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許多朋友在留言區問,作為普通人,在這個通縮時代該如何生活,尤其是不同年齡段的人。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他們可能剛畢業或剛進入職場,現實是競爭激烈,機會渺茫。畢業後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鐵飯碗競爭激烈,民企成本壓縮極限。想靠副業翻身,卻處處是課程和套路,感覺人生還未開始就已失敗。
但年輕人的優勢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和學習能力。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有三件事:
-
首先是活下去,不斷嘗試。即使是送外賣、做直播,只要能實現正向現金流,都不要覺得丟臉。
-
專注學習底層能力,如溝通、表達、分析、寫作、數據處理、思維框架等,這些都是通用貨幣。
-
不要把焦慮當作理所當然,不欠社會什麼,別被網上的平均年薪PUA。現在該做的不是追逐好機會,而是培養抓住機會的能力。
三十多歲的中年人
三十多歲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巨大。這個階段的人很容易陷入危險陷阱,認為自己還能賭一把。但要明白,通縮時代收入不會增加,借出去的槓桿很難收回,一旦出問題,整個家庭都要承擔代價。
這個階段的關鍵詞是“做減法”,有三點建議:
-
降低槓桿和擴張欲望,不要急著換房、輕易借錢買車,也不要投資不懂的項目。
-
精簡資產配置,以現金和債券為主,少量權益資產,一定要在家中備好6個月的緊急現金池。
-
重建家庭溝通機制,不要獨自承擔一切,讓伴侶、孩子和父母參與進來,做有計劃的家庭運營者,而不是燃燒的超級英雄。記住,通縮時代的贏家是能承受風險的人,而不是賺錢最快的人。
四十五到六十歲的人
四十五到六十歲的人,職業天花板越來越低,身體開始亮紅燈,家庭矛盾容易積累爆發,孩子教育、父母退休、職業不確定性三重打擊。他們最害怕的不是收入下降,而是身份的崩塌。
建議如下:
-
守住現有資源,沒有深思熟慮不要開始新生活。
-
利用已有行業經驗和人脈,找到低風險的輸出路徑,如做兼職顧問、分享內容、講授經驗、小規模運營網絡社群。
-
開始規劃退休後的生活方式,從興趣、社交、低欲望幾點入手,適度照顧身體,學習數字技能,以免與世界隔絕。這個階段可以慢下來,但不能停下,可以退縮,但不要分散。
總結
總之,每個人都處在變化之中,守住自己的角色和人際關係。錢不是生活的全部,還有身體、人際關係、技能和判斷力,這些才是真正的資產。所謂真正的中產階級,不是有多少錢,而是有多少可逆空間。這個時代會很難,但正因難,生活越有節奏,越能沉住氣,優勢就越大。
最後送大家三句話:
-
不要擔心當前的低迷,要為復甦做準備。
-
不要高估短期財富積累,低估長期穩定性。
-
不要做只會吃苦的人,要做有清晰認知的人。
通縮時代之後會怎樣
如果現在處於低通脹時期,經濟就像呼吸,有收縮就有擴張。從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論看,現在處於技術紅利放緩、債務過度、消費降級時期,商品價格低,技術突破未完全轉化為實際增長,信貸擴張失敗,貨幣政策效率下降,這是典型的康德拉季耶夫蕭條特徵。
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特點是每次通縮後都有結構性重建,最終會開始新周期。比如三十年代大蕭條後,美國進入戰後黃金三十年;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破滅後,沉寂二十年,也迎來了AI和全球產業重組。
從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奧的長期債務周期理論看,當通縮周期拖得太長,政策工具失效,政府最終往往選擇通脹清算來解決債務,即印鈔、貨幣貶值、重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國家通縮後最終迎來定向通脹或轉型刺激。政府會出台新法律、發行新貨幣拯救新產業,資本會重新進入,低價抄底,佈局新周期。舊軌道消亡,新軌道出現,有人會被淘汰,有人會再次站在浪潮頂峰。
需要做的不是在通縮周期躺平,而是提前為復甦時刻做準備。通縮不是結束,而是大周期的轉折點。越能挺過寒冬的人,越有可能站在下一個春天的橋頭。我是蘇,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