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AI吞掉你工作的完整逻辑|及年轻人生存指南

AI搶走你的飯碗?年輕人必看生存指南:破解AI時代的職場焦慮與成長策略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面對AI快速發展,你是否對學習、職涯感到焦慮?本摘要將剖析「共同學習理論」,探討在人工智慧時代,個人如何規劃學習路徑與職涯發展。從AI技術的飛速進展到經濟邏輯的轉變,本篇將顛覆你對AI取代人類工作的既定印象,並提供應對策略。

快速重點:

  • AI發展迅速,各領域能力突飛猛進,甚至超越人類專家。

  • 歷史經驗表明,技術變革需經歷創新、擴散、商業化及組織重塑四階段。

  • AI提升個人產值,吸引更多資本投入,創造新的工作機會,而非取代。

  • AI剝奪了傳統學習機會,新人難以從基礎累積經驗,成長路徑受阻。

  • 應對策略:積極設計個人成長路徑,及早擁抱挑戰,運用AI擴大影響力,將AI視為專案夥伴。

  • 不該等待公司指派,而是主動運用AI完成專案,或將知識轉化為提示詞,測試工作流程。

  • 儘早進入真實問題情境,利用AI擴大影響力,以創業家思維應對。

  • AI時代,個人應思考如何快速產出成果,成為能駕馭AI的頂尖人才。

共同學習理論的提出

我高中有個朋友提出過一個當時聽起來有點中二的想法,他稱之為共同學習理論。意思是,若現在的編程能力不如AI,那接下來的大學四年,其實是在和AI並排學習。你努力學,AI也在進化,甚至它學得比你快、比你廣,訓練數據多,計算資源強。等四年後畢業,可能還是不如AI,那還學編程幹什麼?這或許是個玩笑,但背後的邏輯是否存在?看完這段影片,也許對自己的學習節奏、職涯方向,甚至人生策略會有新的理解。歡迎來到Charlie's Logic,15分鐘學會一個新的思考框架。

不可否認的AI發展速度

從初階到高階的突破

2022年,隨著模型擴展和網絡發展,人們開始嘗試讓AI製作影片,當時這在網上傳開,成為AI能力與限制的笑談。到了2024年2月,OpenAI發布Sora,影片中Will Smith吃麵的畫面,臉部、手部、麵條、碗等互動自然,AI鏡頭達到奧斯卡等級,動作真實,光影自然,充滿物理和情感感受。2022年,Chat GPT 3.5連基本的加減乘除都會出錯,如今DeepMind旗下的Alpha Geometry已解決30道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題目中的25道,接近人類金牌得主水平;AlphaProof解決了兩道替代題和一道代數題,包括2024年最難的一題,當時只有五名人類選手解出。

對AI的誤解

即便如此,許多人仍認為AI在生活中更像玩具,最好用來修改論文。我們不妨帶著質疑的眼光看待這個話題,那些聲稱AI將取代人類工作的論點是否過於樂觀?最新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各國勞動生產率仍在原水平波動,並未因AI出現重大轉折。用戶仍高度依賴傳統搜索引擎,Google訪問總次數高達1.63萬億次,2024年也未見回落,而AI聊天工具僅55.2次,不到0.34%。

AI成為通用技術的趨勢

通用技術的概念

然而,回顧歷史技術變革,這可能只是一種錯覺。有充分且持續增長的證據表明,AI正在成為一種通用技術。關於AI作為GPT的概念,下個影片會詳細闡述。簡單來說,真正改變社會模式的不是單一技術創新,而是技術的傳播能力。電作為通用技術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電力的發展歷程

19世紀末,美國工廠已引入電力,但生產力並未提高,因為只是把燃煤燈換成電燈。真正的轉折點來自一個不起眼的部件——電動機。有了它,傳送帶誕生,流水線作業成為可能。但這還不夠,直到工廠布局和流程完全重組,從蒸汽結構轉向節能布局,生產力才得以提升。

