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發展與週期概念
頻道從2022年底起步至今,剛好接近一整個製造業循環的上行與下行。平常分享的內容多牽涉週期概念,過程中發現週期對很多朋友而言相對陌生。個人認為,週期是從總經角度看市場時非常重要的框架。若缺乏週期框架,僅看大量總經數據的起伏,容易感到霧裡看花。
頻道之前做過週期影片,雖是概要說明,但已呈現整個結構與特點。對剛接觸的新朋友,建議先回頭參考該影片內容。接下來的主題式系列影片,仍會從頭講起,避免跳躍過大。
為何聚焦美國
很早以前就有朋友問:為什麼頻道老是看美國?若不投資美股,還需要關心美國嗎?
小弟投資部位主要在美國,但以美國為焦點非因偏好,而是當今世界形勢所致。以股市來看,全球股市ETF - VT中,美股佔超過六成權重;代表全球綜合債券的BNDW,美國佔一半;投資全球房地產的ETF,超過7成投資美國房地產。
全球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共5522家,美國擁有超過1800家,佔三分之一;排第二的日本只有400多家;人口最多的印度排第三,有348家。
現實是,全球前三大單一資本市場為美債、美股、美房。無論從經濟或市場層面,美國的表現基本決定其他市場的表現。這是由於美國作為政、經、軍總體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科技領頭者、消費力最強的終端市場、資金量體最大的金融市場,以及美元作為全球主要清算貨幣等因素加總的結果。
美國景氣好、消費與投資暢旺,其他國家自然也不錯;反之,如最近半年,美國搞事,全世界都不好過。從歷史經驗看,其他國家發燒,美國可能只是打個噴嚏;但美國感冒,全世界都會發燒。
例如97年亞洲金融風暴,東亞幾個國家搖搖欲墜,美股卻拖到隔年才意思一下補跌。而2000年、2008年,問題源自美國,沒有任何國家能躲過。
個別國家雖有各自狀況,但放大看整個世界,會發現全球股市短中期走勢基本與美股連動。在長期尺度上,非美及新興市場股市與美股呈現蹺蹺板關係,因為美國經濟起伏是造成全球資金挪移與發展輪動的根源。所以把握美國趨勢,就大致把握全球趨勢。
週期的本質與類型
週期的本質就是均值回歸。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盛衰循環,源自人性在樂觀與悲觀之間不斷擺盪。人的情緒總會衝過頭,景氣好時,人們心態樂觀,願意多花錢、承擔更高投資風險、負擔更大規模與更長期的債務。企業也會順應情勢,補貨、蓋房、擴充產能、放貸款,滿足人們需求以賺取利潤。這些因素交互作用,產生螺旋式正向循環,推升經濟持續向上,但不可能永無止境,最終會有力竭反轉的一天。
在金融市場,股市往上走,市場累積的槓桿與投機性會越來越高,直到支撐不住。經濟學家從上百年前就觀察到週期現象,最早的朱格拉週期在160年前提出,至今這些週而復始的現象並無太大改變。
頻道主要看三種週期,由短到長分別是:3年左右的製造業週期、7 - 10年的商業週期,以及由大約20年生產力循環與10年通膨循環構成的30年大週期。
製造業週期與商業週期是個人原本就認識的部分,30年大週期引用自愛榭克先生的理論,後來融入構成整體框架。因此,個人的週期觀點與操作習性跟愛榭克本人論述有所差異,推薦各位朋友自行研讀愛榭克的三本著作,對總經與週期的認識會有很大幫助。
週期的運行與層級概念
總經週期源自所有經濟與市場活動參與者的人性,其運行如巨輪,或許受外在因素影響會長一點、短一點,但總朝原本方向前進,非常難以中斷或逆轉。
50年代,製造業是美國經濟要角,兩三年一次的製造業下行會造成衰退;現在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台灣,也有幾次在製造業下行時出現實質衰退。但這些衰退未改變更上層的7 - 10年商業週期。
美國走出大蕭條後超過80年,經歷二戰、韓戰、越戰、金本位制崩潰、廣場協議、冷戰等,每個事件都不小,但週期呈現的樣貌依然相似。這些歷史事實表明,要讓週期失靈需要巨大力量,過去80年的大事都未能擋下這個巨輪。雖不能說週期一定萬無一失,但保留萬一可能性之餘,不宜輕易預期它會改變。
週期有長有短,原因在於根源不同,如庫存累積跟去化是短的,房地產週期則長很多。但錢只有一套,這些週期不是各自獨立運行,而是層層疊疊相互影響。越大的週期,累積的過熱程度越大,影響也越大。
