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與原因
引言
大家好,我是張欣。很高興有機會在這裡和大家聊天。今天我們要談一個比較嚴肅的現實問題,那就是台灣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使得較窮的人逐漸產生了階級對立感和被剝削的心裡感受。
從高投資客戶報告看貧富差距
我想談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在中國信託銀行看到一些小訊息。這份報告對台灣高投資客戶的財富累積和投資情況做了詳細分析。所謂高投資客戶,是指個人投資資產超過新台幣3000萬元的群體。投資資產包括可投資的房地產等,但不包括自住房屋。
台灣總人口2300萬,其中資產超過3000萬的高投資客戶有81.6萬人,佔比3.5%。也就是說,平均每35到50人的班級裡,就有1.5到2人是所謂的富人。過去五年,這個群體每年以約14%的速度增長,而他們的總資產每年增長17%。
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
財富與投資體系的門檻
-
社會的財富和投資體系設置了一些門檻,無論是靈活的還是無形的。比如在網上買美元,至少要1000美元(約3萬新台幣),這對一些年輕人來說可能是個障礙,讓他們錯失美元升值的機會。
-
有錢人有資金投資房地產,享受增值效應和利潤;沒錢人買自住房屋都困難,更無力投資房地產。有錢人能承受投資失敗的風險,而普通人面臨心理和經濟上的門檻,根本無法投資。
-
-
教育資源的階級分化
-
台灣社會的教育資源分配逐漸出現階級分化。過去,考試被認為是公平的,但現在,僅靠努力學習不一定能進入好學校。現在的考試制度要求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好,還要在其他方面有出色表現。
-
城區的孩子能獲得更多資源,在面試和表達方面更有優勢。而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雖然偶爾有貧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名校的例子,但正因這種情況少才會成為新聞,這也反映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
-
-
社會就業的信息與資源差異
-
有錢人家的孩子能獲得更多就業信息和資源。他們能得到父母的提醒,選擇更好的行業和公司,甚至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也有親友幫助。
-
而窮人家的孩子周圍都是窮人,在就業方面處於劣勢,這導致了就業上的不公平。
-
-
經濟壓力對心理和決策的影響
-
實驗數據顯示,人在經濟壓力下智商會下降10%。經濟壓力會影響人的判斷力,窮人在生存壓力下,往往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
-
例如,出國旅遊或留學對窮人家的孩子來說是奢望,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這使得窮人和富人的孩子在面對選擇時,會做出截然不同的決定。
-
-
心理層面的影響
-
窮人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和相對剝奪感。他們覺得社會沒有給予自己機會,努力很久也得不到想要的,最終選擇躺平。躺平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而是不再想突破現狀,滿足於現有的生活。
-
比較性陷阱也限制了人的發展。人們習慣與周圍的人比較,在自己的圈子裡覺得滿足後,就不再努力。這種心理不僅限制了財富累積,也限制了個人努力的上限。
-
-
原生家庭的影響
-
原生家庭對個人的投資、就業和教育觀念影響很大。父母的經驗、想法和認知會深深影響孩子。如果父母本身不富有,他們傳遞給孩子的觀念可能也會限制孩子的發展。
-
比如父母可能會告訴孩子要努力學習、考公務員、當兵等,這些觀念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
結語
今天看到這些數據,我說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正確。我是個普通人,有時也會有些憤懣。年輕時我們努力拼搏,渴望成為社會精英,但年紀大了才發現,現實中有很多因素限制了我們的成長和發展。
台灣資產超過3000萬的富人,到2025年將超過81.6萬人,人數每年增長14%,總資產每年增長17.6%。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能突破現有階層的人少之又少。希望大家能跳出這些束縛,看到不一樣的自己。下次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