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的本質
一般提到中年危機或35歲危機,我們擔心的是年紀大了,沒有公司願意雇用,失去工作就等於失去收入,從而產生危機。這背後其實反映出絕大部分人過於依賴公司,必須藉由公司才能賺錢。
破局之道:收入多元化
要破局35歲危機,就需要減少對公司的依賴,實現收入多元化。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廢話,但先別急著下結論,看完這個視頻再說。
如何實現收入多元化
可以從構建自己的小生意開始。具體做法是,不管用什麼方法,先賺到除工資以外的第一塊錢。例如賣自己設計的Notion模板,或者總結的雅思寫作模板。在賺這一塊錢的過程中,能對產品、營銷和商業有基本認知,這是非常珍貴的經歷,能讓我們從打工人思維轉變為創業者或創造者思維。
在公司工作時,我們往往只是一顆螺絲釘,忙忙碌碌卻不太了解真實的商業運作。而賺這一塊錢時,有機會參與很多重要環節,像是產品定位、目標用戶群調研、產品上線後的營銷,還能看到銷售數據,如月活、付費轉化率等。這些核心數據在大廠很難接觸到,因為需要高權限才能獲取。
當這一塊錢到賬時,還能了解支付渠道、稅務等問題,清楚哪些人會從收入中分一杯羹。總之,賺這一塊錢的目的是完成從打工人思維到創業者思維的蛻變。
構建真正的產品
完成蛻變後,就可以考慮構建真正的產品,做自己的生意。
分析自身優勢
首先要分析自己的優勢,英文稱為“unfair advantage”。這不是指天賦,而是比一般人強一點點的地方,甚至可以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獲得。
例如,YouTube上有個加拿大女卡車司機,把開卡車的日常剪成視頻上傳,流量很高。她原本也不會開卡車,但通過一兩年學習掌握了這項技術,這就成了她的“unfair advantage”,並以此賺錢。
再說我自己,如果想繼續當Youtuber,會開通英文頻道,以老外眼中的老外身份談論中西方的差異。要做好這些,至少需要過關的英語口語,以及對當地規則和文化的了解,而這些我可以通過未來兩年的工作訓練出來。
如果現在沒發現自己有特殊優勢也沒關係,可以從現在開始規劃未來的路,通過一段時間獲取“unfair advantage”。
找到利基市場
有了獨特優勢,就可以找屬於自己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也就是小众需求的市場。這種市場競爭壓力較小,初期不需要太多用戶,只要有一些忠實的付費用戶就能養活自己。
有個“1,000個真實的粉絲”(one thousand true fans)理論,只要有1,000個忠實的付費用戶,就能支撐產品的迭代和開發。所以一開始可以優先關注小众需求的市場。
解決精力不足的問題
當開始構建產品時,可能會發現精力不夠用,工作消耗了大量精力,下班後只想休息。我的經驗是早睡早起,早上起來先做自己的副業,把最好的精力投入到產品上,然後再去上班。
這時就需要做一個抉擇,是選擇打工晉升,還是脫離公司依賴自己創業當老闆。如果選擇後者,打工只是臨時過渡、維持生計的方案,不必投入太多精力在工作上。關鍵是想清楚自己要走哪條路,想清楚後就只有取捨。
同時要提醒,選擇一條路後,要有承擔後果的勇氣。不只是嘴上說說,而是當事情真的發生時,能用實際行動證明。比如創業產品失敗,而同事升職加薪,不會陷入無限內耗和後悔中。所以在做任何選擇前,至少要有願賭服輸的覺悟,不能什麼都想要,否則會活得很累。
尋找創業靈感
前面說的都是理想情況,現實中有些人可能既沒發現自己的“unfair advantage”,也沒找到利基市場,但就是不想打工,想創業當老闆。這時可能欠缺的就是靈感,可以從網上尋找。
通過網站尋找靈感
-
Product Hunt:這是國外很火的網站,很多國外初創公司的產品會在上面首發。它有投票機制,會選出周榜、月榜等排名。如果產品有吸引力,獲得好名次,能通過這個網站獲取很多流量。很多產品經理和天使投資人都在上面找靈感,你也可以去看看,或許能找到感興趣且適合自己的產品,做出致敬友商的小生意。
-
Indie hackers:上面有關於獨立開發者的實用方法論。獨立開發不一定要自己寫代碼,上面有很多案例,完全不寫一行代碼也能構建數字產品。它會提供創業初期、獨立開發正式開始前需要考慮的問題,以及可能遇到的風險。如果是創業小白,強烈建議先去了解一下。
關注其他渠道
-
Twitter上的build in public:國外很多獨立開發者會公開分享產品進度和思考。這也是一種營銷手段,但可以通過關注它來尋找靈感。
-
高質量的newsletter:一般這種newsletter的作者會定期分享自己深度的心得,內容信息密度很高,能獲取很多有用的東西。
從自身需求找靈感
如果上述方法都試了還是沒找到靈感,還可以從自身需求找利基市場。
例如我之前開發過一款小程序,上線幾天數據不錯,我不斷刷後台看新增用戶等數據。後來想到自媒體博主可能也很關注自己的數據,尤其是粉絲量,於是開發了一款叫“粉絲知多少”的小組件APP,支持很多社交平台,如國外的Twitter、YouTube、GitHub,國內的微博、bilibili等。可以把小組件添加到鎖屏界面或主頁,有不同尺寸可供選擇,交互體驗和蘋果手機上股票小組件的交互邏輯一樣,能在鎖屏界面實時看到自己的粉絲量。
這個APP上線後,我完全沒在國外做任何宣傳,卻有20多個國外付費用戶。其中有個中東的TikTok博主,有70多萬粉絲,給我發了兩次郵件,一直問我什麼時候支持TikTok,他很想購買。我在第一版就留了TikTok的入口,寫著“coming soon”,但後來發現接入TikTok需要以公司名義申請API,當時我沒註冊公司,所以一直沒接入。
後來因為蘋果開發者賬號到期沒續費,這個APP被下架了。發郵件問過,只要再續費,24小時內會自動上架,但我因為乾眼症就沒再維護了。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我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找靈感,看看其他人是否也有同樣的痛點。一旦找到利基市場,這些小众用戶的付費意願是很強烈的,就像這個中東的TikTok博主。所以大家可以多關注自身的痛點需求,多發散思考。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通過構建自己的小生意來破局中年危機的一些理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歡迎在評論區交流。今天的視頻就到這裡,我們下個視頻再見,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