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一个视频看完旗人堕落史,八旗子弟是怎么一步步躺平的?

清朝八旗子弟墮落史:從紈褲子弟到家破人亡的警世錄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揭秘清朝八旗子弟的兴衰!曾經風光無限,吃飯用麵筆擦嘴,沒落後卻用豬皮擦嘴裝闊?本摘要將帶你深入了解【八旗子弟】如何從特權階級走向落魄,剖析其背後的土地制度、財政體系、以及最終的社會困境。

  • Quick Takeaways:

  • 八旗子弟初期享有「鐵桿莊稼」特權,生活無憂,不用服勞役。

  • 清朝透過圈地、土地分配等政策保障其經濟來源。

  • 俸祿制度在人口增長、物價上漲和貪腐下逐漸崩潰。

  • 八旗子弟生存技能退化,又染上賭博惡習,加劇了貧困。

  • 改革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終走向沒落。

  • 八旗特權在清朝滅亡後結束,留下「敗家子」的代名詞。

八旗子弟的兴衰

昔日嚣张,落魄后装阔

八旗子弟最嚣张时,吃完饭后竟用面巾擦嘴;落魄后,却用猪皮抹嘴再出门。为何会如此?只为在外人面前装作吃了肉,实际上在家喝的是棒子粥,还躲躲藏藏,生怕被人看见。有一次,以为有人来讨债,吓得赶紧躲到桌子底下,没想到是儿媳妇,把阿玛都吓了一跳。这便是八旗子弟落魄后的模样。

曾经的优越生活

八旗子弟一开始确实吃喝不愁。清军刚入关时,秦人吃皇粮,有专门的特权体系,即“铁杆庄稼”,无论年景好坏都有收入。清朝规定,八旗子弟永远不用服劳役、交税,只需当兵打仗,还有一整套土地和财政制度保障生活。甚至八旗还有独立于政府机构的经济体系,将北京内城的汉人全部赶出,腾出来给八旗子弟居住,并在北京周边进行三次大规模圈地,圈出 16 万多顷土地,其中 13,000 多顷划为皇庄,13,000 多顷划为王庄给宗室王爷们,剩下的十多万顷按人头分给旗人,每人 36 亩,还强迫原来土地上的汉人给旗人种田。原本当地有房有地的富户,沦为了世世代代的奴隶。这些地养活八旗子弟绰绰有余,早期八旗子弟包括汉军和蒙古八旗,总共也就二三十万人。八旗兵每月领月饷,每季度发祭米,京营八旗待遇更好。康熙时期,北京营集的基层军官每月能领四两饷银,骑兵每月三两饷银,每年领四十六户米,步兵每月二两饷银,每年二十二户米,养马的还有专门马银,打仗算出差还能额外领行粮,一个普通八旗小兵的养饷超过正八品官员俸禄。

官员待遇与贪腐

八旗官员有俸银和禄米。一品大官一年能拿一百八十两俸银、九十斛禄米;京城最高官职都统、地方最高将军,中层四品官员一年能拿一百来两俸银、五升二斗禄米;底层六品官员一年六十两俸银、三十斛禄米,平均每月五两。这些银子养活一家人勉强够用,若要花天酒地则肯定不够。如《武状元苏乞儿》中舒畅他爹广州将军,一年一百八十两俸银和九十斛禄米,却要养活一大家子加管家、仆人等,根本无法维持阔绰生活。曹雪芹家是汉军旗人,《红楼梦》中写刘姥姥看大官员摆螃蟹宴时默默计算,普通农家一年花二十多两银子,王熙凤过一次生日却要花一百六十两银子。地方一品大员广州将军一年工资,仅够大户人家小媳妇过一次生日,可见八旗官员银子不太够花,不够花便滋生各种贪腐。雍正因此搞了养廉银制度,朝廷给地方官员从总督巡抚到知县巡检都发养廉银,从三万两到几百两不等。在养廉银制度下,京城官员发双份俸银和禄米,八旗官员额外给清俸钱粮和养廉银,比原来铁杆庄稼收入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官员情况稍有改善。

兵丁的困境

八旗官兵都分有旗地,地位最低的披甲人也能分到两间房、三十亩耕地,每月二两饷银,每年十多袋禄米,打仗还有银米补贴。但天下太平,圈地停止,仗也打完了,这点待遇难以维持。随着人口增长,八旗子弟小家庭变成大家族,原来分给每个兵的土地和粮食要养活一大家人甚至好几家人,贫富差距拉大,有些八旗子弟越来越穷。八旗子弟人口增多,朝廷却不能随意加俸,因为康熙立了“永不加赋”的flag,且朝廷财政紧张,只能维持日常开销,又规定八旗子弟不得经商,只能靠铁杆庄稼过日子。到清朝中期,物价不断上涨,刚建立时一两银子能买一石米,江浙地区更低,康熙末年京城米价涨到一两二钱一石,乾隆中期涨到一两五钱到二两一石,乾隆末年一个中等旗人一年收入才三四十两饷银、二十多袋禄米,日子越来越难过。像八旗副都统刘墉曾在乾隆面前念叨八旗兵过得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并非夸张。当时北京城里住了几十万旗人,按政策不能自己找活干、经商,只能为朝廷当差,可当差名额有限,八旗子弟开始内卷,纷纷挤进军营。乾隆中期,京营八旗已有六千多人,很多人连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下去,还有旗人寡妇生活无着落,卖身为奴。满洲镶黄旗人何邦娥写的《夜谭随录》中就有记载,一个旗兵正常一年领七八十两银子,算中等收入,却上班迟到、经常拖稿,上级让朋友去劝,朋友到他家,见屋里一地马粪、墙上有洞,他深秋还穿着单衣、破鞋,老婆躲在卧室不敢见人,正伤心时听到老婆上吊的哭声。

