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現況:精英平台的轉型與掙扎
近年來,不少人反映知乎的使用體驗不如以往。曾經以專業內容聞名的知乎,如今似乎充斥著娛樂內容和廣告,導致用戶流失。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知識平台走向如此局面?本文將探討知乎這些年來的發展歷程與轉變。
知乎的誕生與初期發展
2010年,周源在創業失敗後接觸到美國的Quora平台,Quora提倡知識民主化的理念深深吸引了他。於是,周源與黃繼新等人共同創辦了知乎。
-
邀請制: 知乎初期採取邀請制,首批用戶僅有200人,皆為各領域的菁英。
-
飢餓行銷: 這種邀請制營造了「物以稀為貴」的氛圍,吸引更多人關注。
-
友善的社群氛圍: 早期用戶的背景相似,觀點也較接近,容易達成共識,社群氛圍相對友善。
2013年,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知乎抓住了天涯、貓撲等論壇在移動端體驗不佳的機會,開放用戶註冊,並透過黃繼新參與熱門相親節目《非誠勿擾》進行宣傳,成功吸引大量新用戶。
內容轉型與商業化
隨著新用戶湧入,知乎的內容開始轉型,不再一味追求硬核與深度,而是更加注重內容的易懂性和趣味性。
-
降低閱讀門檻: 創作者開始迎合新用戶的口味,使內容更容易理解,降低閱讀門檻。
-
黃金時代: 2013年至2015年被視為知乎的內容黃金時代,湧現了許多經典問答和金句。
然而,隨著用戶規模擴大,商業化成為必然的選擇。知乎開始嘗試知識付費,但用戶對於付費學習的意願並不高,因此平台開始營造焦慮感,刺激用戶購買課程。
-
營造焦慮: 知乎開始描述熱門行業的高門檻、高淘汰率和工作壓力,引發用戶的職業危機感。
-
販賣焦慮: 透過強調菁英知識與大眾認知的差距,暗示用戶需要購買課程來提升職場技能。
-
虛構故事: 一些創作者開始編造虛假故事,例如「剛下飛機」、「年收入破億」等,以增加說服力。
大V出走與內容娛樂化
2016年,知乎推出了「值乎」和「知乎Live」,並在第一年實現了超過百萬的付費用戶。然而,平台對大V的限制也越來越多,例如禁止發布廣告、限制導流等,導致大V的不滿。
-
限制商業行為: 知乎禁止大V在文章中發布官方帳號二維碼,並對廣告內容進行審查。
-
收益分成爭議: 2017年,知乎開始對「知乎Live」的主講人收取手續費,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最終,2017年8月29日,包括「惡魔奶爸」在內的300名大V集體出走,轉投其他平台。
- 悟空問答的挖角: 百度旗下的「悟空問答」高薪挖角知乎的大V,加速了人才流失。
大V出走後,知乎的內容品質下滑,娛樂內容開始佔據首頁。雖然知乎也曾嘗試推出短視頻平台等新業務,但並未取得成功。
短篇故事的崛起
2019年,知乎發現短篇故事的潛力,開始鼓勵創作者創作虛構內容,並推出了「鹽選會員」,專門提供付費故事。
-
宮鬥小說爆紅: 以宮鬥小說《宮牆柳》為代表的短篇故事,在知乎上獲得了巨大成功。
-
鼓勵虛構創作: 知乎推出了「嚴選會員」,鼓勵創作者以問答形式創作虛構內容。
短篇故事的崛起為知乎帶來了流量和收入,但也導致了內容的同質化和低俗化。
-
廣告氾濫: 為了盈利,知乎引入了大量廣告,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
-
會員制度: 透過銷售會員資格和廣告來衝高營收,忽略了知識付費的本質。
-
演算法推薦: 透過點讚數決定內容曝光度,導致創作者傾向於生產高反轉、吸睛的短內容。
知乎的未來
如今,知乎的短篇故事業務雖然發展迅速,但也面臨著內容品質下降、用戶體驗不佳等問題。
-
用戶體驗: 用戶難以找到有價值的知識內容,短篇故事的品質也參差不齊。
-
盈利模式: 過度依賴廣告和會員收入,忽略了知識付費的本質。
知乎曾經是一個以理性與知識為核心的平台,如今卻在利益的誘惑下逐漸迷失方向。知乎能否找回初心,重新建立起知識平台的聲譽,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