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黃仁勳一句話揭示未來AI戰局,美國圍堵中國失敗?台灣地位讓世界震驚!

黃仁勳AI戰略大揭密:台灣地位震撼全球!美國圍堵中國失效?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想了解全球AI競賽的最新動態嗎?我們將深入探討美國、中國和台灣在這個人工智慧世界大賽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從NVIDIA黃仁勳頻繁訪台,到各國積極佈局AI產業,本文將帶您一窺究竟。探索台灣在全球AI供應鏈中不可撼動的地位,以及中國在美國制裁下如何尋求突破。更別忘了新興勢力——中東地區的崛起!

Quick Takeaways:

  • 台灣掌握全球90% AI伺服器生產,是AI硬體製造的核心。

  • 中國積極發展本土AI技術,力求在美國制裁下突圍,華為成主要競爭對手。

  • NVIDIA同時佈局中美市場,在上海建廠,並計劃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擴大AI基礎設施。

  • 中東地區正崛起為全球AI戰略新興力量,積極投資AI技術和數據資源。

  • AI投資機會不僅限於NVIDIA,台灣的硬體供應鏈、晶片測試、散熱模組等相關企業也值得關注,包括廣達、星電子等。

NVIDIA 黃仁勳訪台掀起熱潮

Hello,大家好,歡迎回到我們的頻道。這幾天,NVIDIA 的黃仁勳新聞再次刷屏。是的,因為他現在在台灣。我每天都關注他的新聞。今天我們要談論超熱門的 AI 世界大戰話題,並分析美國、中國和台灣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說到 AI 芯片競爭,先從最近的新聞說起。幾天前,NVIDIA 的黃仁勳回台灣了,我看到他在那裡講台語,感覺他在台灣就像個明星偶像,無論去哪吃飯都有人追捧。

他來台灣是因為做了很多大事,其中最大的一件是宣布要在台北北部建一個新的辦公區,叫做 NVIDIA XINSU,我覺得這個名字很有意義,像星座一樣。星座在宇宙中,由許多星星組成一群,這很適合台灣,因為台灣在 AI 領域有著無可匹敵的地位,是一個產業群,整合得非常好,所以在 AI 方面有很強的競爭力,基本難以超越。

台灣在 AI 技術革命中的關鍵地位

這不只是一個新辦公室,更象徵著 NVIDIA 要在台灣加大投入的決心,這其實很耐人尋味,台灣在中美博弈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在台北的 Computer X 活動中,黃仁勳說台灣是 AI 技術革命的引擎,所以我認為台灣在 AI 技術革命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先看數據,很嚇人。在 AI 領域,台灣 90% 的 AI 伺服器生產來自台灣,超過 60% 的高端硬件來自台灣,台積電是領軍者,80% 的 NVIDIA 芯片在台灣製造。

此外,台灣不僅滿足於製造模式,還積極推動 AI 研發。比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投入大量資金建立 AI 雲資源平台,支持大學生和初創企業利用國家超級計算機進行研發。2014 年,台灣還推出了 AI 促進法,推動 AI 人才培養,包括減稅等措施。

中美 AI 競爭與 NVIDIA 的布局

這其實有點像一場 AI 冷戰,一場全球冷戰。結合幾天前的新聞,黃仁勳也去了中國,並宣布要在上海建一個新的 NVIDIA 工廠,其在上海的布局有些不同,主要是為了規避美國對中國的制裁,還表示會專門為中國開發一款芯片。

由於美國對 AI 芯片出口的控制,事實上,最先進的 H100 和 H200 系列無法出口到中國。但 NVIDIA 不想完全失去中國市場,所以被迫推出了中國版的 Blackwell B20 和 B30,這是一款有點受限的 AI 芯片,儘管受限,但其性能已經很好了。

他在上海走出這一步是為了突破中美之間的競爭,所以我覺得黃仁勳野心很大,一方面不想失去中國戰場,另一方面又想在台灣有更多作為,也就是想在中美兩邊都做好。

他在美國也加大了投入,宣布將投資 5000 億美元建設 AI 基礎設施。因為《金融時報》有一篇特別報導,我當時詳細看了,他在台灣的 Computer X 上自己也說了,美國在中國的 AI 發展失敗了,因為這次 NVIDIA 的損失很嚴重,他說 2019 年和 2020 年,NVIDIA 在中國 AI 芯片市場佔比 95%,現在已經降到只有 50%。

所以他認為最大的威脅其實來自華為等本土競爭對手。華為基本上是中國國家體系支持的公司,中國的那些大雲計算公司,如騰訊、阿里巴巴,現在越來越多地選擇華為的芯片來支持本土公司,除了中國,我想沒有其他國家能做到,因為中國體量龐大。

黃仁勳還說中國在 AI 方面很有競爭力,之前我們看到過 DPC,他認為美國可能領先一點,但不多,美國很可能在 AI 方面被中國超越。

因為我覺得中國很有創新精神,他們不只是簡單地跟隨美國的老路,他們會有不同的想法,比如 DeepSeq,為什麼它比傳統的 AI 模型更高效?因為它使用了一種叫做數據過濾的方法,通過其他模型訓練自己的模型,數據過濾後,效率會高很多。所以,像 TikTok 或 AI,我覺得中國會出現一些我們從未見過的東西。