贫困的原因

旗人陷入贫困,恰恰是因为保障太好。大家都知道旗人收入稳定,每月领饷银、每季度有禄米,放债的纷纷找上门怂恿借钱,旗人养成大手大脚花钱习惯,借高利贷利滚利还不上。加上八旗官员腐败,苛扣饷银,旗人不得不借钱度日。更要命的是,有的旗人几代人没干过活,生存能力严重退化,在社会上混不下去。老舍在《正红旗下》写过一个旗人定大爷,对钱没概念,过得潇洒,不知父亲比祖父有钱还是差些,也不清楚家里财产,每月收入和花销全听管事的。还有的旗人染上恶习,如赌博,八旗子弟赌博成风,嘉庆皇帝亲自劝也不听,最后赌得欠一屁股债,闹出很多事。

皇帝的应对与改革失败

为让八旗子弟过得好点,皇帝想了很多办法。嘉庆皇帝试图改革,增加养育兵数量、扩大编制,给大家多找工作机会。养育兵是八旗兵预备役,领的银子只有正式骑兵一半。嘉庆想让八旗子弟参加军事训练顺便多拿军饷,但八旗政兵已腐化堕落,养育兵更靠不住,这政策实际是找由头给钱发福利,各部门欢迎,纷纷上折子谢恩,嘉庆借机给八旗官兵进行思想教育,说增加养育兵名额是因旗人人口增多、生活困难,希望都统们负起教育管理责任,让大家练骑马射箭、认真当差、省着花钱。嘉庆知道八旗兵军事训练多是做样子,练不出本事,主要是想让他们有纪律,别整天赌博听戏、钱到手就花光。虽嘉庆的改革没解决根本问题,但让旗人贫困稍有缓和。若真想彻底改革,让几代没干过活的旗人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根本不可能,旗人最后连打仗本事都没了。

晚清的困境与衰落

鸦片战争时期,朝廷派奕山带兵去广东打英军,奕山正事不干,到处搜罗翡翠玉石,被称为“翡翠将军”。还有个扬威将军奕经,同样对军事一窍不通,整天喝酒玩女人,军纪涣散,被称为“琵琶将军”“六指将军”。同治时期,富庶江南被太平天国占领,朝廷财政快撑不下去,旗人更惨,清朝只好放宽对旗人的限制,允许他们自己挣钱,很多底层旗人开始做生意或干手艺活。八国联军入侵后,朝廷逃往西安,北京城被洗劫,留在北京的旗人彻底一贫如洗。慈禧回北京搞新政,训练新军、招警察优先录取旗人,可吃惯皇粮的旗人竟装疯卖傻不愿当差。

民国时期的结局

大清灭亡后,旗人的特权生活结束。到 1933 年,北平贫困人口中一半是旗人。有个旗人傅华亭,他家以前是富贵人家,因挥霍家业越来越贫困。他 51 岁,说起祖上风光还挺得意,祖父当过陕西延安府同知,攒了几十万两银子,却被小妾卷跑,父亲去陕西要回祖父母尸骨,后来父亲当官又富起来,爱交朋友,家里每天一堆客人吃饭,京城有名饭店常去,一年在饭店酒馆花好几百银元,最后却一分钱没留下,只剩三所房子。到傅华亭这一代,孩子都是败家子,整天跟地痞流氓混,琢磨怎么从他爹手里弄钱,一家人想开私塾挣钱过小日子,却因奢侈惯了,债台高筑,最后闹得四分五裂。傅华亭弟弟和老婆抽鸦片,拿到钱就没日没夜抽,抽完上街要饭,亲戚朋友骂他没出息,他说喜欢当乞丐,最后老婆抽死,四个儿子夭折,他卖房子还债,自己当兵弄了个双腿残疾。他妹妹容真爱打扮,以前的衣裳首饰从民国开始就拿去典当,最后病倒没人管。这就是很多八旗子弟最后的处境。

总结

八旗子弟有此下场并不稀奇,任何群体若不懂得居安思危,只知玩物丧志、自甘堕落,整天提笼架鸟、唱戏听曲,为摆谱穷讲究,不惜卖掉祖传房子土地,三代就会衰败,即使是地位高的宗室子弟也不例外,最终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但有些遗老遗少不懂,还以为这身份多荣耀,大清已亡一百多年,没人把八旗当荣誉,“八旗子弟”这四个字只是败家子的代名词。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