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傻逼为什么会共振?#独立思考 #傻逼共振 #批判性思维 #乌合之众 #网络暴力

別再當傻逼!網路共振效應:如何獨立思考,擺脫烏合之眾?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你是否曾思考過,天才和庸才,誰更容易成名?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愚蠢共振」現象。這個概念源自社會學家戈夫曼,指的是一群認知能力較低的人聚集在一起時產生的奇特共鳴。許多人認為天才更容易獲得共鳴,但事實並非如此!

Quick Takeaways:

  • 認知低的人因技能不被賞識而渴望認同,在網路上或現實中找到同類後,會產生強烈的興奮感。

  • 這種認同感會讓他們堅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理,甚至在同溫層中引發恐慌。

  • 高認知能力的人往往因為懶得爭辯、缺乏共同邏輯基礎,以及害怕被群體排斥等原因,選擇沉默。

  • 網路時代放大了愚蠢共振效應,地域限制消失,更容易找到同溫層,加劇了資訊繭房效應,導致人們更加固執己見。

  • 要避免落入「愚蠢共振」的陷阱,需要培養批判性思維、多讀書、運用常識,客觀地看待事物,避免盲目從眾。

網路時代,我們更應該警惕「愚蠢共振」現象,避免陷入情緒化的爭論和盲目的群體行為。透過獨立思考,我們才能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做出明智的判斷。

關於智商的思考與愚蠢共鳴現象

首先,問自己一個關於智商的問題:你認為是天才更容易成名,還是傻瓜更容易成名?很多人可能覺得是天才更容易引起共鳴,但事實並非如此。天才有自己的想法,且深知男女有別,即便不認同他人觀點,也會努力維護其發言權。而傻瓜聚在一起時,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稱為“愚蠢共鳴”。

愚蠢共鳴的邏輯鏈

低認知者的現狀

低認知者在生活中無法大量練習認知技能,很多認知技能也不被他人欣賞,所以他們的認可度很低。

渴望被認可

由於平常認可度低,他們非常渴望被認可。上網後,他們發現有很多和自己一樣的人,或者在現實生活中突然遇到同類。當一群傻瓜聚在一起時,他們會強烈地感覺到自己被認可,從而進入一種極度興奮的狀態。

堅信自己是“神話”

一旦被認可,他們就會堅信自己是神話,並在傻瓜之間製造恐慌。

高認知者不指出錯誤的原因

懶得理會

高認知者覺得不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糾正。

“你甚至都不對”

高認知者和低認知者討論事情需要一個大前提,即基於邏輯得出結論,但傻瓜不講邏輯,高認知者很難從他們那裡獲取有效信息。

害怕

舉例來說,如果你不想結婚生子,而周圍所有人都想結婚,且認為自己婚姻幸福,比你過得好,100個人都這樣,你可能就不敢說婚姻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你害怕,對方也不講道理。

人多即真理的錯誤觀念

低認知者會天然地認為人多就代表真理,大部分人認為對的事情就是對的。但人多和真理之間並沒有因果和邏輯關係。

互聯網時代愚蠢共鳴的放大

在互聯網時代,地域限制被打破。比如你是陝西的傻瓜,我也是傻瓜,全國各地有很多傻瓜,我們很容易得到確認,而且能即時得到確認,這讓人覺得很爽。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愚蠢確認的障礙。

互聯網的信息窄化與回音室效應

孫斯坦在《網絡共和國》中提到,互聯網上各大博主和IP的內容越來越窄化,觀眾閱讀後,意識、知識和喜好也會越來越窄化,這會產生危機。這就像處在回音室中,聽到的都是自己的回音,其本質是人們願意選擇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在互聯網時代,看似信息很多,實際上大家都在自我設限,不斷重複、傾聽和強化自己相信的東西,導致每個人都更固執,傻瓜之間的共鳴更強烈,團結更緊密。

《烏合之眾》中的群體心理

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早已預見到這種現象,並揭示了其本質。《烏合之眾》這本書觀點不錯,只是用了很多篇幅重複一件事:只要進入群體,人就會失去理智。總結起來有四點:

失去自我

進入群體後,你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群體的一員。比如談到女權主義,有人認為好,因為基於平等權利,但有些“田園女權”出來爭吵,男孩們不罵這個女孩,而是罵女權主義,“田園女權”自己卻不被責怪,因為責任被分散了。

感染性

在群體中,你的觀點很容易被他人感染。作為獨立個體,我們會從正反兩面思考問題,但在群體中,某種極端觀點會像傳染病一樣迅速感染你,讓你失去批判性思維。

暗示性

在群體中,你很容易接受暗示。群體領導者想暗示你很簡單,只需把一個錯誤重複一千遍,你就會接受。比如作者剛去美國時,同學問他中國人是不是喜歡騎自行車、家裡有沒有沙發,因為國外有一張天安門廣場騎自行車的著名照片,且他們用的是90年代的教材,所以一直以為中國就是這樣。

缺乏獨立思考

即使是正常甚至聰明的個體,進入群體或互聯網大潮中,也難免陷入信息匱乏、盲目跟從的狀態。比如當年无脑喜歡《戰狼》的人和今天嘲諷、罵《戰狼》的人可能是同一撥人,他們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現在罵董宇輝的人和之前把他捧上天的人也可能是同一類人,大家都失去了辯論的權利,陷入群體陷阱,只圖一時爽,不想思考。

如何避免陷入愚蠢狀態

作為21世紀的中國年輕人,我們要避免陷入愚蠢狀態,有三個方法:

理論思考(批判性思維)

寫論文時不能只說“我認為”,不能太主觀,要先有結論,先談正面觀點,再談反面觀點,最後得出結論。不能只站在右翼或左翼觀點,要正反兩面都考慮,結合自身情況和理解得出更正確的結論,並將這種思維方式融入生活。

多讀書

讀書和看視頻、看電視都能獲取信息,但讀書有好處。首先,作者寫書時會長時間思考,這代表了作者的最高價值。其次,書籍格式正式,代表作者的最高智慧,作者要對自己的話負責,出版社會和編輯也會嚴格篩選。最後,書籍種類繁多,能打破信息窄化。雖然現在自媒體門檻越來越低,但寫書還是有一定門檻,能幫你篩選信息。

運用常識

運用常識就是要“反常識”。如果聽到一件事不理解,覺得故事裡有人是徹頭徹尾的白痴,那一定是你信息不夠,因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白痴。如果聽到一個故事,覺得裡面的人又蠢又壞,通常不太可能,一定有原因導致他這樣做,只是你沒得到原因。所以生活中要多運用常識,如果一件事違反常識,就要思考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有信息沒獲得。

總之,掌握以上三點,就能跳出盲目跟從的陷阱,擺脫狹隘的思維。建議大家多讀不同作者的書,這樣能得到相對客觀的結論。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