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6年級打老師,因為沒教這規矩,你會發現育兒變得輕鬆。6歲前規則,這4個要培養好!這4個規矩孩子3-6歲前一定要教,錯過機會就難改了!六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個規矩,錯過就很難彌補!#六歲前必學規矩

6歲前必學!輕鬆育兒的4大黃金規矩:培養溝通、合作、責任感與獨立思考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是否為6歲前孩子不聽話而煩惱?想知道如何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習慣?本影片將揭示6歲前孩子常見的行為問題,並提供實用建議,幫助父母了解孩子不聽話的真正原因,並於黃金時期培養良好習慣,為未來奠定基礎。

Quick Takeaways:

  • 了解6歲前孩子以情緒腦為主導,理智腦尚未完全發展,影響溝通與理解。

  • 認識孩子的叛逆期及安全感需求,採取適當應對方式。

  • 學習如何透過溝通、遊戲等方式,培養孩子的情緒表達能力、合作力、責任感及獨立思考能力。

  • 掌握激發孩子好奇心與思考力的關鍵技巧,為其未來學習奠定基礎。

本摘要將會分享6歲前孩子必須養成的4個好習慣:有效的溝通及表達、合作力、責任感、獨立思考能力。為人父母者,您一定非常關心,到底要怎麼樣去協助孩子,培養什麽樣子的規矩,才是對孩子最有幫助的呢?

6歲前孩子不聽話的原因與解決之道

在孩子6歲之前,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擾:不發火孩子就不聽話,感覺孩子總是喜歡跟自己對著幹,無論好好講還是懲罰都不為所動。明明孩子做得到的事情,偏偏就是不配合。其實,這些困擾並非個例。

常見案例

  • 兩歲的小明:吃飯時讓他坐好,並給他湯匙,他卻一拿到就丟到地上,然後玩盤中的飯。幫他撿起洗幹凈再給他,他又馬上丟掉,讓人十分火大。

  • 三歲的小美:早上要早早出門,提前跟她說要換衣服,還拿了很多她平常愛穿的衣服讓她挑選,她卻這個不要那個不要。眼看時間快到了,媽媽說話聲音大一點,她就倒地哭,讓媽媽快要高血壓了。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1. 大腦尚未發育完成 孩子在6歲前基本由情緒腦控管。很多時候,家長給予的指令,孩子聽到了但無法理解。一旦遇到無法接受的地方,情緒就會被無限放大。這並不是孩子真的不聽話,而是理智腦尚未發育完成。就像蘋果一代手機和蘋果16手機,能處理的程序截然不同,孩子的理智腦此時就像蘋果一代手機,遇到一點狀況就會“死當”,然後身體被原始腦接管。
  2. 孩子的叛逆期 孩子超過兩歲會迎來人生第一個叛逆期,6歲後是第二個叛逆期。叛逆期意味著孩子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凡事都要自己做主,也就是所謂的“不要不要期”。比如冬天孩子要穿短袖,坐電梯一定要自己按等。
  3. 安全感的問題 0 - 6歲是孩子培養安全感和價值感的關鍵時期。孩子會十分關注父母的反應,且因年紀小表達能力不好,在缺乏安全感時很可能用情緒表達。比如小嬰兒肚子餓會哭,稍大點出去玩找不到父母或找不到玩具也會哭鬧。此時家長若采取強硬壓制或忽視手段,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導致哭鬧更嚴重。
  4. 孩子在探索邊界 這個時期的孩子好奇心旺盛,對萬事萬物都感到好奇,會不停探索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事。家長在協助孩子樹立邊界時,一定要溫和而堅定,讓他知道不行就是不行。若某些事情偶爾能做偶爾不能做,孩子會感到混亂和強烈的不安全感,從而更想探索到底能還是不能。

協助孩子培養好習慣

身為父母,都非常關心如何協助孩子培養對他們最有幫助的規矩。以下根據孩子的發育周期給予建議。

培養有效溝通與表達的能力

這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孩子在1 - 3歲是語言敏感期,要教會他如何讓情緒表達更有效。當孩子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時,有助於其在外面與人溝通和社交能力的培養。要讓孩子有高情商,父母首先要學會共情。

  • 共情: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表示理解並允許,孩子就會感到強烈的安全感和被尊重,情緒很快就能撫平。

  • 幫孩子表達情緒:例如孩子在超市看到想要的玩具,家長說不行買,孩子倒地大哭。此時,家長可以說:“寶貝,媽媽看到你很生氣很難過,那你可以跟媽媽說,你喜歡他的什麽地方嗎?”若孩子當下無法溝通,可以把他抱到安靜的地方,等情緒緩和後再溝通。

培養合作力

合作力表面是孩子對他人的反應,實際是孩子內在同理心、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整合表現,是孩子未來適應社會的核心能力。

  • 兩歲後: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幫忙做簡單家事,如洗碗、拿東西。父母要學會示弱,比如買了小東西後跟孩子說:“哎呀,這些東西實在太重了,有沒有哪個小勇士可以幫我拿呀?”

  • 三歲後:引導協同能力,比如讓孩子把東西拿給爸爸或其他小朋友。遊戲方式可以多元,每次遊戲結束後一定要給予讚美。

培養責任感

有責任感的孩子學習成績較好,長大後更能適應環境,人際關系和受挫折能力也更好。責任感包含自己的物品自己放自己收、參與家務、接受自然後果以及最重要的時間觀念。

  • 遊戲法:兩歲多、三歲後,每次玩完玩具可以和孩子比賽收玩具,先收完的可以吃點心,以此培養習慣。

  • 可視化:針對小孩子的責任,如起床、寫作業、吃飯、刷牙、睡覺等時間,可以給年紀小的孩子沙漏或有指針的時鐘,讓他看出時間的流動。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邀請他一起寫或畫出時間安排。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保留孩子的好奇心。孩子6歲後面臨課業壓力,很多家長為孩子不主動、寫作業拖拖拉拉感到焦慮,其實是因為小時候破壞了孩子的好奇心。

  • 保留好奇心:只要孩子提問,無論家長在幹什麽,會或不會,都要回答:“太好了,你問的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好了。”若在忙,可以說:“請你等我5分鐘,我把手邊的事情處理完,媽媽馬上來跟你說明哦。”若不會,可以說:“太好了,你真的是會發掘問題,你就是一個生活觀察家呢,媽媽現在跟你一起找答案,好嗎?”

在AI盛行的時代,重覆性、沒有感情的工作都有可能被AI取代,而能讓人感受到情緒價值以及需要深入思考、有獨特觀點的工作,如作家、音樂家、畫家等,是AI無法取代的。

孩子在6歲前是培養習慣和規矩的黃金時刻,若能在小時候就培養好情緒表達、溝通能力、合作力、責任感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未來的人生將十分受用,家長也能輕鬆不少。看到這里的爸爸媽媽們都非常用心,請在留言處打一個“我真棒”,為自己鼓鼓掌。媽媽們辛苦了,別給自己太大壓力,下次再見。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ummarize a New YouTube Video

Enter a YouTube video URL below to get a quick summary and key takea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