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How China Won the Thorium Nuclear Energy Race

中國領先全球?解密釷反應爐核能競賽的真相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中國在甘肅沙漠啟動了全球首座運作的釷反應爐,這項突破是基於解密的美國研究。本總結將深入探討釷反應爐的潛力,區分炒作與現實,並探討它是否能改變能源生產的歷史。

Quick Takeaways:

  • 釷蘊藏量豐富,安全性較鈾高,且不易用於武器製造。

  • 釷反應爐使用熔鹽冷卻,降低了傳統反應爐的高壓風險。

  • 廢料的危險性持續時間遠低於鈾廢料。

  • 中國的釷反應爐基於美國1960年代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

釷反應爐的成功意味著能源生產不再依賴化石燃料。該技術可能影響深遠,但商業化仍面臨挑戰,像是提煉成本與材料科學。儘管如此,中國的進展激發了全球對釷的興趣,各國紛紛投入研發,它將會引領一場更安全、更潔淨的核能革命嗎?

冷聚变:探索釷反應堆的潛力與挑戰

中國的釷反應堆奇蹟

在中國甘肅省寧靜的沙漠中,發生了一件非凡的事情。據稱,世界上第一座運行中的釷反應堆已經啟動。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們完全利用美國解密的研究實現了這一點。

幾十年來,釷一直被譽為核能的聖杯。它被認為更清潔、更安全,而且幾乎不可能被武器化。五年前,在這個頻道上,就曾探討過釷的理論。如今,它已成為現實。

這不僅是一個科學里程碑,更是對未來的一瞥。在未來,能源創新不是由利潤驅動,而是由公共投資推動。它展示了當我們決定押注長期研究,以期在半個世紀內獲得回報時會發生什麼。

釷反應堆的優勢

  • 豐富的資源:釷在地球上非常豐富,存在於地殼和岩石中,至少是鈾的三倍。僅在中國,就有足夠的釷儲量滿足未來2萬年的能源需求。

  • 更高的安全性:釷本身不可裂變,這使得反應更易控制。一些釷的支持者強調,釷具有“抗擴散性”,即不易用於製造炸彈。此外,釷反應堆使用熔鹽作為冷卻劑,消除了對高壓水系統的需求,降低了事故風險。

  • 更清潔的能源:釷反應堆不排放溫室氣體,而且與鈾廢料不同,釷廢料在幾百年內就會變得安全。在中國,釷實際上是稀土礦業的廢物,無需開採即可獲得。

  • 更高的效率:釷產生的能量是鈾的200倍。同樣大小的電池,鈾電池能提供1天的電力,而釷電池能提供6.5個月的電力。

釷反應堆的工作原理

釷是一種天然存在的元素,存在於岩石礦床中,是反應堆的燃料。當釷受到中子轟擊時,它會吸收中子而不是分裂,最終變成可裂變材料鈾233。可裂變材料在受到中子轟擊時會分裂,釋放能量,然後轉化為電能。

與鈾不同,天然存在的釷232不可裂變,不能自行維持核反應。然而,它是可轉化的,可以轉化為可裂變材料,但需要外部幫助。釷要成為有用的燃料來源,首先必須受到中子轟擊,變成釷233,然後衰變成鏷233。鏷可以被提取出來,衰變成可用的燃料鈾233。

熔鹽反應堆

傳統的核反應堆使用固體燃料棒和加壓水冷卻,在反應過程中很難提取物質。而熔鹽反應堆使用液體燃料,更容易分離鏷,繼續釷燃料循環。如果操作得當,熔鹽反應堆比標準的水冷反應堆更安全,後者必須保持在極高的壓力下以防止水沸騰。熔鹽反應堆可以在低壓下運行,並且在緊急情況下,燃料會自動排出,避免了事故的發生。

美國的釷研究歷史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測試釷反應堆技術,但後來選擇不再進一步發展,而是專注於鈾燃料加壓水冷反應堆技術。這項1960年代的研究被稱為“奧克里奇”,是美國最接近釷能源的一次。

奧克里奇國家實驗室主任阿爾文·溫伯格也開始研究替代的、不易武器化的核方法,最終選擇了釷燃料熔鹽反應堆。熔鹽反應堆實驗於1965年至1969年進行,結果非常有希望,成為釷研究的聖杯。

然而,實驗最終被關閉。在冷戰期間,鈾熱達到了頂峰,五角大樓需要更快的增殖反應堆來推動核軍備競賽。沒有人關心釷是否更安全或不適合武器化。此外,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核能由物理學家主導,他們考慮的是固體燃料棒、反應堆物理學和中子行為,而忽略了化學方面。

中國的釷反應堆發展

2009年,中國的釷項目正式啟動。2018年開始建設,數百名科學家日夜工作多年,剖析美國解密文件,複製實驗,設計新材料。2023年,中國的釷熔鹽反應堆實現了持續的核鏈式反應,2024年6月,反應堆投入運行。

現實的考驗

雖然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釷動力的未來,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考慮。過去曾有一些商業釷工廠,但都沒有存活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原因包括設計問題、提取和轉化釷的成本高於鈾、燃料再處理成本高以及材料科學問題等。

中國的測試反應堆規模很小,還不是一個成熟的電廠。但中國計劃在2030年之前建成一座60兆瓦的反應堆。此外,哥本哈根原子公司計劃在2026年在瑞士測試一座熔鹽釷反應堆,之後計劃大規模生產。其他國家也在推進釷研究,但進展較慢。

結論

釷的故事展示了公共研究的力量,以及過去的研發如何在幾十年後引發創新浪潮。但它也表明,研究動力很容易停滯。釷是未來的清潔革命,還是我們應該減少潛在損失,堅持我們所知道的?這是一個問題。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ummarize a New YouTube Video

Enter a YouTube video URL below to get a quick summary and key takea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