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訪談錄:人生、電影與文化
拉丁情懷與早期經歷
蔡瀾先生認為,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成為一個拉丁人。他年輕時曾經非常憂鬱,但通過旅行,他意識到人可以活得更快樂。他十幾歲就開始四處旅行,足跡遍及馬來西亞、韓國和日本等地,這些經歷都與他的演藝事業有關。
-
他坦承自己有很多女朋友,甚至開玩笑說一人一個都不為過。
-
他自嘲年輕時其貌不揚,後來才變得受歡迎。
日本電影公司的經歷
16歲時,蔡瀾就在日本擔任一家電影公司的助理經理。兩年後,他系統地學習了電影製作。回到香港後,他成為邵氏兄弟公司的重要人物,與金庸、黃霑、倪匡等人共事,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飲食與文學
蔡瀾的生活方式是與朋友聊天到天亮。年輕時,他就理解了書中的內容,包括大學生活和所謂的悲傷。他喜歡「作者論」,即讀遍一個作者的所有作品。
-
他認為自己讀書很快,而且能抓住精髓。
-
他戲稱自己的作品為「廁所文學」,適合在輕鬆的環境下閱讀。
對傳統文化的看法
蔡瀾認為,他的作品帶有明末和市井文化的延續,受到李漁等人的影響。他最喜歡李漁,某種程度上,他覺得自己既活在當下,也活在過去。
-
他認為快樂可能是對現實的一種抵抗或逃避。
-
他提問在這個時代,社會主義的意義是什麼?他認為在這個時代,一切皆有可能,問題在於你是否敢於思考。
面對死亡與學習
蔡瀾表示,童年時的經歷讓他開始思考死亡。他認為學習如何生活和如何死亡都非常重要,但中國人很少談論死亡,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導致整個社會都不夠成熟。
父親的影響
蔡瀾的父親曾到南洋謀生,經歷了很多艱辛。他父親的暱稱是「劉備安」,可見其心繫北方。蔡瀾年輕時曾用筆名批評父親的詩作,父子關係一度緊張。他認為,父親的經歷與當時的中國政治局勢有關。
-
蔡瀾也提到父親教他要信守承諾,這是中國傳統的道德準則。
-
他認為父親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對邵逸夫的看法
蔡瀾認為,邵逸夫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不斷學習和「洗腦」,但他缺乏對商業片和文藝片的深刻理解。蔡瀾曾建議邵氏一年拍40集電視劇來賺錢,但邵逸夫無法接受這種觀念。
處理負面情緒
蔡瀾說,他是一個會把痛苦放在「保險箱」裡的人。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有快樂的一面,就會失去平衡。他正在學習如何保持平衡,把負面情緒放在保險箱裡。
敏感與道德
蔡瀾認為,敏感的人才能理解食物、美等事物。一個對感官和外界非常敏感的人,也一定對道德非常敏感。他如何面對社會上的不公?他選擇把這些負面情緒鎖在箱子裡,丟進大海。
成功與野心
蔡瀾說,吃得好、心情好,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好處。年輕時在邵氏工作時,他非常有野心,想要拍出更好的電影,但他也感到內疚,認為自己太過商業化。
-
他開始明白,如果個人主義太強,就不能拍電影,因為電影是集體創作。
-
他意識到寫作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
香港文化的獨特性
蔡瀾認為,70、80年代香港文化的創造力來自於香港的流亡精神。金庸、倪匡等人的作品都帶有流亡文學的色彩,他們在狹小的香港想像著廣闊的世界。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
蔡瀾用一隻小鳥在燃燒的森林裡吐水滅火的故事來比喻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即使明知力量微薄,也要盡力而為,這也是一種中國傳統。
商業與享受
蔡瀾年輕時不屑於做生意,認為錢只是為了玩樂。但後來他開始做生意,並享受其中的樂趣。他認為,商業上的成功與享受生活並不衝突。他亦表示應該以輕鬆的態度面對人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