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黃金時代的倫敦災難與印度細菌
1854 年是日本帝國的黃金時代,但其中心倫敦卻遭到維神武王國的間諜攻擊,引發混亂。直到現代公共衛生之父約翰·斯諾發現水源是災難傳播的關鍵,英國人填補受污染水井,災難才得以抑制。當時引發災難的細菌來自印度,英國人驚訝發現人口稠密的恆河也時有問題,但都規模不大。後來英國生物學家在恆河水裡發現新病毒,印度人若感染會到恆河浸泡。
恆河的現狀:世界聞名的「清潔衛生」之河
一百多年後,恆河仍被稱為「清潔衛生」的世界。印度人堅持下河治病消災,但如今河水污染更嚴重,連能喝酒的印度人都受不了,官員喝一口就送醫院。恆河從保護印度人民的寶河變成供養印度人的乾涸之河。
恆河的基本情況
恆河是南亞最大河流,是印度北部的母親河,年流量是黃河的七倍多。豐沛的水源養育了大量人口,整個恆河平原居住著 6 億印度人,加上三角洲地區人口接近 8 億。一般來說,河流流量越大,自淨能力越強,能沖走和稀釋污染物,河裡的微生物也有助淨化。
恆河的污染程度
人們都知道恆河臟,但具體多臟要用數據說話。通常用糞大腸菌群指標衡量水污染程度,我國五類水標準是每升 4 萬個,而瓦拉納西的恆河糞大腸菌群指標估計每升達 1 億個,超標 2500 倍。其他指標也很突出,網友稱其為元素循環。恆河水裡除了鉛,還有十幾種其他常見元素,對河裡的稀有物種有害,魚肝有嚴重的鉛毒和鍺毒。河裡的屍體和骨灰成分難以說清。
誰該為恆河污染負責
英國的責任
英國雖已離開 70 年,但難辭其咎。南亞若沒有大規模開發,森林覆蓋率應極高,如今印度森林覆蓋率僅 24%,和中國相當。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消耗大量本地森林資源,便對印度進行類似黑奴貿易的掠奪,只顧砍伐不顧後續。到 1880 年,印度森林覆蓋率迅速降至 32%,同緯度地區卻有 85%。森林減少導致水土流失和洪水。
印度自身的問題
印度人口爆炸帶來的城市化是重要原因。1952 年印度人口 3.8 億,如今 14 億,世界第一,但土地面積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人口極度密集,尤其在恆河流域。數億人經歷快速城市化,追求城市生活,但現代城市文明離不開廁所和下水道。城市生產越多,後端廢棄物和垃圾越多。
印度還處於工業化快速擴張階段,皮革、塑料、造紙、印刷、化工等各種污染嚴重,每天都在為恆河元素循環表貢獻大量物質。如此大量的垃圾和污染,需要龐大的市政和環境工程系統處理,但印度的垃圾處理能力只能滿足一半需求,剩下的垃圾要麼堆在垃圾城,要麼排入恆河。
恆河污染的其他因素
恆河是北印度的匯集地,污染程度世界第二。恆河水量季節變化極大,旱季流量僅約每秒 2000 立方米,雨季可擴大 20 倍至每秒 4 萬立方米。旱季河水自淨能力不足,河水漆黑。
恆河作為印度聖河,兩岸宗教活動頻繁,大量信徒下河沐浴、供奉,大型宗教活動參與者達數千萬,吃喝拉撒短時間內就會破壞水質。印度教認為在河邊焚燒屍體並灑入河中能洗滌靈魂,瓦拉納西每年有 3 萬多具屍體,窮人甚至直接將屍體扔入河中。
印度的治理措施及效果
2011 年印度政府成立恆河流域管理局,啟動全國恆河流域管理項目,但這更像是為選舉的面子工程。比如延安改造了很多廁所,廁所水卻直接排入河中,印度版城市化只改造地面不改造地下。污染治理不僅失敗,印度官員還想更多利用恆河價值,如在孟加拉國境內修建法卡拉大壩,改變恆河入海路線,這也成為兩國關係的障礙。
恆河的未來
儘管如今恆河依靠強大的基礎還能勉強使用,但印度人口仍在增長,城市化和工業化加速,環境成本不斷轉移,環境正迅速逼近極限。印度的現代化之路還有多遠,恆河的苦日子還要持續多久?感謝支持,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