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来马来西亚我找到了归属感,今天我要认真回答你们的问题,我喜欢马来西亚吗?以及背后的逻辑。

海外華人尋根之旅:在馬來西亞找到歸屬感?解答你對大馬的疑問!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身為龍的傳人,海外華人的根在哪裡?我們常常自稱炎黃子孫,但身處異國多年,這份歸屬感是否只剩下符號?本影片探討海外華人在文化傳承上的深刻體會,特別是在馬來西亞的見聞,對比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變遷,引發對身份認同的思考。探尋【海外華人】的文化傳承和歸屬感。

Quick Takeaways:

  • 馬來西亞的傳統文化保存完整,年味濃厚,超越中國本土,例如新年時的舞龍舞獅、團圓飯等。

  • 中國家族記憶流失,許多家族因歷史變遷而失去完整的家族歷史。

  • 馬來西亞華人保留了完整的家族族譜,甚至按照輩分命名,血脈相連的感覺強烈。

  • 中國近百年來的變動,如政治運動、土地改革、城鎮化等,切斷了家庭系統。

  • 在馬來西亞,人與人之間充滿溫度,即使是陌生人也能感受到友善和關懷。相較之下,中國家庭成員間的聯繫日漸疏遠。

關於根的思考

兄弟姊妹們,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關於海外華人的話題。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的根到底是什麼?這不僅是海外華人會思考的問題,許多馬來西亞人也有同樣的困惑。馬來西亞人經常自嘲說自己是“馬來西亞二黨公民”。我們常常自稱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但走出中國多年後,我越來越覺得這幾個字在現代中國人心中,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宏大的符號,缺少了那份真實的歸屬感。我們究竟屬於哪裡?到底是誰的後代?在中國,很多人的答案並不清晰。

馬來西亞的文化體驗

我先說說在馬來西亞的直觀感受。當我第一次來到馬來西亞生活,和許多來到這裡的中國人一樣,最直接的感覺就是這裡的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遠超中國,而且十分完整、熱鬧。尤其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兩邊高掛紅燈籠,有武師表演、舞財神、逛廟會等活動。你能感受到這些節日不只是一種儀式、嘴上說說的假期,而是真正融入生活細節、深入人心的一部分。即使在國外,已經離開中國好幾代,這些文化傳統依然被保留了下來,很多節日過得比中國還要有年味。不僅是春節,中秋節等節日也是如此。

相比之下,在中國,像舞龍舞獅、家庭盛宴等傳統活動越來越少,只出現在電視上。現實中,很多家庭不再保留那麼多傳統的東西,甚至家庭觀念也在慢慢消失。在中國城市,年輕人常常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比如對我個人來說,很多人問我是哪裡人,我真的很難回答。我曾經告訴大家我來自大陸,因為我的護照在A地辦的,我爸爸出生在B地,我爺爺來自C地,奶奶來自D地,我媽媽來自E地,我爺爺奶奶成年後也搬過城市,我媽媽的家庭來自南方城市。我自己在不同城市求學、工作、生活,最後又搬來了馬來西亞。所以當認真思考“我是哪裡人”這個問題時,我感到特別迷茫,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裡人。

中國家族記憶的缺失

更重要的是,我覺得在中國很多家族早已失去了完整的家族記憶。我奶奶的家族在民國時期算是有錢的商人,在上海南京路有店面,編號好像是1號或2號,在石窟門有房子,還做當鋪生意。但對我來說,這只是一句話,沒有任何具體概念。上海有些人聽到會覺得我家很有錢,覺得很誇張,但我完全感受不到。我媽媽的家族在南方也是大戶人家,有前後院的四間房子,傢俱是木頭和白玉做的,不是普通家庭。但這些家族故事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都消失了,家族散了,財產也分了。我問媽媽家裡怎麼回事,她說都給了不認識的人。長期以來,這些事情都被禁止討論,有錢反而成了一種罪。完整的家族記憶被歷史的動盪撕成碎片,我只知道曾經有過,卻不知道具體情況。當時我奶奶的父親和一些親戚在文革前逃到香港和澳門,後來因為政策原因,長期無法聯繫,一開始還有點聯繫,後來就完全斷了。幾十年過去,親戚們散落世界各地,多年沒有聯繫。現在科技這麼發達,隨時可以視頻通話、社交媒體聯繫,但很少有人主動聯繫,很多親戚多年都不發一條消息,親戚關係變成了我知道你,但不聯繫你。

馬來西亞的家族文化

相比之下,馬來西亞的家族文化讓我感受到了非常溫暖的存在。我有一個馬來西亞華人朋友,有一天聊天他說自己的名字是按照祖先的字輩起的,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包括他自己,往上數好幾代都是按字輩起名,他孩子這一代是字輩的最後一個字,不會再繼續了。我聽到這裡真的非常震撼。在中國這麼多年,我聽過根據家裡族譜起名字的事情也就一兩件,甚至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但在馬來西亞,即使是漂洋過海幾代的移民,依然能把家族祖先的傳統完整帶過來並延續下去。很多廟宇還能看到來自福建、潮州、客家的清晰記錄,他們的家族祖先傳到兒子這一代,正好寫在最後一行,祖先只寫了這個字。但至少他們知道自己傳了多少代,屬於哪個家族。這種有血有肉、有根的感覺,對我們這些在中國長大的普通人來說,簡直是一種奇跡。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早已失去了對完整家族的自我認知。

回顧過去,中國這100年的變遷直接切斷了幾乎所有家庭的家族體系。政治運動中斷了家族體系,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打擊了宗族體系,大規模城市化和人口流動導致家庭分崩離析。年輕一代成長在無祠堂、無族譜、無儀式的環境裡,在自閉中被禁錮,很多現在的中國人心中其實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身份的漂泊感。所謂的“龍的傳人”在中國成了宏觀的民族認同,而在馬來西亞,卻成了家家戶戶真實的日常生活。

兩地人情溫度的對比

我非常感慨的是兩地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溫度。在馬來西亞的街頭巷尾,隨便走在路上,哪怕和陌生人四目相對,大家也會自然地笑一笑,人和人之間即使不認識,依舊保持著一種溫度,自然而然的善意。而在中國,很多家庭成員都變成彼此很少聯繫的親戚。網絡很方便,視頻通話不難,但彼此的聯繫卻越來越少,感情也越來越淡。在馬來西亞,陌生人都能讓你感受到存在的溫暖,而在中國的家庭裡,親戚卻越來越像陌生人。

找到歸屬感

所以有時候我覺得,其實是在馬來西亞我才真正體驗到了所謂“炎黃子孫”的歸屬感。這不是一種國家認同的口號,而是一種有血有肉、有家有根、有祖先可尊、有儀式可循、有關係可延續的狀態。也許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層層斷裂的龍的傳人心中最渴望的歸屬感,而這種歸屬感可能真的是馬來西亞傳統文化留給我們最寶貴的動力。

我一來到馬來西亞就有了歸屬感。很多第一次見到我的人都會問我:“嘿,你喜歡馬來西亞嗎?為什麼來馬來西亞?”我告訴大家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地方。當我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我就告訴自己想住在這裡,不想離開,就是因為我找到了那份前所未有的歸屬感。很奇怪,一個外國人來到馬來西亞,卻找到了心裡的歸屬感。

今天的視頻就到這裡了,謝謝大家的觀看,我們下期見!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ummarize a New YouTube Video

Enter a YouTube video URL below to get a quick summary and key takea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