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幸運起點
澳洲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鐵礦、金礦、鋰礦等多種礦產的開採量均居世界首位。依賴其主要客戶中國,澳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典範。連續28年沒有經濟衰退,甚至避過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保持了發達國家最長的增長紀錄。
澳洲土地面積是日本的20倍,自然風光一流,卻因高房價導致人口僅為日本的五分之一。然而,澳洲居民的財富水平卻位居世界第四,中位數財富是美國的兩倍多。
澳洲的殖民歷史
1770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首次登陸澳洲東部,將海岸命名為新南威爾士。當時澳洲尚未建立中央政府或統一國家,而是基於氏族的分散社會結構,共有約250個部落,各有獨立語言,依靠狩獵、採集和捕魚為生,甚至沒有種植工具,主要使用石器和木器。
英國對囚犯的態度一向盲目。過去北美是英國殖民地,大量囚犯被流放至北美。但美國獨立後,囚犯只能被關押在英國本土,導致英國監獄人滿為患。英帝國需要為囚犯尋找新的流放地,首先想到西非,但因氣候惡劣、瘧疾嚴重而被排除。剛被英國發現的澳洲成為英國囚犯流放的首選。
1788年,第一支英國艦隊抵達新南威爾士,開啟了澳洲的英國殖民歷史。起初,英國在澳洲採用西班牙式的剝削殖民模式,流放囚犯是主要勞動力,他們沒有法律賦予的權利,不能起訴、作證,也不能擁有任何財產,被迫從事“自願勞動”。
後來,為了讓囚犯有動力工作,英國改變制度,允許囚犯工作養活自己、出售剩餘產品,表現好的還能獲得土地甚至在刑滿釋放後做生意,這標誌著英國在澳洲建立的制度從剝削性向包容性轉變。
淘金熱與澳洲的變革
1851年,紐西蘭發現金礦,隨後在維多利亞州又發現更多金礦,掀起淘金熱。澳洲殖民政府抓住機遇,大力宣傳移民澳洲的好處。當時,數萬名廣東人前往澳洲淘金,被稱為“金山客”。
1851年澳洲人口僅43萬,十年後達到114萬,增長率近三倍。這些新移民大多不是罪犯,自然需要被賦予合理權利,推動澳洲制度向更包容的方向發展。1901年1月1日,六個殖民地聯合組成澳大利亞聯邦,雖仍受英國控制,但已實現高度自治。
資源與制度:澳洲的發展關鍵
經濟學中有個詞叫“資源詛咒”,指資源豐富的國家更容易出現經濟增長緩慢、制度腐敗和政治不穩定的情況。澳洲若沒有堅實的包容性制度,很可能像委內瑞拉、尼日利亞等國一樣陷入貧困和混亂。
在接下來的100年裡,澳洲在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很多正確的事,如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放鬆金融監管、利率市場化、國有企業私有化和開放貿易等,促進了經濟增長。但僅靠這些改革還不足以讓澳洲發展到今天的程度。
自1992年以來,澳洲人均GDP與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漸拉大。同時,1988年至2024年,澳洲煤炭等能源礦產出口增長22倍,鐵礦等金屬礦產出口增長3.7倍,礦產生產是澳洲仍位居發達國家前列的主要原因。
在礦產資源方面,澳洲無疑是幸運的。19世紀因豐富的黃金儲備,淘金熱吸引大量移民彌補了澳洲最稀缺的資源——人口。隨後,全球工業化發展導致對鋼鐵的需求猛增,澳洲的鐵礦儲量也居世界首位。且因地理位置獨特,最適合向亞洲出口鐵礦。中國工業化起步較晚,澳洲有大量鐵礦,開採能力強,恰好中國有巨大需求,目前澳洲約80%的鐵礦出口到中國。
如今是電子產品和新能源時代,對鋰電池的需求很高,澳洲的鋰開採量仍居世界首位。黃金、鋼鐵、鋰電池代表三個時代,與這三個時代相關的礦產,澳洲開採量均居世界首位。
過度依賴資源的隱憂
資源雖好,卻也是一把雙刃劍。過去50年,礦業和製造業在澳洲GDP中的佔比呈現完全不同的趨勢,礦業發展的代價是製造業的犧牲。目前澳洲礦業佔GDP的13.6%,而製造業僅佔5.2%。礦業繳納的各種稅費和礦業許可證也是澳洲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佔西澳州政府收入的35%,昆士蘭州政府收入的20%。
澳洲已成為極度依賴礦產資源的國家,雖政治體系穩定,但仍陷入相當程度的資源詛咒。礦業利潤過高,澳洲礦業巨頭的平均利潤為25% - 35%,礦業員工的平均年薪比其他行業高50%,導致大量資金和人才流入礦業,製造業長期投資不足。
