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迫」到「邀請」:哈佛學生的學習心路歷程
你是否曾聽過:「我們家花這麼多錢,你給我認真一點!」這句話對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都聽過類似的話,但心裡可能默默想著:「我又沒叫你花這個錢」,卻又不敢說出口。今天我們將探討心理學家許英玲的故事,她分享了自己如何找到對學習產生抗拒的真正原因,以及後來在哈佛大學發現學習的樂趣。我們想討論的核心問題是:教育更像是一種嚴厲的規定,還是一種探索知識的邀請?
從填鴨教育到哈佛的解脫
作者坦言,即使進入哈佛大學,他以前其實並不喜歡學習。他形容自己完全是在填鴨教育下長大的,並分享了許多過去躲避學習的招數。
-
例如,他會藉口散步,卻躲在圖書館看小說。
-
為了看電影,他會省下午餐錢。
-
更誇張的是,他還會偽造成績單簽名,並假裝練習鋼琴,實際上卻沒有真的練習。
-
為了偷看電視,他必須和父母鬥智,快速切換頻道,並用電風扇替電視散熱,以免被發現剛開機。
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其實是不被允許的渴望,例如想看電影、想放鬆,以及對父母的害怕。
害怕與應對模式
作者害怕父母的看法,並擔心讓他們失望。他並非不在乎,所以才需要用盡方法來躲避。這種因害怕而養成的應對習慣或模式,影響可能非常深遠,甚至會一直延續到成年之後。
哈佛的轉捩點:吃到飽的比喻
進入哈佛大學後,作者一度感到解脫,以為終於可以不用再為別人念書。然而,轉捩點發生在開學典禮上,教育學院院長將學校比喻成「吃到飽餐廳」,鼓勵學生盡情探索知識,翻遍圖書館的書籍,並盡情向教授提問。院長說:「我們不怕你問,學問是大家的。」
作者聽了這番話,深受感動,意識到原來教育可以是一種邀請,而不是規定。他看著身邊那些眼睛發光的同學,感受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並第一次真正想為自己念點書。
自主性、好奇心與探索的自由
與過去被強迫式的學習經驗相比,關鍵的差別在於自主性、好奇心,以及探索的自由。當學習不再是來自外界的壓力,而是源自內在的渴望,學習動機就會截然不同。環境和心態的轉變,力量非常巨大。身邊同學對知識的熱情,也成為了激勵作者的催化劑。
如何創造「邀請」的學習環境?
這個「邀請」的概念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發?無論是看待自己的學習,或是引導他人,例如孩子或團隊成員,我們該如何創造一個讓人感覺被邀請去探索,而不是被規定去完成的環境?
許英玲的故事提醒我們,學習的火苗很難用強迫的方式點燃,但在真誠的邀請之下,反而更容易燃燒起來。父母的出發點往往是好的,但方法可能需要更多的觀察和彈性。學習的成果不只是看成績單或念了多少小時,更重要的是,內心那個想學的火是否被點燃。
點燃學習的火苗後,學生的潛能是否會更早或更充分地被激發出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哪怕是很微小的改變,讓學習過程更像一場自由探索的吃到飽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