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這個充滿各種觀點和信仰的世界裡,科學與靈性的關係一直備受爭議。許多人認為這兩者是相互排斥的,但也有人相信它們可以和諧共存。本文將透過一次深入的訪談,探討科學與靈性的結合,以及如何運用神經科學的原理來理解顯化、吸引力法則等概念。
訪談嘉賓:Dr. Tara
Dr. Tara 是一位背景豐富的專家,她的職涯經歷了從醫學到神經科學,再到高階主管教練的轉變。她的著作《The Source》探討了科學與靈性的融合,並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Dr. Tara 的背景
-
醫學與神經科學之路:18 歲進入醫學院,原本想成為神經科醫生,為此休學三年攻讀神經科學博士。
-
轉向精神科:完成臨床實習後,發現自己更喜歡精神科,因為這個領域更注重與人互動。
-
職涯轉變:在當了七年醫生後,由於渴望變化,轉行成為高階主管教練。
-
神經科學在商業領域的應用:幾年後,神經科學成為商業和領導力領域的熱門話題,她開始公開演講,並寫了《Neuroscience for Leadership》一書,還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
科學與靈性的結合:在個人生活中接觸冥想、瑜伽等靈性事物,在寫《The Source》時,研究吸引力法則、顯化和視覺化等,首次將科學與靈性結合起來。
科學與靈性的爭議
在訪談中,主持人提到頻道收到的觀眾回饋,很多人認為科學和靈性不能混在一起,甚至認為顯化、視覺化等不是科學,而是迷信。
觀眾的不同看法
-
完全不相信:有人覺得自己也想中樂透、擁有遊艇和豪宅,但試了沒用,所以不相信。
-
嘗試無效:有些人試過顯化或視覺化練習,但沒有效果,就認為這不是真的。
-
缺乏科學證明:從學術角度看,認為這些概念沒有科學證明。
Dr. Tara 的回應
-
認知科學的角度:Dr. Tara 研究了顯化、豐盛思維和視覺化等現象背後的認知科學,發現大腦確實會運作這些機制。
-
主導權在自己手中:比起說是宇宙傳送給你的,知道自己可以訓練大腦設定目標並採取行動實現目標,更能讓人感覺有主導權,掌控自己的人生。
-
真實例子:以鞋履設計師 Tamara Mellon 顯化出在漢普頓的房子為例,說明顯化需要努力和符合現實情況。
顯化的關鍵要素
活出與目標一致的生活
-
行動與意圖相符:要讓行動跟自己說想要的事情相符,不能只是空想,而是要付出實際努力。
-
真正的渴望:內心要有真正的渴望,頭腦、心和直覺都要真正想要,並願意為此努力和耐心等待。
神經可塑性與顯化
-
四步驟過程:顯化基於神經可塑性,包括明確意識到目標、給自己證據相信可以做到、主動採取行動、自我負責監督自己。
-
願景板與行動板:使用願景板或行動板來督促自己,同時要做出正確的行動。
頭腦、心與直覺的協調一致
-
六種思考模式:Dr. Tara 在書中提到人有六種思考模式,包括邏輯思考、情感思考、直覺、創造性思考、身體感受以及動力和阻力。
-
練習方法:可以透過寫日記記錄決策過程和困擾,在低風險情況下嘗試聽從直覺;也可以進行「展開法」練習,結合頭腦、心和直覺做出全面的決定。
堅持與放棄的平衡
沉沒成本謬誤
-
理解概念:沉沒成本謬誤是指對某件事投入大量時間或金錢後,即使繼續做下去無法得到結果,也覺得放棄是一種失敗或錯誤。
-
平衡堅持與放棄:要理解堅持與沉沒成本謬誤的平衡,與周圍的人交流,聽取不同的意見,也可以在腦中模擬與想像中的導師或崇拜的人物對話。
視覺化與大腦運作
視覺化的力量
-
大腦的區分:大腦不太區分真正發生過的事情和我們想像中的情境,視覺化能讓大腦感覺熟悉,顛覆大腦對新事物的預設反應。
-
心盲症:有些人無法進行視覺化練習,這是一種叫做心盲症的神經學症候群,可以使用願景板來替代。
避免損失與獲得獎勵
- 大腦的反應:大腦對於「避免損失」的反應強度是「獲得獎勵」的兩倍半,了解這點能幫助我們超越大腦原本的防衛機制,活得豐盈。
感恩的重要性
感恩清單的練習
-
外在與內在的感恩:一開始寫感恩清單時,可能會寫外在的事物,如朋友、家人等,但後來可以轉向內心,寫下自己的韌性、脆弱和創造力等。
-
培養心理韌性:感恩清單是培養心理韌性的重要方法,能迅速讓心態轉向豐盈。
美的力量
- 大自然中的美:在大自然中發現美,如春天的花朵、秋天的落葉等,能增加催產素,降低皮質醇,創造豐盈的心態。
徵兆與生活
鳥類的象徵意義
-
古代的象徵:在古代,鳥兒只有在周圍沒有捕食者時才會唱歌,聽到鳥鳴聲能讓我們的血壓和壓力荷爾蒙水平下降,感覺到安全。
-
徵兆的體驗:主持人分享了冥想時有鳥兒飛到陽台的經歷,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徵兆。
正向肯定與自我價值
正向肯定的作用
- 取代負面想法:創造與負面想法相反的正向肯定句或咒語,不斷重複告訴自己,能在腦中建立新的連結,取代原有的負面想法。
自我價值的重要性
- 不配得感:很多人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想要的事物,這種感覺會影響顯化的可能性。要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才能更好地顯化。
顯化的潮汐循環
顯化的起伏
-
有時順利,有時停滯:顯化有潮汐循環,有時會源源不斷,有時可能好幾個月都感覺沒有任何顯化。
-
放手與順應:當覺得想要的事情沒有發生時,不要焦慮或強行推動,放手順應可能會讓情況更快好轉。
結語
科學與靈性並非相互排斥,透過神經科學的原理,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顯化、吸引力法則等概念。同時,透過感恩、視覺化、正向肯定等練習,以及與大自然的連結,我們可以培養豐盈的心態,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希望本文能為那些對科學與靈性的結合感到好奇的人提供一些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