看待週期時,首先要建立「層級概念」。長短週期交疊形成的結果,如同海面波動,有潮汐、波浪、漣漪之分。個人把30年大循環與7 - 10年商業週期歸類為最大的潮汐層級,它關係到技術發展、利率環境、商業投資與就業市場的起落。
大約3年一輪的製造業週期,以及其下大概半年到一年長度的次級波段,歸在波浪層級。頻道在市場紀要裡主要講的波段操作,就是以這個層級的週期做主要依據。再往下的更短期波動都屬於漣漪。
操作上首先要了解自己依循的是哪個層級的週期,這決定要對什麼長度、什麼程度的變化做反應。不能原本打算跟著潮汐做長期投資,實際上卻一直關注應對極短期的漣漪。
另一方面,這樣的層級概念有助於對過去歷史上發生的市場波動有更清楚的認識。歷史上股市的調整幅度雖非絕對,但通常跟週期大小有正相關。
週期與股市表現的關係
當大循環與商業週期還在向上,單純只有製造業週期這個最小的波往下走,這種經濟短暫走緩造成的股市下挫,就是小弟過去幾個月講的「中期修正」。以S&P500來說,幅度大約15 - 25%,2012、2015、2018年底,以及今年剛經歷的都是這個層級的波,它是長線多頭背景下的中期回檔,也就是常聽到的「三牛一熊」或「台股三年一小崩」的來由。
若是製造業週期加上7 - 10年商業週期,小的跟中的兩個波都下行,但大循環還向上,這就是如1990與2020年這樣,發生在20年生產力循環中間的中繼衰退,標普大約要跌20 - 35%左右。
然而,若是在生產力循環或通膨循環結束時,連大循環也下行,形成大、中、小三個波都一起往下走,那結果就是像2000、2008年一樣,時間長、幅度達到腰斬等級的大型空頭,這是整個20年、30年長度的大循環所累積出來的校正回歸,威力非同小可。
以現況為例,現在在生產力循環裡的第二個商業週期裡面的第二個製造業週期末端。以一個商業週期包含三個製造業週期的慣例來看,下一個製造業週期大概就是最後一個。在那之後,不只是7 - 10年商業週期會結束,同時也很可能是過去20年生產力循環的終點。換句話說,這條長達20年順風順水的上坡道,已走到最後的1/5到1/6。
週期概念在投資中的運用與限制
每種方法都有適用場域與限制,這也是頻道常提醒不要胡亂引用別人看法與策略的原因。「搞清楚別人在說什麼」以及「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非常重要。
把週期概念運用在投資裡,認為最重要的在於「理解可能的風險」「知道現在的位置在哪裡」以及「長線保護短線」這三件事。相對的,它的限制在於無法精準預測短期與市場對單一事件的反應。
經濟週期與股市表現的對應性是中長期視角的結果。經濟數據大部分是月、季數據,而所有週期裡最短的製造業週期就有3年上下的長度,顯然總經與週期對大部分人關注的短線行情沒有任何幫助。期望週期能告訴你下個月是漲是跌,不切實際。
正因太關注短期起伏,大部分人看的不夠長遠,總在意5%、10%的下跌,或漲個20%、30%就害怕。當理解週期演變與對應的市場表現,就知道美股三年漲一倍很正常,但30年可能會碰到一兩次腰斬級的風險。先知道這些可能的狀況,有備而來總比事到臨頭手忙腳亂好得多。
當知道一條坡道通常有多長,而現在的位置大約在哪裡,就不會輕易被路上的顛簸甩出車外。可以做些準備應對顛簸,應對得好能讓自己舒服點,就算應對得不盡理想,也無礙旅程繼續上坡。若沒有把握,不應對也沒關係,抓緊坐穩就好。知道這些顛簸只是過程,不會改變所依循的長坡道,自然對短期得失能寬心看待,這就是長線保護短線的概念。
依循總經跟週期投資就是如此,它沒辦法用來精準預測、追逐短線,因此必須忽略短期隨機的、情緒性的紛紛擾擾。事實上所有長線投資方法都是如此,操作週期越長,結果越好、容錯率也越高。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小弟分享的波段操作是依循製造業週期,但不會在製造業週期交替時做All - in、All - out式的操作,而只是1/3左右幅度的加減碼。
以上就是一些在進入週期的具體內容之前需要先有的認識。先見林、再見樹,有了大局與層級的框架,接下來進入各個單元的細部內容,才不容易產生混亂。
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感謝您的觀賞,我們下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