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新加坡餐飲創紀錄倒閉潮!中國品牌出海造成?還是又有什麼原因?

新加坡餐飲創紀錄倒閉潮!中國品牌出海造成?還是又有什麼原因?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This abstract is shown in the default language () as it was not available in your selected language.

Explore the surprising collapse of Singapore's booming food industry! Despite its wealth and diverse culinary scene, Singapore is facing a restaurant crisis. This summary unpacks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downturn, from rising costs and manpower shortages to shifting consumer habits. Discover why the Singapore restaurant industry, once a magnet for international brands, is now battling intense competition and closures.

Quick Takeaways:

  • Singapore's restaurant boom reversed sharply in 2024.

  • Rising rents, labor costs, and inflation are squeezing restaurant profits.

  • Chinese food brands aggressively expanded, intensifying competition.

  • Singaporeans are increasingly sensitive to dining costs & seeking cheaper options elsewhere.

  • The strong Singapore dollar fuels cross-border dining in Malaysia.

Learn how these economic pressures and changing consumer behaviors are impacting both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eateries. Could this lead to the domination of large chains and the decline of unique, smaller restaurants?

新加坡餐飲業的過往榮景

新加坡是個富裕的國家,GDP 超過 8 萬美元,吸引了數百萬外國人在當地工作。有人的地方就有餐廳,過去 10 年新加坡餐廳數量直線上升。新加坡國土面積比三個台北市還小,卻居住著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多個族群,形成了獨特多元的飲食文化,如海南雞飯、拉薩麵、印度煎餅等都是新加坡人的生活一部分。

新加坡曾是英國殖民地,短暫歸屬馬來西亞後被迫獨立,既無天然資源,也無工業基礎,卻在風雨飄搖的 1970 年代存活下來,如今成為世界前 10 大富裕國家之一。富人、遊客和外國勞工的涌入,使得新加坡餐廳數量增多,無數品牌崛起。

成為國際美食之都

要成為國際美食之都,不僅要當地人喜歡,還需得到世界認可。2016 年,新加坡獲得 29 顆米其林星星,還有無數推薦名店,使其美食聲譽迅速提升。強大的消費能力和開放的市場環境,吸引了眾多國際美食品牌進駐,也讓本地餐飲市場成為美食品牌出海的選擇,尤其是在新加坡曾處於劣勢的中餐品牌,過去幾年更是將新加坡視為首選。

2012 年,海底撈以新加坡作為海外擴張的起點;2018 年,西貝莜麵村也選擇在新加坡開設第一家海外店。統計顯示,2021 年至 2023 年,共有 40 家餐廳、7400 名顧客進入東南亞,其中中國餐廳占了一半,許多品牌都將新加坡列為首選。

2024 年後的逆轉

然而,2024 年新加坡餐飲市場發生巨大變化。這一年,整個餐飲業新增 3793 家餐廳,同時卻有 3047 家關閉,創下 2005 年以來新高。到了 2025 年,這股關店潮仍在持續。

當一個市場同時出現越來越多的開店和關店現象,這是典型的白熱化競爭。想分一杯羹的人增多,被淘汰的人也越來越多,新加坡當前的餐飲市場正符合這一規律。此時若想在新加坡開餐廳,難度極高。

餐廳老闆每天都要擔心能否覆蓋食材、租金、人力等成本。如今新加坡租金上漲,人力成本也在增加,但價格卻不能隨意上調,畢竟激烈的競爭擺在那,這讓越來越多老闆愁得睡不著覺。

高漲的租金

2020 年疫情使全球進入高通膨時代,新加坡也不例外,當地通膨率一度高達 7%。為抑制物價,新加坡政府緊縮貨幣政策,基於抵押貸款的利率持續上升。

在此之前,新加坡的商業地產,包括零售店和傳統店鋪,一直是投資者的寵兒。面對高貸款利率,這些經驗豐富的投資者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提高租金。而在市場另一端,餐廳老闆的話語權相對較低。

統計顯示,從疫情爆發到 2020 年第一季度,新加坡商業租金平均上漲了 5%至 11%。這只是平均數字,地段越好,漲幅越嚴重,甚至有超過 50%的情況。

理論上,在自由市場機制下,若租金上漲過多導致店鋪空置率上升,房東也會被迫讓步。但這有個前提,市場越封閉,越能體現這種狀態,而新加坡不同。即便關店的餐廳增多,仍有更多新店涌入。

這就不得不提到中國資本和品牌進入市場。2023 年和 2024 年,瑞幸等十多個中餐品牌進入新加坡,還不包括本地和其他外國餐飲企業。這些財大氣粗的新玩家,成為房東漲租的底氣。

嚴重的人力短缺

新加坡餐飲業不僅面臨資金困難,還面臨另一個更緊迫的問題——人力短缺。十多年前,新加坡餐飲業還沒這麼興盛時,就面臨人力短缺,薪水是首要難題。2013 年,新加坡全職員工月薪為 3705 元新幣,而酒店和餐飲業月薪僅 1800 元新幣,不到總平均的一半。

時至 2025 年,餐飲業的平均月薪雖已升至近 3000 元新幣,但仍不及總平均月薪的 60%。即便經歷疫情,餐飲業的工作環境仍越來越難吸引新移民和本地居民。

餐飲業只能轉向外籍勞工,但新加坡政府為保障本地就業,為外籍勞工設定了明確的最低工資。在餐飲等服務業,外籍員工最多只能占總人數的 35%,其餘的無能為力。

消費模式的改變

簡單來說,新加坡疫情後餐飲業的兩大主因是店鋪數量增加和人力短缺,導致實力不夠強的店鋪紛紛倒閉。但同時,新加坡強大的消費能力及其在東南亞的重要地位,持續吸引越來越多的玩家進入市場。隨著店鋪數量和市場競爭者的增加,競爭更加激烈,進一步加劇了關店潮。

在新加坡,大多數食客用餐時,除了餐費,賬單上還會加上全額服務費和 9%的消費稅。經歷過去幾年的物價上漲,新加坡人對外出用餐的費用更加敏感,許多人直接降低了外出用餐的頻率。

許多在新加坡的朋友在網上抱怨,在當地吃一頓普通晚餐的花費,總是比在日本東京的餐廳還高,味道和服務卻不如日本。有些人平日就在市區隨便吃點便餐,周末則跨境去馬來西亞大吃一頓。這種消費模式不禁讓人想起今年香港北部的消費趨勢,當時這一趨勢給香港本地餐飲業帶來了巨大衝擊。

回到新加坡,海外消費的趨勢最為明顯。除了本地消費不划算,還有一個趨勢是新元升值。過去一段時間,新元是亞洲第三強勢的貨幣,這意味著新加坡人在海外的購買力增強。計算下來,差距越大,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從而形成了一股全民趨勢。

結語與展望

綜上所述,新加坡餐飲業的變化與許多其他國家並無太大不同。但問題在於,其特殊的經濟地位和低價餐飲市場在吸引大量外資的同時,也加大了外資的影響。若情況持續下去,最糟糕的情況是市場被大型連鎖集團壟斷,充滿特色的小店逐漸消失。至於未來如何發展,讓我們繼續觀察。

好了,這集的瓊社就到這裡。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在下方留言,聊聊你們的想法。若對國際房地產投資感興趣,請到下方資訊欄連結,聯繫我們專業的團隊,聊聊你們的需求與想知道的資訊。如果對交易感興趣,可以加入我們的 Discord 社群一起交流。我們下一集影片再見,拜拜!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