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太阳能发电厂
共和塔拉滩太阳能公园,这座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横跨中国青海省。其规模之大,若满负荷运转,足以供应整个挪威的电力需求。中国的沙漠地区遍布着大规模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全球最大的三座太阳能发电厂和三座风力发电场均位于中国。
惊人的数据
2024 年,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投资 9400 亿美元,超过波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略低于全球对化石燃料的总投资。去年,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的 64%,全球 70%的电动汽车产自中国。这一切都源于习近平的“中国制造 2025”战略。中国正处于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和全球经济的进程中。
中国的经济崛起之路
中国迈向全球工业超级大国的征程始于 40 多年前,即毛泽东主席去世后。毛泽东在中国仍是一位标志性人物,但其经济遗产褒贬不一。
大跃进的教训
1958 年,为实现国家快速工业化和经济自给自足,毛泽东发起了“大跃进”运动。然而,农业集体化、重工业巨额投资和低效的中央计划适得其反,导致了严重的饥荒,造成 1500 万至 5500 万人死亡。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1976 年毛泽东去世,留下一个贫穷、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国家仍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荡中挣扎。1978 年,被毛泽东斥为“走资派”并流放的邓小平上台。他认识到经济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市场实用主义观点。在“改革开放”的口号下,邓小平在 80 年代开始逐步推进经济自由化,包括允许市场定价、开放外国投资和允许企业家创办私营企业。
经济特区的设立
受李光耀建议的启发,北京设立了经济特区,提供优惠的税收和商业激励措施以刺激投资。最著名的经济特区是位于香港边境的深圳,这个曾经宁静的渔村在 90 年代成为繁荣的城市,吸引了来自中国农村的数千名工人在其工厂工作,生产从钢笔、衣服到手表电池等各种产品。
比亚迪的崛起
王传福,出生于中国中部安徽省一个贫困的八口之家,努力学习,在附近的湖南省上大学学习化学。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深圳的一家新电池公司,两年后离开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注于生产经济实惠的可充电电池,最初名为亚迪电子。
价格优势
90 年代,中国制造业的一大优势是极低的工资。1995 年,中国的人均 GDP 按当前美元计算仅略高于 600 美元,而韩国超过 12000 美元,日本为 44000 美元。这使得像王传福的亚迪电子这样的生产商能够在价格上与丰田、索尼等日本大型制造商竞争,尽管日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线。
公司的发展
到 2000 年,亚迪电子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电池制造商。2002 年,王传福将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筹集了超过 2 亿美元,巩固了他作为中国顶级新资本家企业家之一的地位。此时,公司更名为比亚迪。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决定性时刻,扩大了中国商品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作为中国承诺按照国际原则实现经济自由化的交换,加入 WTO 后的十年里,中国的人均 GDP 又增长了五倍,到 2007 年,商品出口占 GDP 的比重约为 60%。廉价的中国商品涌入外国市场,中国开始与世界其他地区建立大量贸易顺差。
经济结构的转变
尽管如此,中国的出口经济仍主要集中在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深圳,王传福将比亚迪的业务多元化,收购了一家陷入困境的汽车公司,凭借其在生产可充电电池方面的优势进入汽车行业。该公司着眼于在中国生产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但在全球市场上仍不是主要参与者。2010 年,它在全球汽车产量中仅排名第 26 位,远远落后于通用汽车、大众汽车和丰田等行业巨头。
中国制造 2025
2012 年,习近平主席上台,提出了将中国重塑为超级大国、追逐“中国梦”的愿景。2015 年,中国宣布了一项新的经济战略——“中国制造 2025”,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阶段制定了蓝图。
战略目标
该战略概述了中国经济的弱点,并设定了消除这些弱点的目标。它指出,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创新,核心技术和高端设备依赖外国。它还确定了中国未来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关键领域,包括机器人、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取得的成就
到 2025 年,中国现在主导着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新增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 244GW,相当于每秒安装 100 多块太阳能电池板,足以完全满足印度尼西亚或土耳其的电力需求。比亚迪、隆基绿能和金风科技等中国绿色科技公司在成本和产品创新方面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比亚迪现在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品牌,中国现在购买的电动汽车比传统汽油车还多,并将这种主导地位出口到全球。中国占全球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能力的 80%,占全球风力涡轮机生产的 60%,占全球锂电池生产的 90%。比亚迪已在巴西、匈牙利、泰国和土耳其建立了工厂,直接向每个地区的当地市场供应电动汽车。
政府的支持
中国科技公司能够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广泛支持。
多种支持形式
2019 年,政府在工业支持支出方面投入了 4000 亿美元。支持形式包括直接补贴,如 2009 年推出的电动汽车购买补贴,直到 2022 年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取消;税收激励和抵免,帮助这些公司成长和运营,支持研发;提供廉价土地和管理其他投入成本,如电力价格;提供廉价贷款,中国高度集中的银行部门,国有银行拥有该部门 60%的资产,使其能够广泛放贷以支持受青睐的行业;以及独特的支持形式,如国有企业的批量采购和政府投资工具提供股权融资。
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支持
以电动汽车行业为例,2009 年至 2017 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获得了 610 亿美元的政府支持,其中 80%以直接补贴和税收减免的形式提供,12%来自政府采购,约 3%来自研发赠款和基础设施补贴。2018 年,政府支持覆盖了新车成本的约 23%,即 13000 美元。
争议与挑战
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已成为全球贸易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廉价的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机的涌入,导致贸易伙伴呼吁引入关税和其他保护主义措施以阻止它们进入。
中国的回应
中国政府回应称,其行业只是比国外行业更具竞争力,并指出其他国家也补贴这些行业。这确实是事实,例如特斯拉就受益于美国政府慷慨的税收抵免。
中西方的差异
然而,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政府支持存在两个差异。首先是中国工业支持的规模之大,2019 年中国的工业支持支出占其 GDP 的 1.7%,是韩国的两倍多,是美国和德国的四倍。其次,中国的发展模式围绕经济的供给侧构建,这导致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产能过剩的影响
几十年来,中国将资源分配到生产能力而非家庭,导致生产成本在供应链的每个阶段都更低,同时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和储蓄比例也不同,使得中国生产的产品超过其消费,并以大量贸易顺差的形式出口到国外。产能过剩推低了价格,对国内外行业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公司股价下跌。
结论与思考
从经济角度来看,北京建立了一个以工业产能为首要的经济体系。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是国家主导、国家补贴和国家支持的结果。这创造了世界一流、创新的公司,能够以比外国公司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然而,由于缺乏对市场力量的真正暴露,中国工厂的大量生产使得国内外公司都难以盈利,这已成为中国与美国和其他贸易伙伴贸易争端的根源。
或许关于中国贸易主导地位和产能过剩公平性的辩论忽略了一个关键点。中国现在生产大量廉价且高质量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这对全球消费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可以支付更低的价格,对环境来说更是个好消息。但问题是,你是否愿意生活在一个你开的车、手机里的电池和为你供电的太阳能电池板都来自中国的世界?这是否重要呢?欢迎在评论中告诉我们!订阅 2&20,获取更多关于经济和政治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