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主義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陳醫師的深入解析
陳醫師在本次分享中,深入探討了樂觀主義對身心健康和運動表現的影響。樂觀,或稱樂天,加上 "-ism" 構成的「樂觀主義」,指的是對未來持更正面、更願意相信未來會更好的心態。這並非空泛的形容,而是一種能更好調節壓力、更願意面對困境的心理特質。
樂觀:可被培養的心理特質
過去研究顯示,樂觀態度有部分是遺傳的,但更多是在幼年及青少年時期培養出來的,甚至可以透過訓練來提升。 樂觀並非全然天生,而是可被修正的心理特質。換句話說,樂觀的心理是可以被引導和訓練出來的。心理影響生理,這並非無稽之談,而是確切存在的事實。我們可以從不同面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來觀察樂觀態度的重要性及其如何左右我們的一生。
樂觀與健康的關聯:研究證據
陳醫師引用多項研究來佐證樂觀對健康的益處:
-
心血管事件風險: 2019 年發表在 JAMA 系列期刊的研究,追蹤超過 22 萬人長達 14 年,發現相對樂觀的人,長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下降 35%。
-
全因死亡率: 包含近 18 萬人的研究顯示,樂觀的人全因死亡率可以減少 14% 的死亡風險。
-
劑量關係: 過去 15 個研究中,至少有 12 個顯示出樂觀程度越高,死亡風險越低。
-
風險因子比較: 缺乏樂觀對健康的危害,幾乎等同於長期高血壓和抽煙。
樂觀的後天培養:基因與環境的影響
很多人會認為樂觀是天生的,但事實並非如此。2012 年 Mosing 等人的研究分析超過 1800 對同卵雙胞胎的成果,發現樂觀的心理狀態大約只有 30% 可從基因或遺傳解釋,這也說明樂觀很大程度上不是先天的。2007 年發表在正向心理學期刊的研究,透過統合計分析了超過 3300 個受試者,結果顯示心理學手段的介入可以中等程度地提升樂觀程度。所以,樂觀的態度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
樂觀與運動表現:提升穩定性與韌性
除了對健康有明顯好處外,樂觀的態度對運動員也有很大的優勢:
-
穩定性與表現: 2012 年針對摔角選手的研究顯示,樂觀者在比賽中參賽的穩定性更好,表現也更優異,比賽時的思考和策略也更清晰。
-
動機與心理韌性: 2006 年針對划船選手的研究發現,樂觀者更能堅持,訓練動機更強烈,樂觀程度與心理韌性高度相關。
-
健康生活習慣: 2018 年的研究指出,樂觀心態的運動員生活更規律,飲食和訓練更積極,吸煙比例也更低,整體而言健康生活的比例更高。
-
悲觀程度與運動成就: 2012 年一項收錄超過 1200 位受試者的研究顯示,悲觀程度較低(即相對樂觀)的人,更有機會成為優秀的運動員,這點在男女身上都適用。
運動與樂觀的互相促進
運動也能有效改善樂觀程度。2017 年和 2019 年的研究針對數萬人指出,運動與樂觀程度呈現明顯正相關。一開始樂觀程度較低的人,隨著運動時間的提升,樂觀程度也會改善,此現象甚至適用於 60-80 歲的中老年族群。因此,運動與樂觀是相輔相成的。
培養樂觀的關鍵期:青少年時期
樂觀態度不是先天決定的,是可以被後天培養的,而後天的培養和訓練在兒童晚期到青少年這段時間更為關鍵。 如果你是國中到高中的體育教練,應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因為其重要性不亞於運動表現本身。能夠在特定運動項目中發光發熱並以此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畢竟是少數,擁有健康且正向的靈魂才是未來發展的本錢。
正確的樂觀:面對挑戰的積極心態
陳醫師強調,這裡所說的樂觀,並非盲目樂觀和過度自信,而是在面對困難時,至少心理上要有「我會想辦法解決」、「我會積極去面對挑戰」的心態。這種強韌的心理素質,才是小朋友未來一輩子的本錢,無論在何種場合、何種類型的工作中,都能受益無窮。
總之,培養樂觀的態度,對於個人健康、運動表現,以及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都有著深遠的影響。