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史托克戴爾悖論:陣亡的都是樂天派|The JR Lee Podcast Ep032

史托克戴爾悖論:逆境生存的關鍵,樂觀者為何陣亡?|殘酷現實與希望的力量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想在逆境中生存並獲得成功?本集 JR Lee Podcast 解釋了史托克戴爾悖論,這個概念源於對美國海軍上將 James Stockdale 的研究,他曾在越戰中被囚禁七年半。了解如何擁抱殘酷的現實,同時保持堅定不移的希望,最終克服難關。

Quick Takeaways:

  • 史托克戴爾悖論強調在困境中保持現實,避免盲目樂觀。

  • 擁抱務實的樂觀主義:直面挑戰,同時對未來抱持希望。

  • 採取行動:不僅僅是期望,而是積極尋求改善現狀的方法。

  • 從小事做起:從摺疊棉被開始,建立自信和掌控感。

  • 区分乐观与希望: 乐观是被动的相信一切会好, 希望是主动的采取行动让一切变好。

前言

嘿,大家好,歡迎來到 JR Lee Podcast,我是 JR。現在時間很晚了,超過 10 點,本來該睡覺了,但想今天把這事做完,明天就能做其他事,所以超過 10 點還在錄製。今天換個心情,來聊史托克黛爾悖論,它關係到希望、樂觀、殘酷現實以及誰能存活下來,這集對任何人都有幫助,因為沒人不會遇到逆境和痛苦。在開始前,先花 30 秒感謝長期支持的聽眾,特別是加入頻道會員的,像嘿,米香、Josephine,謝謝你們讓這個 Podcast 成功。

最近 Tino 給了很棒的建議,提醒很多 Podcast 或部落格用第三方平台的 donate 連結,抽成少很多。我們花幾個禮拜弄了一下,跟綠界科技平台開了贊助連結。再次強調,要在沒經濟負擔的情況下,若願意幫助我們做優質內容,金額不在乎大小,資訊欄位有連結,連結下方留言區可留下大名,我們會好好感謝。

史托克黛爾悖論的源起

我第一次聽到史托克黛爾悖論,是出版社給我的書裡讀到的。它源於二十多年前的商管類經典書籍《從 A 到 A++》。作者 Jim Collins 訪問了美國海軍上將 James Stockdale。據 Collins 描述,Stockdale 腳一跛一跛出現,代表他沒完全康復。

當 Collins 問他怎麼熬過來時,Stockdale 說:“我沒有喪失信心,我不但不懷疑自己終究能脫困,而且也相信我一定能活下來,這段經歷變成扭轉我人生的關鍵,現在回過頭來看,我不願意和任何人交換這段經驗。”

Stockdale 的經歷

回到 1965 年 9 月 9 號,當時是美國海軍中將的 Stockdale,從停在南海的航空母艦起飛,身為第 16 航空兵團指揮官,帶隊飛越北越執行任務。不幸的是,飛機遭到擊落,他彈射出去,乘著降落傘降落到危機重重的北越領地。降落過程中,他心裡盤算著眼前的考驗。

他降落到北越村莊,遭到逮捕、嚴重毆打,然後被俘虜。Stockdale 是越戰期間美軍被俘虜的最高階軍事將領。他被囚禁在惡名昭彰的“河內希爾頓”戰俘營,受傷的腿沒得到妥善醫療照護,俘虜期間還被打斷兩次,腳被靠上腳鐐,日以繼夜遭受虐待。

因為他是最高軍階將領,北越拿他做宣傳,遊街示眾、拍攝影片說戰俘得到妥善照顧。為了不讓北越得逞,他用刮鬍刀劃傷自己頭皮,用板凳把臉打到鼻青臉腫,讓人認不出來。越宮逼供他招出美軍同伴資訊,他為了保護同僚甚至企圖自殺。這段期間長達七年半。

Stockdale 最值得尊敬的不只是自己熬過來,還想盡辦法幫助其他戰俘。戰俘營中禁止彼此對話,他研發像摩斯密碼的系統傳遞資訊。同僚被嚴刑拷打逼供時,他建立互助體系,彼此扶持。在他被俘虜的第三週年,大家用掃把和拖把打暗號,暗號是“We all love you”,可見他在戰俘營中的正向影響。回到美國後,他獲得了國會榮譽勳章和海軍榮譽勳章。

史托克黛爾悖論的內涵

James Stockdale 在訪談中提到:“一定要相信自己能獲得最後的勝利,絕對不可以喪失信心,但同時也必須很有紀律,不管眼前的現實是多麼殘酷,都必須勇敢面對,千萬不要把對未來的信心,和面對現實的紀律混為一談。”

