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面積小於紐約市的袖珍島國,卻是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也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其人均 GDP 甚至超越了英國、美國、法國等已開發國家。 六十多年來,新加坡已從一個殖民貿易港轉變為一個令全球羨慕的繁華金融中心。 它被譽為任何尋求發展強勁高科技經濟體的國家的典範。
新加坡成功的秘訣
新加坡的財富是執政黨自獨立以來數十年規劃的成果。 那麼,新加坡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隨著領導層 20 年來首次變更,它能否繼續繁榮?
建國初期:轉型為製造業基地
1965 年新加坡獨立時,首任總理李光耀和其他開國元勳意識到它存在一個經濟問題:缺乏天然資源。 因此,如果他們想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並吸引外國資本,他們就需要建立國家的製造業。
-
地理位置優勢: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賦予其優勢。 它可通往麻六甲海峽、印度洋和南海,使其成為重要的航運樞紐。
-
勞力密集型產業: 最初,新加坡將自己轉變為一個製造業基地,首先著重於勞力密集型產業,以消除高失業率。
轉型為金融中心
李光耀始終將製造業視為邁向更發達經濟體的墊腳石。 他奠定了基礎,這是一個穩固的金融和法律體系,穩定且很大程度上廉潔的政府,確保公共交通系統高效,並擁有世界一流的醫療保健基礎設施。
-
金融自由化: 在 1980 年代,李光耀開始為現在新加坡最大的財富來源——金融業——奠定基礎。 效仿美國和英國等地的做法,他放寬了對金融服務業的監管。
-
吸引跨國公司: 這種做法的遺產在今天顯而易見。 4200 家跨國公司在此設立了區域總部。
低稅率與知識型經濟
低稅率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新加坡的企業所得稅率僅為 17%,某些活動甚至可降至 13.5% 或更低。 這也因為李光耀的繼任者吳作棟繼續傾向於吸引大型企業。
-
知識型經濟: 新加坡將重點轉向知識型經濟,更加依賴創造力並培養新加坡的企業家。
-
宜居城市: 2004 年,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接任總理。 他意識到,為了保持企業和財富的流動,新加坡需要成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居住地。
打造旅遊目的地
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必須成為一個旅遊目的地本身。 這一直是新加坡成功的關鍵。 它在 1970 年代開始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填海工程。 多年來,這個空間不僅建滿了辦公室和公寓樓,還有娛樂中心,改變了城市的天際線。
-
發展娛樂產業: 其中一個例子是引入 F1 夜間賽事。 政府也歡迎賭場或綜合度假村,正如它們在新加坡被稱呼的那樣。
-
吸引高淨值人士: 時機無可挑剔,因為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正在蓬勃發展。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非常適合吸引該地區的超高淨值人士,他們既可以享受賭場和夜生活,也可以停泊資金。
結果是,在李顯龍任期開始時,新加坡管理下的總資產價值從 4200 億美元躍升至 2022 年的 3.6 兆美元。
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雖然新加坡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但其領導層因對公民自由和媒體的限制而受到一些批評。
-
限制公民自由: 新聞自由必須服從於新加坡完整性的首要需求。 在李光耀的治理下,主要的批評之一是新加坡存在這種恐懼氛圍。 人們害怕批評政府。 後來的政府也因保持嚴格控制而受到批評。 抗議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非法的。
-
社會轉變: 政府肯定意識到其人口正在發生變化。 它更加多樣化,也更加敢於發聲。
新加坡的未來
與此同時,隨著其他國家學習其增長模式,新加坡需要保持競爭力。 氣候變化正成為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
新任總理: 這就是黃循財作為該國新任總理所繼承的新加坡。 黃循財在公共住房中長大,因其在該國應對 COVID-19 疫情方面的領導能力而受到讚揚。 他被認為更具有平民風格。
-
繼往開來: 我們應該在今天所擁有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我們應該肯定並加強對新加坡有效的方法。
內部問題與挑戰
雖然人民行動黨仍然是執政黨,但其受歡迎程度正在下降。 未來幾年將出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的政治鬥爭。
-
貧富差距: 財富的積累帶來了自身的問題。 房價上漲,生活成本上升。
-
外勞問題: 新加坡增長模式的一部分是吸引外國勞工。 但是,太多的外國勞工湧入引起了公民的擔憂,即外國人正在搶走太多的好工作。
-
人口老化: 該國迅速老化的人口也將給勞動力增長和政府支出帶來壓力。
因此,無論是管理不滿情緒還是引導新加坡繼續發展成為科技中心,黃循財的工作都是維持這個城市國家來之不易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