澳洲的研發投資僅佔GDP的1.8%,遠低於經合組織2.7%的平均水平。每萬人的專利申請數僅為6.7件,而美國為9.9件,韓國為28.2件。澳洲高科技產品出口佔比不到2%,而經合組織國家平均為7%。澳洲製造業不僅在萎縮,還越來越同質化。20年前,澳洲的經濟多樣性指數在全球130多個國家中位於第38位,到2023年已降至第75位,還不如許多發展中國家。
比較中澳的進出口產品,中國從澳洲進口的前五大產品是礦產、能源、建材、糧食和肉類,而澳洲從中國進口的前五大產品是電子產品、機械、汽車、傢具和鋼鐵,中國更像發達國家,澳洲反而像發展中國家。
經濟增長的困境
澳洲經濟增長依賴人口增長、投資和提高生產效率。對於已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提高生產力和效率在服務業中非常困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許多服務業上的差距很小,如餐飲、零售、理髮和清潔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差距拉大主要是因為可貿易部分,即工業產品的差距。製造業是推動一個國家勞動生產率和人均收入不斷提高的根本動力。
製造業投資不足、單一化和萎縮,導致澳洲過去十年勞動生產率幾乎沒有增長。如今AI時代來臨,澳洲在教育、企業培訓、投資和相關人才吸引方面嚴重不足。據澳洲計算機協會估計,目前數字技能短缺每年給企業造成30億澳元的損失,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160億澳元。
移民政策的兩難
澳洲如今只能依靠人口增長來實現經濟增長。過去10年,澳洲政府通過寬鬆的移民政策促進人口增長,人口年均增長率高達1.4%,而經合組織國家的人口年均增長率僅為0.55%。
但移民增長帶來兩大問題。一是基礎設施問題,澳洲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在2024年全球城市排名中,人們每年平均在交通擁堵中花費84小時,比去年上漲14%。布里斯班人口密度極小,卻出現如此嚴重的交通堵塞,是因為道路建設速度遠慢於人口增長速度。
二是房地產問題,澳洲正處於嚴重的房地產危機中,不是因為房價暴跌,而是房價太貴。從房價收入比來看,澳洲房價現在是美國的兩倍。疫情期間,房價從中位數收入的6.9倍飆升至9.7倍,漲幅遠高於其他國家。造成這一危機的兩大原因是住宅用地審批限制和建築工人短缺,都是供給側問題。
目前澳洲房屋供應嚴重不足,2025年3月整體租房空置率僅為1.1%,遠低於2.5%的健康水平。但澳洲短期內沒有希望解決住房短缺問題,去年剛贏得選舉的工黨提出五年內建造120萬套住房的計劃,但一年後進度遠遠落後於計劃。
總體而言,過去十年澳洲建築業總產出根本沒有增長,但人口卻增長了16%。顯然,無論是效率、政策還是建築工人短缺問題,澳洲目前都沒有能力容納更多人口。這使澳洲陷入兩難境地:不增加移民,經濟增長就會停滯;增加移民,又無法容納這麼多人,交通會越來越糟,房價會越來越高。
更可怕的是,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以抵押貸款為中心的澳洲家庭債務目前佔GDP的111.5%,僅次於瑞士,位居世界第二。但瑞士的抵押貸款利率遠低於澳洲,所以抵押貸款風險比澳洲小。在如此高的家庭債務下,澳洲房地產市場的風險不斷增加。一旦澳洲移民數量減少,房地產市場將受到人口和收入的雙重打擊,有很大的崩盤風險。
政治分歧與經濟發展
澳洲政府在過去100年的制度改革中顯然做了很多不錯的事情,但為什麼對這麼多經濟問題視而不見?原因在於澳洲政治。澳洲工黨和聯盟黨在關鍵政策上存在長期且巨大的分歧。
例如,在房地產政策上,工黨主張限制負扣稅,增加社會住房建設,支持政府直接干預;而聯盟黨側重於首次置業補貼和市場機制來解決供求問題。事實上,兩黨的計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澳洲的房價問題,但巨大的政策分歧導致許多改革無法進行,往往是聯盟黨上臺就取消工黨推行的政策,工黨上臺就取消聯盟黨的政策。
在政府角色方面,工黨主張國家參與經濟結構改革,增加財政刺激,走大政府路線;而聯盟黨強調小政府,傾向於減稅和削減福利支出。在醫療政策上,工黨主張擴大醫療保險覆蓋範圍,而聯盟黨主張控制醫療保險成本。
關鍵政策的巨大分歧導致澳洲許多改革長期停滯和變化,不確定的環境是長期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敢根據政策做出長期投資計劃。
結語
回顧過去200年,澳洲無疑是一個極其幸運的國家。英國殖民者在這片連種植業都沒有的土地上建立了法治和民主,豐富的金礦吸引了大量移民,鐵礦和煤礦幫助澳洲超越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如今,過去的好運似乎即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