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聯手打造東南亞下一個繁榮經濟樞紐:機遇、風險與挑戰
在2025年1月,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簽署了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簡稱SEZ)協議,邁出了大膽的一步,試圖將這兩個歷史上因地理相連卻因經濟差距而分離的國家聯合起來,創造東南亞下一個繁榮的經濟樞紐。
規模宏大的經濟特區
這個雄心勃勃的項目佔地3571平方公里,幾乎是深圳的兩倍,新加坡的四倍。它有望重塑該地區的經濟格局。
合作模式與潛力
SEZ結合了馬來西亞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和新加坡的資金,以吸引和促進投資。它不僅讓新加坡企業能夠擴展到柔佛,更旨在促進動態的跨境合作,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
新加坡作為戰略性區域金融中心,擁有尖端的研發能力和廣泛的自由貿易協定。而柔佛則提供更低的租金和工資成本,使生產更具成本效益。例如,半導體公司可以在新加坡設立銷售和創新中心,同時在柔佛設立倉庫和製造業務,在不影響效率的情況下優化成本。這種雙城模式創造了一個互利的生態系統,推動了兩國的經濟增長。
精心規劃與誘人激勵
SEZ精心規劃了九個旗艦區,針對從人工智能到航空航天製造等11個行業。計劃在5年內創造2萬個高技能工作崗位,啟動50個項目,並在十年內將項目數量翻一番至100個,預計每年將為馬來西亞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280億美元。
馬來西亞提供了誘人的激勵措施,包括15年5%的企業稅率和知識型員工15%的所得稅率,以及更低的娛樂稅,以吸引全球企業。
面臨的挑戰
然而,將理論變為現實是另一項挑戰。SEZ的最終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馬來西亞。
基礎設施問題
馬來西亞必須解決根深蒂固的低效率和系統性缺陷。SEZ採用逐個項目的基礎設施開發方法,存在進展零散的風險。柔佛的連通性仍然是一個主要瓶頸,儘管柔佛-新加坡捷運系統將於2026年開通,但僅此還不夠。擴展柔佛的公路、公共汽車和鐵路網絡對於確保SEZ內的無縫整合至關重要。
目前,柔佛巴魯作為SEZ的門戶,已經面臨嚴重的擁堵問題。每天至少有30萬人穿越柔佛-新加坡堤道,通勤時間長達3小時。儘管州和聯邦政府多次承諾,但情況幾乎沒有改變。如果柔佛的基礎設施無法支持現有的需求,當SEZ全面啟動時,它將如何應對?
長期解決方案,如擬議的輕軌交通系統和吉隆坡-新加坡高鐵,對於緩解柔佛巴魯的交通擁堵至關重要。但這些項目的實施延遲和不確定性給其前景蒙上了陰影。
人才問題
另一個重大挑戰是發展、吸引和留住維持SEZ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馬來西亞的教育系統和技能差距使其難以培養出準備好從事高價值行業的勞動力。在2022年PISA排名中表現不佳,青年失業率高,都反映了這一問題。
此外,新加坡的吸引力依然強大,更高的工資、更好的職業機會以及更穩定的經濟和政治環境繼續吸引著馬來西亞的人才。雖然SEZ為知識型員工提供了有吸引力的稅收優惠,為技術工人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機會,但這些福利是否足以超過新加坡的優勢仍是個問題。目前已有超過100萬馬來西亞人在新加坡工作,如果馬來西亞不能建立和留住維持SEZ所需的高技能勞動力,其成為區域經濟強國的願景可能只是空想。
政治與腐敗問題
馬來西亞的政治不穩定也使SEZ的前景更加複雜。投資者渴望確定性,但馬來西亞的政策突然變化和領導層更迭的記錄令人擔憂。例如,2018年大選後,馬哈蒂爾·穆罕默德重新掌權,迅速取消了包括吉隆坡-新加坡高鐵在內的關鍵項目。
當前的團結政府雖然支持SEZ,但其聯盟內部的裂痕引發了對其穩定性的擔憂。如果安瓦·易卜拉欣被取代,其繼任者可能不會優先考慮或甚至維持SEZ,從而危及項目的進展。
腐敗也是一個持續存在的挑戰。儘管馬來西亞宣稱採取了反腐敗措施,但高調的醜聞仍不斷出現,破壞了其公信力。
以往項目的教訓
馬來西亞之前的項目,如2006年啟動的伊斯干達馬來西亞,雖然吸引了大量投資,但未能實現創造80萬個就業崗位的雄心勃勃的目標。基礎設施不足、監管流程緩慢和治理不善等問題阻礙了項目的潛力。SEZ必須吸取這些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新加坡的角色
新加坡在SEZ中的參與既是資產也是挑戰。一方面,新加坡在城市規劃、治理和經濟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可以提供寶貴的指導。另一方面,馬來西亞有可能被其更有能力的鄰國所掩蓋。
未來展望
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能否成為它所渴望的遊戲規則改變者?馬來西亞必須決定自己是一個有前途的夥伴還是一個令人失望的夥伴。答案不僅將決定SEZ的未來,還將決定馬來西亞在區域和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此外,馬來西亞還在著手另一個龐大的項目,將一座鬼城變成東南亞的下一個金融中心。這會是它的下一個巨大成功,還是另一個過於雄心勃勃的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