當 Collins 問哪種人通常無法在戰俘營中堅持到最後,Stockdale 說是樂觀主義者。樂觀主義者會說聖誕節以前會被釋放,結果聖誕節來了又走;又說復活節以前會脫困,復活節也來了又走;接下來感恩節,第二年聖誕節又來了,最後這些人因為心碎而死。

Jim Collins 把這個現象稱作史托克黛爾悖論,樂觀的人反而在逆境中陣亡,這跟一般大眾認知不同。Collins 提到,關鍵在於直視現實的殘酷,同時對未來抱持希望。

相關理論探討

Martin Seligman 的理論

如果長期追蹤我們 Podcast,知道我們花很多篇幅談正向心理學,其中一大塊講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的養成及思維訓練。這部分一定要提到正向心理學之父 Martin Seligman。

他的理論是,樂觀者在壓力之下的表現和韌性更強,但樂觀者比起悲觀者更容易扭曲現實。所以他提出務實的樂觀主義(Realistic Optimism),類似史托克黛爾悖論裡的概念。想知道更多 Seligman 的樂觀悲觀主義理論,推薦去聽 Podcast 第 11 集。

Arthur Brooks 的觀點

哈佛大學教授 Arthur Brooks 雖不是心理學學者,但花很多時間研究正向心理學文獻。他在著作中提到 2004 年的研究,探討樂觀和希望的分別。

樂觀是相信一切會否極泰來;希望不同於樂觀,希望是相信自己可以透過某種行動方式讓事情變得更好,差異在於行動。

在越戰戰俘營的例子中,樂天派期盼被釋放,現實一再打臉,最終鬱鬱而終;懷抱希望的人是務實的樂觀主義,知道現實嚴峻,會提出具體行動試圖改變現況。

Arthur Brooks 舉例,一個人生重病,醫生診斷不太樂觀。樂觀和希望都有助提升正向情緒,正向情緒會影響生理,如大腦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務實的樂觀主義者會正視診斷嚴重性,積極參與治療,尋找第二、三個意見,積極運動、吃得更營養、充足睡眠。研究顯示,在緩和病情方面,希望比樂觀更有影響力。

樂觀、悲觀與希望的區別

我個人認為,樂觀悲觀是後天養成的屬性或天性,雖有研究說有遺傳因子影響,但也有學說如 Martin Seligman 提到,樂觀悲觀屬性後天養成,大致在八歲以前養成,且大部分人相似於母親。科學不斷演進,有新研究、新理論,也有舊的被推翻,且科學總是蠻分歧的,要多聽多看多比較。

樂觀和悲觀是一種性情、特質,是“底”;懷抱希望是一種選擇,選擇如何面對逆境。改變性情特質要花很多心力且不一定能完全改變,但懷抱希望是一個念頭的轉換。

根據 Arthur Brooks 的說法,你可以是毫無希望的樂觀主義者,總感到無助卻有一切會否極泰來的自信感;也可以是充滿希望的悲觀主義者,看清現實殘酷,卻帶著自信,相信自己的行動和行為可以改善情況。無關乎本身是樂觀主義者或悲觀主義者,任何人都可以透過有意識的選擇來懷抱希望並實際產生行動。

實例分析

邱吉爾的例子

《從 A 到 A++》中提到邱吉爾,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角色。當全歐洲都是綏靖主義(姑息主義)時,只有邱吉爾堅決抗戰,對納粹採取零容忍政策。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想幫助邱吉爾,但因美國國內民情在珍珠港事件前不支持參戰而愛莫能助。

邱吉爾很有可能是罹患嚴重憂鬱症的人,悲觀主義者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但他在過程中懷抱全面抗戰的希望,且不逃避殘酷現實。開戰初期,他在正常作戰指揮體系之外建立統計局,持續提供最新、不經修飾的最殘酷數據,包含戰鬥機數量、飛行員折損數量、軍需品供應問題等。邱吉爾說:“我不需要鼓舞人心的美夢,事實勝於美夢。”他是懷抱希望的悲觀主義者。

如何懷抱希望

根據 Arthur Brooks 教授的說法,有兩步驟: 1. 勾勒出一個充滿希望的前景,在腦海當中把理想中的未來勾勒出來,當感到無助時,試圖朝這個方向改變想法和看法。 2. 預想自己在採取行動,進一步真正採取行動,預想行動結果並去做。第一步是樂觀者的思維,第二步是懷抱希望的人的具體行為,是關鍵一環。產生行為要從很小的事情開始,start from little,跨過第一道門檻,突破最大的靜摩擦力。

網路上有美國海軍高階將領在大學畢業演講,說每天早上從摺棉被開始,這件小事會帶給人自信和掌握生活的感覺,帶著這個自信和確實感去挑戰下一件事情,從小事情開始擴大行動範圍和影響範圍。這裡有個專有名詞叫蘇洛圈(Zoro Circle),有機會可以去查詢,YouTube 長影片中也有專門講這個的影片。

