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一席】赵汗青:我如何拥抱AIGC | 在一个AI能快速复制风格、复制内容、复制语言的年代,我认为只有做自己这件事情是真正的护城河,是别人没办法模仿你的。

AIGC時代的創作護城河:趙汗青談AI如何顛覆內容產業,創作者如何自處?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AI如何重塑創作?從宮崎駿到AI.Talk,揭示內容產業的變革與創作者的未來!講者漢青,一位85後北京創作者,分享他以AI探索內容生成的心路歷程。他的人生經歷橫跨藝術、科技,最終落腳於數位游牧,透過AI技術打造小型媒體品牌AI.Talk。本次演講將剖析AI對內容產業的影響,以及創作者應如何應對這股變革,共同思考AI時代的創作本質。

Quick Takeaways:

  • AI正以驚人速度發展,創作者應關注趨勢而非瑕疵。

  • AI音樂已達業餘水準,展現AI在音樂創作的潛力。

  • AI.Talk的三大產品線:MV、對話脫口秀、影視嘗試。

  • 技術推動藝術發展,如同攝影術的出現,AI將促使創作重新定義。

  • AI不會取代教育,反而凸顯文字、邏輯、審美等基礎能力的重要性。

  • AI將使內容更加分化,創作者應思考如何做出差異化。

  • AI的未來在於互動性內容,如可自選結局的電影。

在AI時代,創作者應如何自處?漢青認為,AI的價值在於解放思想,讓創作者專注於背後的思考,而非僅僅是作品的交付。AI賦予創作同權,重點在於創作者如何運用工具,做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核心戰略是做自己!

AI与创作:从技术革新到艺术重塑

自我介绍:汉青的多面人生

大家好,我是汉青,一个来自北京的85后。在过去几年,我一直是用AI进行各种内容生成和新事物探索的实践者。若用大数据打标签的方式介绍自己,我想有三个标签。

20岁之前,我专注于画画,从6岁学画直至美院毕业。大学毕业后,18年的从业经验都在科技公司,也就是如今的互联网大厂,从事产品与研发管理工作。30多岁时,我离开大厂,如今和太太如同数字游民,在各地咖啡厅工作,用AI技术打造我们的小媒体品牌AI.Talk。

AI与创作的故事:从吉卜力风格说起

2025年3月,OpenAI发布GPT-4o模型,其新功能让用户通过打字聊天就能获取图像,被称为“言出法随”。令人意外的是,这次模型发布带火了吉卜力风格。宫崎骏这位日本动画泰斗,一生都在对抗效率至上和技术对创作的影响,甚至认为AI是对生命的侮辱。但在AIGC时代,全世界引爆的第一个流行美学竟是宫崎骏风格,这颇具黑色幽默。

AI.Talk的诞生与成长

2023年的一个晚上,我发现硅谷上线的新功能能让数字人模仿他人声音说话。于是,我做了老年科比和老年奥尼尔的对话视频,第二天早上6点发到B站,首日播放量约70万,收获众多科比粉丝转发。

紧接着,我们做了马斯克对谈乔布斯的视频,在马斯克发布星舰当天上线,两天内全网播放量达2000多万。这让我坚信AI生成内容对大众有意义,AI.Talk就此诞生并持续至今。

从最初简单的两人对谈,到如今技术进步后的高质量对话。比如,屏幕上的老侦探演员完全是工作室同学通过几行文字创造,无图片和人工干扰。过去24个月,AIGC在视频影像音频领域发展迅速。

对AI争议的回应

做AI品牌在国内自媒体常面临骂声。我认为,对于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应关注趋势而非瑕疵。指出片子的问题没问题,但这些问题未来都能解决。若因当下不完美就否定其价值,长期看对个人得不偿失。

如今,AI实现宫崎骏、北条司等动漫风格都很容易。工作室同学5天内就能完成所有文本、音乐创作。

AI音乐的尝试与成果

我想做AI音乐两年,之前因技术不到位未成功。今年3月,我们与即梦AI联名合作,用最新技术做了MV《白色皮卡丘》,从歌词到音乐、演唱、编曲,除剪辑外全由AI生成。上线两周,全网播放量达400万,有朋友求歌当背景音,版权公司也找我们谈翻唱。

