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人設:名聲、財富與權力的遊戲
在現今的網路時代,人設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你是否在乎自己在網路上的個人形象?當別人對你個人特質的解讀與你想要散發出來的不一樣時,你會感到失望嗎?這就是本文想要探討的主題。
人設的定義與演變
人設這個詞,大約在近七八年才開始廣泛使用。它指的是一個人的人物設定,例如有些人在電視上塑造出暖男、愛家的形象;有些人標榜自己愛運動、喜歡冒險,經常分享爬山、野外冒險的影片;還有些人走隨性風格,可能會罵髒話或批評他人,但大家並不覺得奇怪,因為這就是他們的人設。
人設的好處
簡單來說,人設能幫助人建立特殊性,而這種特殊性可以換取名聲,名聲又能帶來財富和權力。這個現象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
鄧南遮的人設策略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義大利將領鄧南遮打算用人設打下江山。鄧南遮原本是義大利最知名的詩人,一戰時五十幾歲自願參加空軍,並成功參與了維也納飛行,向敵軍廣發投降書,散發出濃濃的愛國主義。當時義大利內部有復興羅馬時期榮耀的聲音,鄧南遮抓住機會,透過魅力演講和文字,率領兩千五百人回軍攻打阜姆,順利拿下後插旗為王,自命為領袖。 在稱王期間,他給當地民眾定下規定:每天晚上吟唱詩歌開音樂會,燃放炮竹彰顯偉大。居民們不再信基督教,只信鄧南遮。然而,這些思想和行為改變導致治安敗壞,搶奪殺人事件不斷。鄧南遮的惡名昭彰讓附近國家反感,義大利政府於1920年舉兵討伐,鄧南遮聰明地投降,接受永遠退出政壇,但餘生可住在河岸別墅,享有美食、美女和用不完的古柯鹼的條件。
電影時代的人設
1890年代,能拍攝影像的機器出現,當時叫活動電影攝影機,拍出的東西在現在看來很粗糙,但在當時是奇蹟。愛迪生成立世界第一個電影工作室黑瑪麗亞,拍攝上千部作品,但那時電影不講求劇情和人物塑造,多為生活紀錄。 1905年,鎳幣電影院流行,門票只需5美分,1907年全美有2500家,1910年達1萬多家,看電影成為美國人的休閒娛樂。當時電影公司不透露演員姓名,演員也不認為應掛名。電影流行後,觀眾對影中人感興趣,寫信給電影公司詢問演員姓名,但電影公司為避免演員有談價格的籌碼,堅持不講。 萊姆勒在1909年創辦IMP公司對抗愛迪生的大型電影公司,他抓住觀眾對演員感興趣的點,在電影宣傳時帶上主角,讓大家看看影像中的人長什麼樣子,從此電影明星一詞出現。當時電影明星有兩個共同特質:從貧困家庭長大,靠努力走到現在;勇敢表現自己。這兩個特質打中當時美國人的心,因為社會變遷迅速,追逐明星成為精神寄託。 電影公司發現明星的私生活也是珍貴資產,開始有計劃地設計明星私生活,控制他們在觀眾心中的人設,以換取更好的角色、劇本、價格和代言機會。
電視時代的人設
1950到1960年代,家家戶戶有電視,拿人設換名聲、錢和權力更簡單快速。1960年9月26號,美國第一次舉辦電視總統辯論,甘迺迪和尼克森參加。甘迺迪上妝、穿深色西裝,對著鏡頭講話,看起來健康舒服;尼克森大病初癒,不願上妝,穿灰色西裝被背景顏色吃掉,看起來病懨懨,講話對著對手。觀看電視的人認為甘迺迪表現好,甘迺迪以0.1%之差擊敗尼克森。 尼克森敗選後組建熟知媒體語言的團隊,因為他發現適不適合當總統和在觀眾心中是否像總統是兩回事。在廣播版本的辯論中,尼克森獲得更多正面評價。他的團隊了解媒體、控制媒體力量,將想要的人設打入觀眾心中。1968年,尼克森成功復出,當上美國第37任總統。
社群媒體時代的人設
在人手一機、隨時上網的時代,人設的效果更劇烈。以卡戴珊為例,她在Instagram上有超過3億粉絲,創辦的塑身衣和美妝品牌市值數十億。 2000年初,卡戴珊是配角,沒什麼作品和才華。2007年,她和前男友的性愛影片流出,讓她一舉爆紅。隨後,她帶著光碟熱度開拍真人秀《卡戴珊家族》,在第一集就大談光碟一事,帶動高收視率。此時她的人設是大膽、直接、性感。 這些人設和流量帶動了她共同創辦的女裝服飾品牌。2010年,她從真人秀走進主流媒體,常出現在各大報紙上。2014年,她和饒舌歌手Kanye West結婚,登上Vogue封面,走向時尚圈,嘗試大膽、前衛造型,讓“時尚”標籤滲入人設。 她的美妝品牌KKW Beauty賣掉20%股份,套利2億美金。2019年,她創辦塑身衣品牌Skims,迅速竄紅。同時,她的人設不斷新增,當上母親後,常分享和孩子的點滴及育兒經驗,隨著品牌成功,又變成成功女企業家形象。 很多人批評卡戴珊的言行和光碟事件,但本文從人設角度探討。卡戴珊懂得透過現實動態、貼文、影片和粉絲營造同步感,讓粉絲覺得她像熟悉的朋友,久而久之建立信任感,粉絲願意買她的產品和品牌。
網紅的人設策略
網紅營造人設通常是為了增加識別性,讓自己更容易被記得。以吃播為例,常見人設有食量特別大、喜歡吃特殊料理、特別會形容食物等。有鮮明人設,被散播出去的機會更大。 相比之下,沒有這些人設加成的人,雖然用心做內容,但名氣擴散較慢。因此,每個想在網路發展的人都試圖透過影片、文字、Instagram排版或Threads發文來傳達自己是怎樣的人。 當人設準確且有市場時,相對應的業配和代言就會找上門。現在行銷公司更願意將錢投向多個聚焦特定領域的網紅,這是雙贏結果。
人設背後的問題
對於網紅來說,刻意營造人設擄獲粉絲、賺到錢,可能會有疑問:如果觀眾認識到真正的自己,會不會不喜歡?這會讓網紅自我價值感降低,找不到證明自己不錯的基礎。 他們還得一直扮演另一個人,拍不感興趣的主題,說違心之論,長久下來很不舒服。而且,一旦人設被爆出相悖的事情,會有很多人脫粉,網紅本人也會遭受網路攻擊。
粉絲的思考
粉絲根據人設挑選喜歡的明星、網紅沒問題,但如果一個人太用力維護某種人設,通常有點問題。生活中,身邊朋友說你有點改變,是正常的,因為人的思想和行為會隨時間和經歷改變。 如果從網紅、明星、KOL身上觀察到動態但緩緩的改變,且當事人未否認,那他們的人設可能不是刻意塑造的,更接近真實的他們。 如果一個人一直想保留某種人設,時常強調自己怎樣、會做什麼,那他可能一直拿另一種面目面向大眾。
結語
現在很多網紅不再追求完美形象,健身型網紅不怕告訴大家自己有偷懶不健身、不吃雞胸肉的日子。這是好的轉變,讓網紅不必太撐,活得像人,也讓粉絲減少焦慮。 我是Vincent,下次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