我的例子

我很愛踢足球,但年齡越大,跟十幾、二十幾歲的人踢球,在速度和身體對抗性方面越來越吃憋。再過五年、十年,難道還能提升速度和身體對抗性嗎?我覺得維持都很困難,難免有無奈和沒希望的感覺。

所以我開始思考,現在跟年輕人競爭很困難,未來只會更困難,似乎必須改變踢球方法,不能再靠速度和身體能力,要踢得更聰明、優雅。要踢得優雅,first touch(觸球)很重要,要能快速控下球、傳出去。

我就從每天花 15 分鐘開始,早上工作到一半做不下去,就出去挑球 100 下,一個月前可能挑十幾下球就掉下來了。然後對著反彈網,腳背、腳內側各 100 下,共 300 下觸球。下午工作到一半悶了,再出去做一次,一天花 30 分鐘,有 600 次觸球。一場足球比賽能觸球 50 次就很多了,這樣一天 600 次且只花 30 分鐘,是很有效率的練習。一週做四到五天,一週就有 1200 到 1500 次觸球,幾個禮拜下來,在比賽中我越來越能輕鬆控球、傳球,場上判斷時間變快,持球時間變短。

史蒂芬科維的理論

史蒂芬科維在《與成功有約》中提到,遇到事情要把事情劃分為三種類別: 1. 可以直接控制的問題:相對簡單,改變自己的習慣即可。改變習慣有個 20 秒法則,是 Sean Achor 在著作中提出的。讓想養成的習慣變得容易,能在 20 秒之內接觸到。比如要養成閱讀習慣,把書拿出來攤開放在書桌上,省去去書櫃翻書、拿出來、打開的 20 秒,降低難易度,更容易開始。 2. 可以間接控制的問題:無法靠改變自己改變問題,但可以發揮影響力。比如想提升足球隊整體實力,自己拼命練球沒用,足球是團體競賽,可以發揮影響力,邀隊友一起練球、請教他人。 3. 無法控制的問題:必須學會處之泰然。這部分有很多正向心理學的範疇,Podcast 中有提到如何降低焦慮感,有興趣可以去聽。史蒂芬科維的理論可以在 Podcast 第 17 集《如何規劃人生》中收聽。

結論與延伸

就像 James Stockdale 所說,首先要相信自己能獲得最後的勝利,但也要直視殘酷的現實。希望和樂觀最大的差別在於採取能改變現況的行動,行動不需要一開始就很大,start from little,一點一滴擴大行動範圍和影響範圍,這樣就能帶著希望面對任何挑戰、困境或痛苦。

另外,我們都聽過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正向心理學之父 Martin Seligman 跟美國陸軍有長達數年的共同研究指出,美軍深知參戰後有高比例可能罹患 PTSD,卻忽略了臨床上創傷後往往伴隨著創傷後成長,這是在知性、情感、社會連結、靈性各方面的巨幅改變,且臨床上經常發生。

當遭受困境、壓力、痛苦時,採取的應對措施和心態會左右是沉淪還是巨幅成長。男生當兵時就能看出來,有些人沉淪,有些人成長,個性、能力各方面提升,跟家人關係變得更好。這跟懷抱希望不謀而合,採取什麼行動就會左右是否得勝、成長、有希望。

聽眾回饋

最後念念聽眾們給我們的意見和回饋:

  • Variation 5:很有深度的內容,主持人清楚的口條及觀念的分享,可以幫人看到事情的不同面向。

  • Tino:真誠,是一個很認真的頻道。

  • Ray Ray:整理得好好,半夜邊弄工作邊聽,決定再找一個能更專心的時間再來聽一次。

  • Ariel:今天邊運動邊聽,整場內容非常舒服,含金量非常夠,很喜歡 J2 做的跟情緒相關的影片,可以透過知識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很好地掌管與別人相處要如何應對。

  • General Han 1002:竟然看到眼眶泛淚,謝謝 J2 幽默誠實的分享,而不是強灌雞湯,本質不容易改變,可以讓人進入接受階段,然後學習而多了選擇的能力。

  • YML:很生活化的分享,深刻的認知思想,其實不容易,歌有料,弟謝謝你。

非常感謝這些留言支持的聽眾朋友們。

尾聲

如果你行有餘力,經濟有能力,想給我們一點鼓勵,可以在資訊欄位找到最新開的 DONATE 連結,會非常感謝。但務必要考量經濟能力,先照顧好自己。也可以給我們按讚、留言、分享、訂閱,給五顆星評價。

Thank you guys very much. God bless you. Have a good night. 晚安,Bye bye。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ummarize a New YouTube Video

Enter a YouTube video URL below to get a quick summary and key takea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