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困境
想像一下,那些你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社交活動,對你來說變得不可能。例如,你受邀參加工作面試,你急需這份工作和錢,也準備好了回答內容。但當面試官請你自我介紹時,你卻心跳加速,擔心心臟病發作,最終無法開口。
又或者,你在大學課堂上,有個可愛的女孩坐在你旁邊跟你打招呼、問你名字,你很想和她做朋友,卻發現自己額頭冒汗、臉紅耳赤,張開嘴卻說不出話,感覺像個傻瓜。
再看看北京的一所幼稚園,孩子們笑鬧、聊天、哭鬧,一片喧囂。而五歲的蘭卻僵在後面,動彈不得,無法說話、笑或哭,直到老師來帶她坐到座位上,她也一直沉默到放學,不與任何人交談或互動。
然而,當天下午在家裡的蘭,卻是另一個模樣。她和兄弟姐妹玩得開心,充滿活力,不停地說話,是個快樂、吵鬧的小女孩。為什麼蘭在幼稚園和在家裡判若兩人?
社交焦慮症與選擇性緘默症
對大多數人來說,說話、回答問題、提問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但對患有社交焦慮症和選擇性緘默症的人來說,說話卻異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通常,他們在家裡可以正常說話,但一旦離開舒適區,就會變得沉默。
以 25 歲的明為例,他從小就有嚴重的社交焦慮,遇到陌生人或老師時會躲在媽媽腿後。隨著年齡增長,選擇性緘默症愈發嚴重,13 歲時不再和朋友說話,15 歲時不和家人說話,16 歲因害怕而輟學,如今更是不和任何人交流。明很有藝術天分,卻因選擇性緘默症無法上大學、工作或交朋友,潛能被束縛。
為何長期未被察覺
明的選擇性緘默症為何多年未被發現?假設你是明小學一年級的老師,班上有很多調皮的孩子,有人跑來跑去、大喊大叫,甚至要打鄰座的同學。而明坐在角落,安靜乖巧,不打擾任何人。作為老師,你很可能先去阻止那個要打人的孩子,而不是去關心明為什麼這麼安靜。
社交焦慮症的普遍性
21 世紀是焦慮的時代,它影響著我們每個人。廣州醫科大學的研究發現,中國大陸焦慮症的終生患病率高達 41%,社交焦慮症的患病率約為 5 - 10%。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認識的人中有社交焦慮症患者,因為他們默默承受著痛苦。
科技革命讓情況變得更糟,人們更容易躲在手機後面,逃避社交活動。極端情況下,出現了“宅”文化,很多年輕人足不出戶,過著虛擬、有限的生活。
社交焦慮症的成因
社交焦慮症的成因包括個人的天性、基因、氣質,以及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如家庭、學校、工作、朋友和文化。有時,我們的本性與所處的環境不匹配,就會感到不知所措和焦慮。社交焦慮症患者就像脆弱的蘭花,需要適當的光照和水分才能成長。
如何幫助社交焦慮症患者
幫助社交焦慮症患者可以分兩步:理解和意識。如果明的老師早知道他患有社交焦慮症,可能就會阻止情況惡化,讓他參與社交活動,從而改變他的人生。老師、家長和配偶的理解和關注非常重要。
具體做法可以分為“該做”和“不該做”。不該給患者施加壓力,讓他們做超出承受範圍的事,如老師強迫孩子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或老闆要求員工做報告。
該做的是,逐漸提高患者的舒適區,幫助他們提高社交能力。例如,老師可以主動接近沉默的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從手勢交流逐漸過渡到語言交流;老闆可以讓員工在家準備 PPT,然後在工作會議上播放,作為現場報告的預演。
蘭的故事
六個月前,蘭的老師和家長接受了指導,學習如何一步一步地幫助蘭提高社交能力。他們使用了各種方法,如播放她在家裡的錄音、邀請媽媽到幼稚園幫助她說話等。最終,蘭從沉默變得能在幼稚園說話、和朋友玩耍、回答老師問題,就像蘭花綻放一樣。
結語
讓我們了解選擇性緘默症和社交焦慮症的表現,傾聽並緩解那些默默求助的聲音。社交焦慮症和選擇性緘默症離我們並不遙遠,這個房間裡可能就有人正在與之抗爭。讓我們看見那些看不見的痛苦,撫平他們的心靈創傷,最重要的是,傾聽並幫助那些默默承受痛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