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下的「無用階級」:重新定義人生價值
人工智慧帶來的職場變革
在凌晨,一位朋友傳訊息給我,說他被調到新職位,不是因為犯錯,也不是績效問題,而是那份工作本身已被人工智慧取代。我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不禁思考下一個會是我嗎?如今,這樣的事件越來越頻繁,工作被重新分配,職位被淘汰,原因很簡單,人工智慧能以更低成本更快完成工作。這感覺不像是失業,更像是系統悄悄抹去名字,世界正在被重寫,演算法從來都不是中立的。
根據2023年世界經濟論壇報告,超過41%的全球公司已將人工智慧整合到核心流程中,如人力資源、內容創作和決策諮詢部門。這意味著,你可能還在職,但存在的必要性正一點點被削弱。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整個系統越來越不需要人類領導任何事情。
傳統價值觀的動搖
無論東西方,古人都將被需要視為人類價值的起點。孔子曾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亞里斯多德也說:「人天生是政治動物。」但今天,我們面臨一個重大問題,我們變得越來越不必要。
人工智慧不僅是工具,它能設計任務、規劃策略、優化流程,甚至決定如何進行,取代人類。人類的地位變得微妙,從原本的領導者變成不必要的邊緣角色。生育率迅速下降,甚至出現少子化危機。中國的結婚登記數逐年創下歷史新低,美國年輕一代也越來越推遲結婚生子。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UN DESA)和經合組織(OECD)的報告顯示,大多數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家庭規模正在縮小,單身家庭比例飆升,傳統家庭功能正在被重新定義。
家庭結構的變化
很多人認為這是經濟壓力所致,但背後有更深層的邏輯。當個人無法確立自身價值時,家庭單位也會開始瓦解。在傳統觀念中,家庭是人在世界上的位置和人生目的的載體,你需要先有穩定收入,能承擔責任,才有資格成家。但對今天的人來說,不確定性太多,不只是愛情和孩子,就連未來本身都是未知。男性不再是唯一的經濟支柱,也難以找到新角色;女性經濟獨立後,不再視婚姻為必要出路。社會對家庭的支持逐漸減弱,房價飆升、養育孩子成本高昂、工作越來越不穩定、退休無法保障,這些因素都導致家庭的弱化,成家不再是必要,而是高風險的賭注。
中產階級的崩潰
35歲的程式設計師林先生,原本是大公司的高級員工,年薪百萬,日子平靜而美好。但公司進行結構優化裁員,他找了半年工作都沒著落,最終為了還房貸和維持生計,決定擺地攤賣小吃。成年人的尊嚴和驕傲,都在燒烤攤的煙霧中消失。這不是個案,而是中產階級可能崩潰的縮影。
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自1971年以來,美國中產階級的比例穩步下降,到2023年降至51%,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美國人不再屬於中產階級。其中,一部分人抓住科技紅利逐漸上升,另一部分人則被取代慢慢下降。歷史上,19世紀工業革命導致許多工匠破產,成為新的城市貧民;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汽車城底特律大規模裁員,數萬名工人一夜之間失去工作,直接從中產階級滑落至失業。
心理層面的衝擊
失業潮背後是更大的心理問題。過去人們的核心信念是「未來充滿希望」,讀好書、考好試、進好公司、一步步往上爬,但現在這條鏈條斷裂了。心理學家約翰·哈里將這種狀態描述為「慢性未來剝奪」,你不知道明天是否能延續今天。社會學家鮑曼也提出「流動現代性」的概念,在這個時代,沒有任何身份是穩定的,一切都在變化。中產階級從「生活的穩定器」變成社會走向兩極分化的一部分,一端是擁有科技和資本的少數超級精英階級,另一端是越來越多被系統排除的「非參考者」。
「無用階級」的定義
「無用階級」這個詞並不是詛咒的標籤,也不是統治階級陰謀構想出的概念,而是一種統計描述。當一個群體被排除在經濟產出之外,失去參與社會決策的能力,就會逐漸被系統視為「不需要參考的對象」。簡單來說,你所在的系統可能不會為你保留參與的位置。
這個詞最早由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提出,他寫道:「隨著演算法獲得決策和預測世界的能力,世界將逐漸分裂成一小群升級的人類和大量無用的人類。」這個預言如今正逐漸成為現實。無技能者失業,無法獲得福利;有能力者轉型,但收入不穩定。地位崩潰,年輕人選擇「躺平」,因為無論多努力,都負擔不起明天。這些人逐漸脫離經濟實體的角色,不是他們不工作,而是他們的工作與社會價值脫節。
世界銀行和經合組織的報告都顯示了類似的現象,全球青年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技能與職位不匹配成為普遍問題,心理健康惡化,與社會孤立呈正相關。也就是說,「無用階級」的定義不僅僅是沒有收入,還包括逐漸被排除在決策過程、貢獻和互動之外,最終成為邊緣化群體,一個社會不再想了解的人。
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我無法改變當前的社會狀況,也不提倡關閉一切,但我想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尋找希望,改變我們看待人的方式。過去,我們以勞動和效率衡量一個人的價值,這個框架曾經合理,因為社會依賴人來運作。但今天,當人工智慧可以24小時運作,不休息、不帶情緒,產出等於價值的邏輯開始崩潰。
你可以學習新技能、轉換職業、創業或經營媒體帳號,但無論做何選擇,焦慮都不會消失,因為底層邏輯沒有改變,只有生產時我才有價值。然而,這個想法本身值得深思。人類不只是社會的工具,也可以是陪伴、情感連結的創造者,是有審美體驗的人。人可以無用,但有其意義。正如老子所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一個人的價值可能不在於明顯的有用,而在於看似無用卻帶有情感和意義的存在。
擁抱新的可能性
「無用階級」最危險的地方不是它是否真的存在,而是它讓人們相信,只要不被剝削,我就沒有價值。如果社會不再依賴每個人的勞動來運作,我們能否把生活交還給自己?比如感受時間的流逝,欣賞藝術和風景,建立關係,玩耍,創造無用的美,尋求信仰,思考詩歌、歌曲和民謠,愛與浪漫。
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曾說:「人類不僅追求幸福或成功,還追求生命的意義。」在人工智慧時代,這是否有可能成為普遍現實?當工作不再是軸心,我們需要定義自己的軸心,不是為了表現,不是為了排名,只是為了我們存在的光芒。
深刻的無用感不是沒人雇你,而是你也買入了評估你的系統。但請記住,這個系統只是舊世界的產物,新世界甚至還沒有開始書寫,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共同創造者。如果我們改變心態,這場科技革命可能不是取代我們,而是給我們一個機會,重新定義什麼是真正的美好生活。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會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我知道你會說,這不是那麼容易,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怎麼生存?是的,那種未來真的一點都不容易,沒有基本保障,即使是最有詩意的生活也很難實踐。但我們必須懷抱希望和期待,不是嗎?
下一章,我們來談談社會應該給我們什麼樣的信心,讓每個人在探索生命價值時都能感到安心。如果你也感受到了時代的變化,歡迎留言告訴我,你認為生命的價值是什麼?還有什麼可以定義它?如果你喜歡這樣的討論,記得訂閱頻道,打開通知鈴。每一集都是對未來的彩排。現在,YouTube推出了全新的Hype功能,你也可以在影片下方分享一些Hype點,為這部影片加油。每一次鼓勵都是我製作這些節目的動力。下次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