行的股東提供回報,回報率高達6%,但實際上,這些股東的股本非常少。2022年,聯儲僅向美國所有商業銀行分發了12億美元。其私有控股屬性現在更多的是象徵性的,而不是實際用途。

此外,聯儲的股票是完全不流通的,所以這有點像商業銀行加入時的會員費。商業銀行不會指望聯儲賺錢,聯儲也不會為股東賺錢。

然而,聯儲實際上非常盈利。這些錢都交給了美國政府,這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首先,我們需要知道聯儲的利潤來自哪裡。印錢並不意味著這就是我的利潤,絕對不是這樣。印出來的錢實際上相當於零利率貸款。聯儲可以把錢貸出去,或者用這筆錢購買各種投資產品。

貸款的利息或產品的投資回報可以記錄在聯儲的收入中,除了象徵性的股息外,所有的利潤都會上交給美國財政部。根據其財務報告,在過去十年中,聯儲平均每年向美國國庫貢獻900億美元。

聯儲的目標與貨幣政策

作為一個獨立的中央銀行,聯儲的目標非常簡單,最重要的目標是物價穩定和最大就業。然而,這兩個目標經常發生衝突。如果要刺激就業,可能需要放鬆貨幣政策,這會導致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

例如,沃克加息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這導致了失業率的上升。如何平衡這兩者需要聯儲來決定。當前的經濟學普遍認為物價穩定更重要。

聯儲的貨幣政策在早期有非常豐富的武器庫,如利率、貸款、監管等。但隨著市場的成熟,其武器庫也開始簡化,現在它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利率,而且不是所有的利率,而是聯邦基金利率,即銀行隔夜拆借利率。

當我們通常說聯儲加息或降息時,實際上指的就是這個利率。聯儲調整利率的工具基本上就是控制我們提到的聯邦基金利率。這個短期利率實際上決定了市場上貨幣的流通速度,並實際控制了市場上的貨幣量。

聯儲與金融市場的關係

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為了刺激經濟,聯儲迅速將利率從5.25%降至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幾乎為0。然而,面對百年一遇的動盪,僅僅降息是完全不夠的,市場信心仍然幾乎處於冰點。

於是,聯儲開始升級,想到了日本銀行幾年前的量化寬鬆(QE)。它不僅控制短期利率,還可以印錢購買市場上的長期債券,從而降低長期利率,使整個社會能夠以更低的成本融資。

這一舉動一出,市場立即震驚。十年期國債利率在兩天內下降了100多個基點。由於利率下降,債券的投資收益率下降,大量資金湧入收益率更高的資產,即股市。

在量化寬鬆期間,股市走牛,金融市場一片歡騰。資產價格的大幅上漲確實通過財富效應推動了實體經濟。財富效應是指當股票上漲時,人們覺得自己的財富增加了,這會增加消費,增加總需求,從而增強整個社會的信心。

聯儲的困境與挑戰

聯儲注意到這一點,知道它起作用了,然後又進行了第二波和第三波量化寬鬆。經過三輪量化寬鬆,效果相當不錯,防止了美國經濟衰退。看起來聯儲又一次成功地化解了危機。

但就在它準備慢慢撤銷這些臨時政策時,問題出現了,市場面臨實質性依賴。2013年5月,聯儲主席伯南克公開表示,正在考慮減少量化寬鬆(Taper),但這並不意味著開始出售手頭的債券,只是減少購買量和購買速度。

他說正在考慮,市場立即開始恐慌,債券市場暴跌,十年期國債利率在半年內上升了100多個基點。看到市場如此劇烈的反應,伯南克立即出來道歉,不再緊縮,之前說的都是胡說八道,這才緩解了市場情緒。

這場鬧劇就是著名的“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它的意思是,聯儲使用量化寬鬆作為強力藥物迅速恢復市場,市場對此上癮,現在聯儲想減少劑量,市場就開始發瘋。

而且,這波量化寬鬆的效果不是刺激實體經濟,而是創造了股市神話,這只是一種幽默。這就是聯儲採用貨幣政策時的困難之處。

當經濟衰退時,無論是降低利率、印錢購買債券,這些金融機構實際上都不願意貸款出去,而是更願意投資。在美國,主要是買股票。當上市公司的正常利率下降時,它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融資,但它實際上更傾向於回購自己的股票,簡單地說,還是在買股票。

所以,無論聯儲的貨幣政策是什麼,大部分資本仍然流向股市。雖然聯儲的目標是穩定物價和降低失業率,但從未聽說過它希望股市上漲,但結果是,聯儲一刺激,股市就會上漲。

聯儲的監管與未來

聯儲意識到,監管比救助更重要。2008年金融危機後,它大大提高了監管力度。然而,監管力度顯然似乎還不夠。看看今年銀行破產的情況,我猜聯儲正在考慮如何升級下一輪監管。

聯儲做得好的另一件事是與市場保持充分溝通。任何市場從業者都會對此深有觸感,這讓大家對聯儲更加尊重。

每次FOMC會議後,都會公布一份“點陣圖”,告訴你這12個人對未來利率的看法。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都呈現在這張點點圖上,有時甚至比利率政策更重要。

例如,你想加息25個基點還是50個基點,實際上與市場預測的相差不大,但FOMC每個成員對未來的預期波動較大,這也將成為市場的核心焦點。

聯儲在其網站上發布了大量的經濟研究數據,雖然網站設計有點丑,但它確實包含了很多寶藏,如經濟數據、理論研究、科普,甚至各種論文等。

行業中比較著名的是“褐皮書”,在中國一般稱為白皮書。這本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新,包括12家地方聯儲進行的一些經濟研究和當地的經濟狀況,應該是從業者的必讀之書。

結論

雖然聯儲的最終決策可能極其簡單,就是加息還是不加息,以及加息多少個基點,但它們會通過各種研究報告甚至演講告訴你,這是經過仔細決策後做出的,決定了他們要打開多大的龍頭。

它們不會隨便行事,基本上是為了增加市場對它的信任。在這一集中,除了與大家分享聯儲的機制、歷史、目標等知識外,我還討論了它的一些問題和背後的博弈邏輯。

各國的中央銀行也遵循類似於美國聯儲的邏輯。老實說,這段視頻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理解。我還混入了很多其他信息和我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還不錯,不忍心刪除任何內容。所以如果你看到了這裡,我覺得你真的很棒。如果你將這一集與之前的利率和通貨膨脹集結合起來,我認為你會對宏觀經濟有很好的理解,包括理解中央銀行的決策。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