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AI取代工作的憂慮
近來許多人擔心在當今的AI時代,自己的工作是否會被取代。有人申請了許多工作卻毫無結果,認為AI奪走了一切。不少有IT背景、在科技工廠工作的朋友也有此憂慮,例如寫Python腳本,如今也能被AI生成,不禁讓人思考996的日常工作意義何在。
業界大佬的觀點
黃仁勳的建議
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不久前到北京參加活動,在胡同裡被學生問到若重新選擇專業會學什麼。出人意料的是,他沒提電腦科學或AI,而是物理。這讓人震驚,原本以為他會說像是深度學習、資料分析或機器人學。其實他並非完全否定軟體和IT類,而是強調AI的下一個階段不僅是數字世界中的人工智慧,而是要動起來,從目前的第一階段生成式AI,走向第三階段的物理AI。
AI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生成式AI
目前我們處於AI的非常早期階段,主要使用生成式AI。它整合大量資料,像Gemini、ChatGPT、Grok、Perplexity等新模型,運用強大演算法識別和預測。無論寫郵件、創作圖片或依偏好推薦影片,都是聰明的數字大腦,分析過往行為和資料來預測下一步。因此現在大家瘋狂建立資料中心、購買NVIDIA顯示卡,創造日常運算能力,標註所有資料以分析需求。但此階段的AI像有天賦的數字鸚鵡,能創造和模仿,卻無真正的邏輯和自我意識,完全依賴人類給予的資料,無法解釋真正原因,更多是提高生產力,例如10人的工作現在3到4人就能完成。
第二階段:推理式AI
第二階段是推理式AI,它不僅基於現有資料預測,還會像人類一樣進行邏輯推理和自我思考,甚至能自動化並不斷改進。能更深入理解因果關係,解決更抽象複雜的問題,從簡單的數字大腦演變成具有初始意識的智慧體,如同能獨立思考的數字員工,能分析、規劃和改正錯誤,提供戰略解決方案。所以當前AI模型非常強調推理,即邏輯推理,而不只是簡單的訓練資料,這也是偏好AMD的原因,因其顯示卡非常注重下一階段的推理。
第三階段:物理AI
第三階段是未來10到20年將形成的最終形式,即物理AI。此時AI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不僅局限於螢幕,而是有實體形態。例如能理解物理定律,滲透到生活各方面,像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過去幾年AI浪潮主要幫助寫程式碼、生成圖像、翻譯語言等,進入物理AI後,AI不僅能思考,還能移動、運動、接觸和感知。例如AI寫Python腳本能秒完成,但讓機器拿雞蛋且不弄破卻非常困難,因為此時AI需要理解摩擦力、重力、機械結構和空間收集,這是目前AI完全不具備的,難度可能是現在的幾百倍甚至幾千倍,因為不再是虛擬世界,而是真實的三維空間,有數百個變數。
黃仁勳認為未來10年機器人將大規模進入工廠,倉儲、物流、醫療甚至家庭服務業都可能有大量機器人,這也是他建議年輕人學習物理和科學的原因。例如醫療領域的精準AI手術機器人,能進行連最好的醫生都難以完成的微創手術,在非常小的窗口進行精確操作,還能智能補牙,以毫米級精度完成牙齒修復。家庭服務方面,若有機器人幫助整理房間,它需要知道地上是什麼垃圾、在哪裡撿起,並自動規劃最精確高效的整理方式。護理服務也是如此,全球人口老化嚴重,中國和美國有很多老人退休,需要全天照顧老人,提供陪伴和醫療協助,這也是AI未來的良好應用場景。教育方面,AI能根據每個孩子的學習進度進行個性化教學,這也是未來的方向。
軟體工程專業的局限性