技術變革的四階段

同樣,普通人要真正感受到技術變化,需要經歷技術創新、技術傳播、商業化產品開發,甚至組織結構的真正重組四個階段。每一步都需要時間,而現在技術的速度遠超產品周期。生活中還沒看到某些AI應用,不代表技術上無法實現或沒有潛力。

共同學習理論的反思

AI的潛在影響

所以,共同學習理論提出的問題是對的。目前AI有很多看似無形的影響,等到AI應用真正落地並開始取代工作時才考慮對策,就太遲了。

基礎模型與實際應用現狀

從技術角度看,開發者目前最難的不是模型不夠強,而是發展太快,難以判斷。Google DeepMind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Demis Hassabis在今年5月的採訪中表示,整個行業面臨的核心挑戰之一是底層技術的進化速度遠超產品節奏。如果一年後技術水平可能提高100%,那現在是要壓制它,還是擔心明年被淘汰?

AI的實際表現

以具體例子來看,近幾個月許多領先的AI公司通過讓AI玩精靈寶可夢遊戲來測試其最新代理型模型的能力。其中,Gemini 2.5等模型未經特殊訓練,就能完成分解、執行、檢查和完成等任務。這看似只是娛樂測試,實質上是基礎白領工作中最常見的流程任務,比如寫郵件、製作數據表、歸檔文件和整理會議文件。也就是說,若AI能自己學會玩遊戲,也就能學會承擔初級白領工作。已有的技術離取代人不遠了,更何況AI的進步速度。

AI的投資規模

2025年,Meta、亞馬遜、Alphabet和微軟等頂尖科技公司在AI和數據中心領域的總投資約為3.2萬億美元,相當於芬蘭全年GDP,或中國15年高鐵建設的總投資。此外,還有超過6萬家新的AI公司在努力打磨產品。

AI的自我學習能力

自我協調

更可怕的是,我們已教會人工智能自學。若人工智能目前在練習技能,那它正從學習武術走向自我提升。首先是自我協調,就像周伯通的左右互搏術,越打自己越強,這是強化學習中最典型的自我提升機制。

元學習

接下來是元學習,即如何學習。模型不再只是學習一項任務,還在跨任務積累學習經驗,類似於武術大師博採眾長,掌握快速學習任何武術的技巧。拿到新秘籍,就能知道如何練習最快。

數學進化

進一步是數學進化,其靈感來自生物進化。像武術門派,弟子練習時會創新,有時突然靈感一現,自創或修改招式,同時互相交流、切磋,使武術平均水平越來越高。最終可能會有幾位大師集眾多優勢於一身,幾乎無懈可擊。

自我突破

但最驚人的修煉方式是頂尖大師能觸類旁通、自我提升的階段。不只是練習,而是自我改造,重寫經脈和思維。每次轉變都能讓人脫胎換骨,最終突破人類武術框架,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在技術上,這意味著AI系統不再只是優化參數,還能主動修改自己的核心算法和結構設計。每輪改進都基於上一次自我修正,形成持續改進的循環。當AI能自我提升,可能只會爆發。只要有足夠的計算能力,無需人類參與,它就能在短時間內從人類智能水平上升到我們無法理解的存在。

人與AI的成長對比

人類的成長速度受身體條件限制,需要睡眠、飲食,慢慢學習,掌握一門學科需要10年。但AGI不會累、不會死,能無限重複,相當於每天24小時有數百萬科學家在工作。這將打破我們對科學進步速度的傳統想象,也許破解暗物質、實現核聚變能源、研究癌症的秘密已不遙遠。我們可能正在創造一個比我們更聰明的存在,一個神。這個過程可能很快,通用AI的第一次自我提升可能只需要幾個月或幾年,也可能需要幾十年,我們真的無法預測。唯一能確定的是,今天世界上最強大、最富有的公司正在投入前所未有的資源來構建更強大、更易用、更自主的AI系統。無論未來如何,我們都在全速奔向它。

