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遭的人事物常常顛覆我們原有的認知。四年前,我們將新加坡視為出國生活的首選城市,然而四年後,我們卻放棄了新加坡,轉而選擇馬來西亞。這是為什麼呢?
從疫情到重新啟程
2017年,我們全家第一次踏出国門。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我們所有的計劃和準備都付諸東流。在那些無法出門的日子裡,看著女兒一天天長大,感覺運氣真是太糟糕了,似乎一切都來不及了。
2023年,國門重開,出國生活的計劃立刻被提上日程。當時,中國主流群體流行前往美加澳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移民,網路上充斥著這些國家的資訊。隨後,新加坡和泰國也新晉成為熱門移民國家。這些國家的優點不需多言,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發達國家的名號的確相當具有吸引力。相較之下,馬來西亞似乎無法與這些國家相提並論。
心態轉變與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疫情閉國門的三年,讓我們的的心態從消極抱怨變得清醒冷靜。這三年來,我們為出國生活做的準備功課從未停止。
慢生活頻道的啟發
70後金寶寶的慢生活頻道,讓我們注意到馬來西亞這個國家。它擁有美麗的自然環境、傳統的華人文化、以及對多元文化的包容等因素,都深深吸引了我們。透過影片,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普通中國家庭在大馬生活的狀態,尤其是他們對孩子的教育規劃,更是觸動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想法。
可控性而非穩定性
前幾天看了巴黎魚皮豆的最新影片,他們夫妻對談中提到了,人的基因裡追求的可能是可控,而不是穩定。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如果當初我們選擇出國生活的目的地是新加坡或其他發達國家,從現在的時間點回看,或許我們真的會失去「可控」這個重要因素,從而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現在,許多人出國後又後悔回流的案例屢見不鮮,到頭來我們反而應該感謝這特殊的三年,給我們留下了一段冷靜思考的時間。四年前選擇移居新加坡,很有可能只是一時興起的決定。
為孩子與未來著想
這四年來的成長讓我們及時認識到,我們的孩子並不是學習型的人才。新加坡教育競爭激烈的程度,與中國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相比之下,馬來西亞更適合現階段的我們。
一位觀眾向我推薦了香港資深文字工作者吳思源先生的文章,其中一段寫道:「這些日子,多想起遠方的小城,詩巫。人口少,雖然也多華人,但遺屬移居南洋逾百年以上,後裔品性純良,生活質樸。住在此城,日間天氣雖然炎熱,但心靈必定愉快。」雖然文字中提及的是東馬城市詩巫,但也準確地表達了我們對馬來西亞的感覺。
另外,孩子在接受多元文化薰陶的同時,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她感興趣的事,找到她自己的目標。而我和先生也要學會慢慢放開牽著孩子的手,放慢腳步,去考慮我們的後續人生。
陪伴父母的願景
作為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下出生的一代人,我們的未來必將會從陪伴孩子,轉而回歸去陪伴自己的父母。馬來西亞距離中國不算太遠,也是我們考慮移居的重要因素。回到父母身邊,盡我們的孝道,是我和先生未來的計劃。
沒有人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未來,生活的目标需要通过计划来实施,计划需要根据变化来调整。我想這樣的人生就是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吧!
開拓眼界
突然發現,世界原本不是我們認知中的樣子。就這樣,我們只要有機會,就會帶著孩子出國走走,開拓眼界。2019年,我們去新加坡旅行,和同學一家度過了農曆新年。我的同學在新加坡生活已近20年,經營一家Preschool。女兒在他的學校裡體驗了幾天。幾天下來,女兒從膽小話少變得敢說敢做,與之前相比,簡直變了個人,或者說她更像個孩子了。經過與朋友的徹夜長談,我和先生有了送孩子去新加坡受教育的想法。回國後,我們開始了解並研究各種去新加坡移民和上學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