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初印象
上周,我半工作半旅游去了新加坡。这趟旅程,我不仅被新加坡的物价惊到,还采访了几位近几年搬去新加坡的商业大佬,得知了他们在新加坡搞钱的秘密,甚至自己都考虑要不要搬去住了。作为在澳洲生活十几年的大陆人,我想分享对新加坡的真实感受。
新加坡人的热情超乎想象。一下飞机,就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的与众不同。机场地勤人员仿佛能预判旅客需求,在入境处、取行李处,都有工作人员微笑着耐心帮助旅客解决问题。新加坡空姐的微笑也令人印象深刻,让人不禁怀疑机场工作人员是否经过特殊培训。
新加坡普通老百姓也非常热情。每年平均有1500万游客访问量,是新加坡总人口的3倍,所以本地人对外国人习以为常。我在新加坡第一天早上,去早餐店吃饭,吃完才发现只收新加坡本地现金,当时我还没换钱。我提出押手机去换钱,老板却让我直接走,等有空再回来给钱,他对我这个一看就是外国游客的人非常放心。
新加坡的经济与政策
新加坡人均GDP达9万多美金,全球排第五,但本地人的幸福指数却接连下降,排在闹破产的阿根廷后面。为了做好这期视频,我至少采访了10个人,从水果小贩到上市公司CEO。
新加坡政府的经济制度可以说是“劫富济贫”。本地老百姓买房子,只要耐心等待,就能排队等到政府组屋,价格不到市场价的10%。但外国人买房,不仅要付原价,还要支付60%以上的印花税和各种杂费。
以金沙赌场为例,海外人士进赌场很方便,本地老百姓却不行。政府不仅规定了本地老百姓每年去赌场的次数,还要交钱,同时不停教育他们不要赌博。
外国人在新加坡银行开户很难。银行工作人员热情接待本地市民,却直接告诉海外人士无法开户。不过有潜规则,存35万新币买理财产品存7年,或者在新加坡开公司,有机会拿到银行账户。当我告诉工作人员我是Youtuber时,他们态度180度大转变,因为新加坡鼓励新型技术。
新加坡的高物价与内卷
新加坡物价高,简单吃个饭,三个人就要200多美金。而且无论有多少钱,都能花掉。新加坡的购物中心和夜店酒吧基本开到凌晨,让人感觉活在购物中心。
这几年新加坡人口上升,吸引大量富豪,导致极度内卷。新加坡小朋友小学六年级就要面临人生大考,成绩会被排名和划分,成绩差可能被分到未来做蓝领,且很难逆转。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五六年级时干脆辞职在家辅导。
新加坡富人和穷人工资差距极大。大学普通毕业生做文员起薪五六万新币,优秀的进大公司起薪可能八九万新币,但低端体力工作者一个月工资可能只有五六百块钱。
新加坡的养老与社会现象
新加坡养老制度先进,但贫富差距大,很多人退休时养老金不够用。还有些人年轻时做小生意,退休时积蓄少。新加坡政府坚持低福利政策,认为福利会让国家退步,所以对底层老百姓帮助有限。街头随处可见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在工作,开出租车或端盘子。
新加坡吸引富豪的原因
新加坡吸引了很多富豪。去年中国巴菲特高岭资本创始人张磊加入新加坡国籍,马云老婆豪掷4500万新币在新加坡买三个连牌商铺。我至少跟两位身价过亿的大佬交流后,明白了其中奥秘。
-
社会环境:新加坡是少数发达国家中以华人为主的社会,社会治安好,富豪敢在新加坡花钱,买豪宅、开豪车,不用担心钱的安全。
-
税务政策:新加坡税不低,但对顶级富豪来说,没有CGT增值税。富人不在意当年收入或工资交税多少,最在意用钱滚钱生成的利润交税多少。新加坡的家族办公室吸引很多富豪,花二三十万美金会计费,无论收入多少,都能让会计师做成当年一分钱税都不用交。这也是币圈大佬都在新加坡的原因,新加坡持有比特币人数达50多万,占总人口10%,合法交易所就有50多家。
-
资金安全性:俄乌冲突对富人财富转移影响巨大,美国、瑞士等国在重压下对俄罗斯富豪资产采取行动,新加坡没有这样的政治压力,资金更安全,金融结构玩法多样,能隐藏受益人,没人知道在新加坡有多少钱。
新加坡:富人天堂与中产乌托邦
新加坡是富人的天堂,但对中产或靠勤劳致富的人来说,即使是本地人,也不过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对于想移民去新加坡的中产,我劝放弃这个想法。
任何国家都有优点和缺点,没必要羡慕表面繁荣。看到新加坡,很多时候是朋友旅游发的照片,就像看朋友圈,看多了会焦虑,因为看到的都是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新加坡有值得借鉴的精神。当年被马来西亚踢出来时,只是个小渔村,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连水资源都没有。但新加坡对新鲜事物的包容性,让它成为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把英语选成第一语言,迅速与全世界链接,又保护汉语作为官方第二语言,成为两个最大经济体的桥梁。
新加坡政府看似呆板,规矩多,其实极度灵活,在拥抱新技术方面领先全世界,Web 3.0、社交媒体、区块链发展速度都比其他国家快。
我是澳洲Henry,带你用商业思维看海外生活。如果你喜欢这期新加坡视频,记得订阅频道,打开小铃铛,不要错过其他精彩视频。下次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