共同學習下的職涯規劃

職涯路徑的思考

說了這麼多,回到最初的共同學習理論。朋友提到的其實是一個涉及整個人生策略的挑戰。當你與AI一起學習時,如何規劃職業道路?還想走十年前大家走的路,從基礎開始慢慢積累經驗嗎?真的願意花10年時間去換一個未來可能不存在的職位嗎?但先別急著下結論。

AI革命下的勞動使用

看似工作在消失,工作機會減少,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從不同角度看,會發現更根本的邏輯正在發生,即AI革命下的勞動使用。想象一下,如果今天一個程序員能用AI完成過去50人的工作,這意味著每個程序員的單位產出將增加,僱傭和產出成本將大幅下降。從資本配置的角度看,這意味著投資回報率(ROI)大大提高。根據經濟的基本邏輯,當回報率增加時,資本的自然反應是增加投資,而不是減少。想象你是公司的CEO,如果每個員工都能帶來前所未有的杠桿作用,你會怎麼做?當然是招募更多這樣的人,部署更多項目,創建更多公司。這就是技術革命的平台。一旦效率杠桿啟動,資本就會流入。AI並沒有讓人類多餘,而是讓個人更有價值。所以與其說AI創業公司的人少了,不如說AI創業公司本身會更多,融資也會更積極,技術杠桿也會增加整個市場的用戶需求。不是就業被淘汰,而是就業的分布發生了變化,起點變了,速度也變了。你不再像十年前那樣從最初的職位開始,而是被要求一上來就了解系統並跑得更快。

新的矛盾

但這也導致了另一個更隱蔽、更緊迫的矛盾。AI正在悄悄剝奪你的學習機會,切斷傳統的成長道路。隨著AI的引入,公司不再需要每個人都寫代碼,而是更傾向於為每個項目招募足夠的設計師和系統工程師,也就是那些了解業務並能處理AI的頂尖人才。問題是,這些頂尖人才是如何成長起來的?過去,程序員從最基本的for循環開始,從修復bug開始,在CRUD、搬磚和移除接口的過程中,一點點熟悉項目結構,積累系統直覺,最終才有資格站在設計階段。但現在,這些基本任務都被GPT-4副駕駛接管了。新人剛進入這個行業,甚至連接觸真實項目代碼的機會都沒有。你本應該在真實項目中重複勞動、積累感覺、犯錯,但這些機會都被AI奪走了。年輕人該怎麼辦?

面對AI時的人生規劃

綜觀全局

我們以一個問題開始這段影片,當AI與你一起學習時,你如何規劃你的人生?首先看技術本身,AI進化迅速,但應用落後,仍在攀升。歷史告訴我們,這是所有通用技術的正常狀態。然後看經濟邏輯,AI導致單位擴展,短期內可能導致失業,但長期來看,可能會吸引更多資本,促進更多公司的發展,創造更多職位。但真正的問題是,AI正在剝奪人們的學習機會,切斷了從初學者到高級人才的傳統成長道路。

主動規劃

所以我們該怎麼辦?你必須積極設計自己的成長道路。你要做的是盡快承擔風險,盡快進入真實的問題情境。利用AI擴大你的影響力。你要像一個企業家一樣思考。什麼是最不可行的產品?如何用不完善的技能快速產出結果?能不能不等公司交給你任務,直接用AI輔助完成項目?甚至把你的知識變成一個提示。使用AI編程、組織和測試來組織和測試你的工作流程,讓AI本身成為你的項目夥伴。

結語

今天就到這裡。如果你認為這段影片幫助你理解了一些東西,請點贊並分享,或者在評論區發表你的想法。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Charlie's Logic,下次再見。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ummarize a New YouTube Video

Enter a YouTube video URL below to get a quick summary and key takea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