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闲聊】人类社交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 物以类聚还是互相洗脑 | PNAS研究 | 聊天改变自我认知 | 越相似越快乐 | 无意识发生 | 自我趋同 | 化解孤独

社交真相大揭秘:聊天如何無意識改變你?相似度越高越快樂!PNAS研究解讀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想知道為何和朋友越來越像?別再只說是「物以類聚」!這項研究顛覆你的認知,揭示聊天過程可能重塑自我認知,讓你不知不覺變得更像對方。一起看看這項發表在PNAS上的有趣研究吧!

Quick Takeaways:

  • 87%的聊天組合,參與者自我認知變得更相似,平均相似度提升15.6%。

  • 相似度增加,快樂值飆升,揭示「心靈相通」的科學基礎。

  • 自我認知趨同不需刻意,日常聊天就可能自然發生。

  • 聊天後自我認知更相似的夥伴,對彼此性格的預測準確度提高65%。

  • 研究表明,與他人互動,透過聊天「校準」自我認知,有助於緩解孤獨感。

  • 無論是淺層或深層話題,皆可導致自我認知趨同。

  • 認知趨同程度越高,聊天享受程度也越高,但影響短暫。

想更了解社交互動如何影響自我?快來探索這項研究的奧秘!

相似的“默契”

大家好,这里是《最佳拍档》,我是大飞。在开始今天的话题前,不妨先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场景。你是否发现,和好朋友相处久了,之间会出现一些奇妙的“默契”?可能是不经意间,就买了同款衣服;聊天时用着同样的表情包;甚至连口头禅都变得一模一样。

以前,我们听到最多的解释是“物以类聚”,认为人们会主动挑选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朋友,所以才会有这些相似之处。然而,2024 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简称 PNAS)上的一项研究成果,可能会颠覆你对这种现象的认知。该研究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假设:也许在聊天的过程中,人们的自我认知会自发地变得更加相似。

“物以类聚”的传统观点

长久以来,在心理学领域,“物以类聚”的观点深入人心。它认为人们倾向于和与自己在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相似的人建立友谊或者其他社交关系。这听起来很合理,毕竟和相似的人在一起,我们会感觉更自在,沟通也更顺畅。

比如,喜欢户外运动的人,更容易和同样热爱户外运动的人成为朋友;喜欢阅读的人,也更愿意和书友们聚在一起分享读书心得。这种观点在过去的研究中得到了不少支持,成为了解释人类社交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新的思考与实验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科学家开始思考:除了主动选择相似的人之外,在社交过程中,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在发挥作用呢?基于这样的思考,克里斯托弗·韦尔克(Christopher Welkera)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别出心裁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他们提出的新假设:人们在聊天过程中自我认知会趋同。

研究团队招募了 104 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选择大学生群体,是因为这个群体相对年轻,思想活跃,社交活动丰富,而且在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便于控制实验变量。

研究人员将这 104 名大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一对一的聊天。这样的分组方式可以保证每个参与者都能和组内不同的人进行交流,获取多样化的社交体验。

整个聊天过程总共进行三次,每次的聊天时间设定为 10 分钟。聊天的主题分为“浅层次话题”和“深层次话题”。像天气、日常琐事这类话题属于浅层次话题,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和情感投入;而分享一段尴尬的经历、对未来的期望等则属于深层次话题,这类话题往往涉及到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想法,需要参与者更加深入地交流。

在每次聊天之前和之后,参与者都需要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填写一份包含 60 个特质的自我评价量表。这份量表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如“外向”“内向”“友好”“冷漠”等等。通过对比参与者聊天前后对这些特质的自我评价,研究人员就能准确计算出他们的自我认知在聊天过程中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除了填写自我评价量表以外,参与者还需要评价他们对聊天的享受程度,以及他们对聊天伙伴的熟悉程度和好感度。这些评价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参与者在聊天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进一步探究这些感受与自我认知变化之间的关系。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系列严谨的科学方法。其中,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s)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能够同时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群体内部的相似性。此外,研究人员还运用了随机置换(permutation)和伪配对(pseudopairs)的方法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

研究结果

经过严谨的实验和复杂的数据处理,研究结果终于浮出水面。首先,87%的聊天组合在结束后,参与者的自我认知变得更加相似了,而且平均相似度提升了 15.6%。这意味着在大多数聊天场景中,人们的自我认知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相似度每增加 1 个单位,参与者的快乐值就会飙升 18%。这表明,当我们在聊天中与对方的自我认知变得更相似时,我们会从这次聊天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即使在聊天结束一周后进行后续调查,研究人员发现仍然有 53%的人保留着“被同化”的痕迹。这说明聊天对人们自我认知的影响并不是短暂的,在一段时间内,这种影响会持续存在。

研究人员还关注到自我认知趋同与聊天深度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无论是浅层次的聊天,还是深层次的聊天,都会导致聊天者的自我认知趋同。这意味着,自我认知的趋同并不需要深入的自我反思,也不需要刻意地去改变自己,它就在我们日常聊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另外,那些在聊天后自我认知变得更相似的搭档,对彼此性格的预测准确率暴增 65%。这说明,当我们和对方的自我认知趋同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更准确地预测对方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

研究人员还深入探究了趋同与聊天享受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我间趋同程度越高的聊天,参与者报告的享受程度也越高。这种现象在聊天的当下表现得最为明显,但是在一周后的后续调查中,这种关系就消失了。

研究的意义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聊天本身,它在多个层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以往“物以类聚”的静态标签。以前我们认为,社交关系就是基于人们原本的相似性建立起来的,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但是这项研究揭示了关系其实是一个动态的雕塑场,我们不仅在寻找同类,更在制造同类。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的自我认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还会影响我们对社交关系的满意度。

另外,这种现象在社交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中,可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在一个社交平台上,最初人们可能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加入了某个群组,但在群组内的交流过程中,大家的自我认知不断趋同,这种趋同会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让这个社交网络更加稳固和壮大。

最后,这项研究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化解孤独感的新思路。我们都知道,孤独感是很多人在现代生活中都会面临的问题。研究的结果提示,与他人互动其实是化解孤独感的一剂良药。当我们缺乏对话时,我们的自我认知可能会偏离所谓的大众坐标系,越来越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变得更加孤独。而孤独又会进一步导致我们减少与他人的交流,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而主动聊天就像是一台“认知校准仪”,通过和他人聊天,我们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自我认知,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缓解孤独感。

结语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于人类社交和自我认知有一些新的理解,也期待看到更多类似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人类社交行为背后的奥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视频,我们下期再见。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Stay Updated

Get the latest summarie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