6个月前,我对AI写歌能否入耳没信心,但如今,以我个人能力看,它至少不比真实业余爱好者的平均水准差。当然,目前AI还无法与顶级艺术家、音乐人相比,但未来难以预料。

AI.Talk的产品线

目前,AI.Talk有三种产品线:

  • MV音乐(虚拟偶像):如《白色皮卡丘》。

  • 人对人对话:类似脱口秀的对话形式。

  • 影视尝试:用大语言模型、动画模型、声音模型做影视方面的探索。

这三个产品线源于我的个人爱好,听歌、看书、看电影。AI.Talk并非创业项目,而是实现我儿时梦想,我感谢AIGC时代。

科技与艺术的历史关系

很多人认为科技会杀死艺术、创作和人类灵魂,我不同意。艺术史表明,技术革命每次出现都在推动艺术发展。从早期绘画到印刷术、摄影、电影、音频广播、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每次技术革新都让内容和创作找到新生命力。

AIGC的出现类似1839年摄影术和照相机的出现。当时画师高呼绘画已死,但200年过去,绘画未死,摄影反而让绘画领域重新思考其意义,催生了印象派、立体主义、行为艺术、当代艺术等。

每个人都能用相机拍照,但照片的艺术和创作价值不一定相同,因为相机背后的审美不同。AIGC也一样,它会逼着创作者重新思考创作的意义。

AI如何改变内容行业

美国数据显示,AI在广义媒体和娱乐市场的份额未来几年年化复合增长达24.2%。在美国好莱坞,80%的媒体公司已使用AI制作。但近80%以上的观众对AI持保留或反感态度。

我们用几个例子看AI如何影响内容产业:

  • 语言模型:大语言模型不仅能聊天,还能解决创作问题。如朋友歸藏用MCP协议构建故事板能力,调用gpt-4o让AI写故事并生成故事板。

  • 提示词的重要性:同样是写苏格拉底和乔布斯的对话,不同的提示词会得到不同结果。把话跟AI说清楚很难,需要文字能力、逻辑能力、审美能力等,这也说明基础教育在AI时代更重要。

影音领域的AI变革

  • 图像:Midjourney的V3模型在2022年生成的“中国女孩子喝茶”图与24个月后用同样提示词生成的图差异巨大。如今,用Midjourney新版本半小时就能得到人物所有面向的动画。这导致图库生意难做。

  • 影像:过去几年,有不少用AI做的电影、广告,但口碑不佳。部分原因是技术完成度不高,部分原因是模仿传统影视不经济。

AI.Talk和可灵AI联名的片子展示了当下AI在镜头和大片感上的水平。我们应关注趋势而非瑕疵。

元创作:AI与创作的新关系

Google的Gemini提出“元创作Meta Creation”。1917年,马塞尔·杜尚将小便池放入展览馆,挑战了“什么是创作”。创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创作者的思考,而非作品本身。

AI能实现创作同权,但不等于创作同质化。不同人用AI做出的作品不同,差异在于背后的思考。

内容过载时代的AI价值

如今内容过载,每天全球生产视频和照片的数量大幅增长,但人的时间有限。技术在图像、影像、视频上出现过载,竞争激烈。

若还用AI生产过去20年的短视频、中视频格式,不是AI的真正价值。AI真正的价值在于生产有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观影体验的内容。

比如,未来电影可能让观众参与互动,选择不同结局。游戏和影视在AIGC时代会高度重合,带有互动性的内容才是AI未来应生产的。

AI时代的创作逻辑与建议

在角色建立上,工作室能快速生成演员。做AI.Talk两年,若说有战略,那就是做自己。在AI能快速复制的时代,做自己是真正的护城河。

若你对创作有热情,这是最好的时代;若只把内容当生意,AI比你效率高得多。希望通过40分钟的分享,大家能在AI和创作的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谢谢大家!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