AI 投資的思考

現在 AI 是歐美那樣的模型,基於計算能力和超級大數據,很多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方法效率很低,因為要考慮需要多少電力和計算能力,這其實是一種自然投資。雖然 AI 是改變人類生活的創新,我認為現在不是泡沫。

但它的投資是日常投資,基本上是數千億美元投資 AI。現在我也在想這是否真的是一筆好投資。很多人說 AI 會是泡沫,首先,我認為 AI 絕對值得,比如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 AI,幾乎每天都用,不只是處理最基本的文本和著色,我最近在裝修新家,甚至用 AI 幫我出效果圖。

真的很神奇,比如我拍了一張房子的照片,說按照我現在的布局,幫我加點軟裝或看看顏色搭配,甚至刷油漆時,我先用 AI 給我出一張效果圖,然後再選顏色,這種生活上的改變是真實的,不是能解決問題的泡沫。

但儘管有用,並不意味著現在正在做的所有事情,或者這些股票的估值,完全沒有水分。比如 2000 年出現的互聯網泡沫,互聯網真的給整個互聯網帶來了非常革命性的變化,但那時的泡沫真的是泡沫。

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我們可能需要在未來幾年回頭看看,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用計算能力來堆積一些東西,或者是否有更高效的方法。因為現在我們在投資股票,我投資 Nvidia 很多年了,整個 AI 生態系統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投資。

全球 AI 格局與投資機會

比如上游,比如他製造芯片的設備,這次美國在創新、算法方面走到了最後,而台灣則保持著所有的信用,基本上全世界都基於台灣的信用。

中國也想突破,在美國的制裁下突破,這真的是幾個大頭之間的戰鬥。除了台灣、中國和美國,現在還有一個新玩家,就是中東地區,它也在迅速崛起,成為全球 AI 戰略的新版本,尤其是在美國、美國、美國和卡塔爾這三個國家。

因為他們都很富有,所以宣布了很多投資來建立 AI。包括 Shutter 說要在 2027 年成為世界五大 AI 硬件製造中心之一,他想嘗試複製台積電鴻海的模式。卡塔爾的投資局也在投資英國 AI 芯片公司的股票。

現在有點像什麼呢?中東和台灣有互補性,也就是說,雖然中東國家目前還沒有台灣的生產能力,但其財力非常雄厚,此外,它有很多數據資源,比如有很多大規模的醫療和能源數據,可以作為垂直場景的 AI 模型。

然後就像台灣提供計算硬件和芯片製造能力,中東提供資金、能源補貼和數據資源,歐美方面則派出一些研發人員提供最新的創新技術,所以這有點像未來可能會形成一個三角形,即東亞製造、中東提供資金、歐美提供算法的新格局。

普通投資者的 AI 投資機會

最後,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在 AI 大潮中的機會在哪裡?NVIDIA 一直是 AI 領域的股東,雖然股價前段時間有所下跌,但最近又回到了 131。除了 NVIDIA,我們還可以關注什麼?

比如先看看台灣,其實有很多硬件供應鏈單位,上下游,比如芯片風洞測試,包括那些散熱模具等,其實都是台灣上市公司。比如廣達是全球 AI 伺服器的龍頭,星電子是 IC 平台的領軍企業,還有 A.I.G.P.U.,它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 AI 伺服器,它們的價格波動很大。

另一個是 Armholding,這是一家英國公司,所有 AI 芯片使用的結構都是 ARM,包括智能手機。下一個是 ASML,這是荷蘭的一家光刻技術公司,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這也是我自己長期持有的一家公司,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光刻技術公司。

我為什麼投資這家公司?因為它符合沃倫·巴菲特所說的,要看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它是否有非常非常深的護城河,我認為 ASML 有非常非常深的護城河。

此外,還有剛剛提到的中東新戰場,雖然目前上市的可投資地方不多,但事實上,一些私募基金已經成立。比如你可以投資與阿布扎比 G42 相關項目的全球 PE 基金,還可以關注一些未來可能上市的公司,比如沙特阿拉伯的 Neon AI 技術公司。

也就是說,你可以在別人之前設立這些新公司,這意味著你在等待下一個類似 NVIDIA 的奇蹟。

總之,AI 的發展不僅從單一技術突破走向全球加速,目前台灣正利用其非常強大的供應鏈成為全球 AI 製造的核心,中國也想以非常驚人的速度突破並建立自己的 AI 平台。

所以對於我們投資者來說,我認為我們需要把握這種結構性變化,而不是只把重點放在某一隻股票上。當然,整個 AI 產業也非常受地緣政治變化的影響。你對 NVIDIA 總部選在台灣有什麼看法?你對未來 AI 產業最期待哪個國家或地區?請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不要忘記點贊和訂閱我們的頻道。好的,下次見。再見。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Summarize a New YouTube Video

Enter a YouTube video URL below to get a quick summary and key takea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