回想大學時學習Python和Java,自己寫出能成功運行的程式碼會很有成就感。但現在AI能在幾秒內寫出大學學的所有程式碼,且更快更好。例如為搭建雲伺服器幫助VPN,請ChatGPT根據需求寫VPN規則,幾百行的複雜程式碼一兩分鐘就能寫好且基本無錯誤。因此僅懂寫程式碼很容易被AI取代。過去十年,許多人認為學IT和CS是成功的職業選擇,大公司通常給予高薪,但現在這份「金飯碗」似乎有些動搖。
此外,AI在舊市場的應用不佳,是因為歐美已完成很多工作,且這一趨勢40年前就開始了。2022年外包產品數量顯著增加,AI使外包團隊以前無法做到的事情變得容易。以前在英國科技工廠工作,印度或菲律賓的外包團隊難以理解客戶需求,與歐美團隊溝通也有問題。雖然AI不能取代人,但能完全提高海外外包團隊的生產效率,雇主更願意將英美高端軟體工程師的工作外包給印度,這也是歐美IT工作難找,而印度過去兩年工作增加10%到20%的原因。
如何應對AI時代
若正在考慮選專業或轉行,仍可考慮學習軟體開發,但只能將其視為工具,而非職業生涯的終點。要降低自己的可替代性,不僅會寫程式碼,核心價值還在於能管理AI,讓AI工具以更低成本、更少錯誤、更快地完成工作。未來的工作發展趨勢是AI與人類合作,這樣能力能大大擴展,每個人都能成為能處理各種AI的超級個體。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AI就像私人秘書,能幫助處理很多事情,但總體指揮和協調仍需人類完成。例如同時讓AI為每支股票做深入研究、為視頻做大量研究並生成圖像和視頻。要將內部工作或苦工轉變為巧工,不再浪費時間在AI能高效完成的重複任務上,而是將其變成強大工具為我所用。同時,還需訓練與AI的溝通能力,即所謂的PROMP,PROMP的好壞直接影響AI給予答案的好壞。
人類情感和創造力的連結是AI無法取代的。以國際象棋為例,十多年前IBM的藍色巨人就能擊敗當時俄羅斯最強的國際象棋大師,十多年前Google DeepMind的AlphaGo能自學下棋並擊敗人類,但國際象棋的人氣在過去幾年反而上升,人們仍喜歡看人下棋。例如2022年國際象棋錦標賽觀看人數達60萬,是2018年的四倍。人類有情感需求,需要與他人連結,這是AI難以做到的。
年輕人如何為未來做準備
綜合黃仁勳和Sam Altman的觀點,年輕人需要建立基礎科學的基礎,如物理、數學和邏輯,這些永遠不會過時。還需要學習提示工程,知道如何使用不同指令完成特定任務,不僅是寫程式碼,而是真正指揮AI,提高效率。現在有大學開設相關課程,例如MIT開設了如何使用AI的課程,教導如何使用各種AI工具。
未來複合型核心人才更受歡迎,不僅要有理科能力,還要能結合其他領域,如理解物理的同時理解心理學,或理解AI的同時理解商業和金融。選擇工作時,個性也很重要,所謂個性決定命運,個性直接決定適合的職業類型。MBTI人格測試應該是最準確的,許多全球大公司招聘時也會讓員工做此測試,從生活場景中判斷個性。
自我學習也非常重要,不要只是默默等待學校的課程,在資訊時代,只要有心學習,網上的自學資源非常豐富。每個人都應該終身學習,不僅在學校,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後更有很多需要學習的。例如開始做YouTube後,每天都要學習很多新技能,如如何編輯視頻、了解YouTube的演算法並持續研究新數據。
總之,不要把AI視為敵人或取代工作的威脅,而要更積極地看待。AI不是敵人,而是放大器,能讓人更強大。未來,不是你領導AI,就是被AI領導。若你是年輕人,你想學習什麼?會選擇電腦科學還是其他?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最擔心被AI取代的工作。這是本期的分享,別忘了按讚和訂閱,若有朋友也對AI的轉變感到焦慮,也可以轉發給他。下次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